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县位于江西省西部,辖境与省内莲花、安福、泰和、井冈山、宁冈和湖南茶陵诸县市相接,面积2195平方公里,人口47万。永新方言属赣方言吉安片。本书依据扎实的田野调查,概述永新县的方言分布情况和内部差异,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方言(县城禾川镇方言和其他地点方言)作语音、词汇、语法状况和特点的精细描写和比较研究,收录富有特色的方言语料,揭示作为赣方言吉安片永新小片(包括7县市)的代表方言的永新方言的语言系统的结构规律和特点。本书作者为永新籍方言专业研究者,所著体现了本土学者对区域语言及语言文化的深入认识。本书的出版将为汉语方言特别是赣方言的研究和汉语方言历史、方言接触的研究提供的成果和有价值的资料。
叶世荪编著的《解说上海话》介绍了包括上海话的历史发展,使用范围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书的主体部分是对上海话的文字、发音、含义、使用习惯等作了全方位的介绍,既是一本学说上海话的教科书,又是一本了解沪语文化的百科全书。此次修订主要是在内容上进行扩充,增加一些最近几年流行的上海话,同时在版式上作些改进,使之更符合学说上海话的主体读者——年轻人的审美风格。
《汉语南方方言探讨》内容有典型特点与变异特点——域内闽语与周边闽语之语音比较、四邑方言的形态变调、广东四邑方言语音特点、广东两阳粤语语音特点概说、广东阳山土话的语音特点初探、清远市清新区石坎白话音系简论、粤东闽语文白异读的变异及其成因研究等。
《吴江方言俚语集成》所收入的词条在坚持吴江特色的原则上,尽可能做到“应收尽收”。本书共分俚语、谚语、歇后语三个部分。在部分俚语中,首先按词条的字数进行分类排列,并对一字俚语配上吴江方言发音,再按吴江方言发音进行排序。除了一字俚语外,其他词条都按汉语拼音音序进行排序。考虑到方言俚语作为一种口语词汇,存在许多换字同义形式,《吴江方言俚语集成》也收入了一些换字的同义词条,以“也作……”的形式收入主词条的注释中。对于意思相近的词条,本书以“义同……”的形式收入主词条的注释中。《吴江方言俚语集成》也对部分俚语全都加以注解,对第二部分谚语除了直观易懂的词条外也加以注解,而对第三部分歇后语则不加以注解。另外,我们还为书中一部分词条配上例句、典故和图片,使得全书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吸引读者。
本书介绍了汉语方言学的历史发展,着重对汉语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形成的历史背景、语音系统、词汇语法特点作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并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举例说明现代汉语方言的亲疏关系。本书是语言研究人员、大专院校中文系师生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立足长江与清江(古夷水)交汇之区的三峡峡口,以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方言词汇与民俗为研究对象,按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十一大类加以叙介,从词汇来源,组合结构、动态发展、语词表达,构词理据、语文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揭示了峡口方言词汇的语言特征,并以峡口作为整个三峡乃至中国此期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由语言词汇观照其社会文化,因此,本书对语言学、民俗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均具有的理论与资料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本以词条形式全面介绍合肥方言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本书内容丰富、词条多、覆盖面广、雅俗共赏,有大量的对合肥地区民风民俗的介绍,且广泛归纳、诠释了被人忽略的隐约语言结构与惯用法,首次提出并罗列、研究了合肥方言的虚词现象,其中不少条目经过作者认真的考证,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念,不乏成果和不同学科的重要研究线索。本书旨在“留住乡愁”,在程度上重现了合肥地区的传统语言、风土和历史,也契合国家传承传统文化工程中有关“保护传承方言”的战略。
《赣语都昌方言初探》主要内容包括:赣语源流、赣语与客家方言的联系、都昌方言概说、都昌方言语音、都昌话的声韵调、都昌语音方言特点、农村物事常用词语例释、都昌方言词汇的特点等。
叶世荪编著的《解说上海话》介绍了包括上海话的历史发展,使用范围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书的主体部分是对上海话的文字、发音、含义、使用习惯等作了全方位的介绍,既是一本学说上海话的教科书,又是一本了解沪语文化的百科全书。此次修订主要是在内容上进行扩充,增加一些最近几年流行的上海话,同时在版式上作些改进,使之更符合学说上海话的主体读者——年轻人的审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