本书收录了作者语言文字方面的论文共39篇,主要内容是文字训诂,包括其代表作《华夏考》。该文曾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本集文章按内容分为四类:文字词汇理论探索、汉字规范问题、文献语词训诂及探源、甲骨文及殷商文化研究。各类文章大致按发表先后排列,但系列文章则排在一起。各篇文章原发表情况均在篇后加以说明。其中有关《古代汉语》注释商榷的几篇文章,考虑到系列文章的整体性,或标题体例的协调,收入文集时题目作了修改。所收各篇原则上保持原貌,如有修改而涉及看法改变的,会在相关处说明。
本书是一部在中国英语教育、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西方文论的视野交融中,深入系统地专论“批评性跨文化阅读”的著作,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均得到较好体现。本书在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之下,从中国英语教育和批评性话语分析两个领域中存在的理论及现实问题出发,通过构建“批评性跨文化阅读的主体间模型”,以评价理论为话语分析工具,以2004年《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上的六个媒体语篇和十个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信件语篇为语料,来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身份的阅读主体与英语写作主体在跨文化阅读中如何相互定位彼此的立场。本书提出的主体间模型突出了阅读立场,把读者在解释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差异性推到前台,将其应用到中国英语教学语境下的跨文化阅读活动,是对将批评性话语分析向后现代方向推进的积极响应,也为研究跨文化语境下的批评性教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简介,文字与图像关系,网络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影、电视、表演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地理符号学,音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识读理论等方面,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进行探讨,并在进行了总结。全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
本书分为“汉字里的人”、“身体里的汉字”、“汉字中的日用物品”、“汉字中的天地人居”、“汉字中的兵器戒具”、“长在植物中的汉字”、“活在汉字中的动物” 和“抽象世界里的汉字”八大类探寻起源物象,讲解古今部首,阐释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孳乳字例。
本书系清代著名学者孙德谦的重要著作,古文献学的之书。本书针对如何解读我国古文献经、史、子、集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见解,其要点为: 一、无文字处求文字; 二、 无证据中得证据; 三、读书因彼见此; 四、 读书由虚索实; 五、统上文而说乃通; 六、 统下文而义自明; 七、读书宜辨家教、宗旨、章法、文法、门法; 八、校读、抄读、点读; 九、书用善本读; 十、书用归类读; 十一、多读; 十二、 读书不求甚解; 十三、 读书不因人废; 十四、读书不存偏见等,对现今如何读书、如何读好书有的借鉴意义。
侯广旭编著的《英汉对比语言学史》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专项基金项目”成果。作者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将我国英汉对比语言学分为开创阶段(20世纪上半叶)、停滞阶段(20世纪50和60年代)、复兴阶段(20世纪70和80年代)和繁荣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个发展阶段,详细列举了各个阶段中代表学者如马建忠、吕叔湘、严复等人的突出贡献,勾勒出我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本书把语言看作人类社交活动中可通过口头的话语和书面的文本实现相关功能的语言行为,以会话分析、批判性语篇分析、语言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话语认知法等为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对各种类型语篇的资料采集、分类整理、角度选择和模式套用、分析过程各阶段相应策略和具体方法的选择取舍、就所做分析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与认定的标准及其科学依据,乃至分析报告的撰写和后续事项,都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不仅为语篇分析研究提供了各层面具体操作的实用步骤,也就这些步骤作了详尽的理论阐释,堪称是从事这一领域学习和研究的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外教社21世纪语言学新发展丛书”之一,全书共分4个章节,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各种类型语篇的资料采集、分类整理、角度选择和模式套用、分析过程各阶段相应策略和具体方法的选择取舍、
本书为作者创立汉字起易说的理论著作。用易学的分析方法,对汉字的本源、规律及应用,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这一观点。内容广博精微,形式通俗易懂。对于汉字的理论开拓,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准,进而对于中华文化的基本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试图从汉字入手,并以传统文化为大背景,以此来揭示中草药名称中中国古代文化丰厚的积淀。在林林总总的中草药名称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先民对于花草树木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先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情画意和审美观念,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和盎然的意趣。 这一个个草木名称,它们仿佛都充溢着一种灵气;它们仿佛都是栩栩如生、灵动自如的人或仙物;它们的身上仿佛都焕发着一种奇幻的色彩;它们仿佛出自仙境,而非来自人间。我们的祖先啊,你们的灵感来自哪里?你们是怎样创造出这一个个精灵古怪的名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