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话寻根(图文本)》的宗旨,在于寻求苏州话的根源,涉及的历史典故、人文逸事、风俗民情、民间故事等,相信会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 苏州人说话,素有“吴依软语”之称。所谓“软语”,除了说话软绵、柔和之外,还表现在语言简洁生动,含义深刻,富有韵味。苏州人说话,其声细而糯,其音清而亮,如溪涧流水,雅静而好听。苏州话的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诙谐幽默,富有情趣;二是不显不露,意思含蓄;三是联系历史,善于用典;四是因地制语,地方性强;五是结合民俗,乡情味浓。这些话语,虽只仅有两字、三字、四字……含义却十分深刻,有的包含一个故事,有的藏有一个典故,有的是一种生活习惯……假如是个外地人,不了解苏州地方的人文掌故,不懂得苏州地方的风俗民情,不知道苏州地方的地理环境,这些话是无法听懂、难以理解
这是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细说上海话的一部文集,共分五册,作者以其长期的研究成果和深切感悟,对上海话和上海话文化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用通俗有趣的文笔娓娓道来,让你能感性体验上海方言与海派文化。 本书是完全用上海话书写的一本散文杂谈集,有 心里向永远年轻个复兴公园 、 平民乐园城隍庙 、 上海旧书店 、 煞根 、 夹忙头里髈牵筋 、 十三点 、 老克拉 等篇,读来亲切自然,系作者视为珍宝的上海经验、岁月印痕和独特的生活情趣的探幽掇英,展现了上海文化与上海方言的魅力。
随着网络通信日益频繁,在线交流无所不在,电子传播全面崛起,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众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网络语言随之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语言特征,从一种社会方言变成了一种功能语体。口语体、书面语体和网络语体三分天下之势已经初步形成。 本书对此进行系统的学理研究,分为六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讨论一些学理问题,既给语言学同行们一些启发,也能使普通读者读来不觉厌倦,并为母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工具书编撰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
《中国方言学报(第3期)》是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论文集。所讨论的内容涉及方言学理论,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以及方言比较研究。有《广州木鱼书音韵研究》《福州话名量词的范畴化认识》《海峡两岸闽南方言合音研究》《汉语方言处置标记的来源》《论汉语的“正偏”结构》《从言说动词到意外范畴标记》《鄂东方言的程度量范畴》等。
本书是继甑尚灵先生50 年前调查研究成都话后,再次对成都话的全面调查研究。本书运用汉语方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的相关方法,将成都话的声韵调系统与中古音系、《中原音韵》音系及普通话音系的声韵调系统进行了比较,从而进一步揭示成都话的音系特点。本书对于人们了解成都话提供了相关的语音词汇资料。
本教程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积累的基础上撰写的,与《广州话常用词语释例》配套使用。面向操普通话和基本掌握普通话的人士,使其通过系统训练,从较迅速地具备广州话的听、说、读能力,较自如地进行简单的社交会话,进而掌握广州话特有的常用词语,说一口流利的“地道”广州话;从对岭南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初步的了解,进而热爱岭南大地,融入岭南文化圈,自如地生活、创造。课文的撰写,以白为主,文白兼用,尽量贴近现代广州话的语用规律和语用特点,注意发挥书面语对初学者的引导作用。 本教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化语音训练。学习广州话,准确发音是关键。本教程试图采用理论分析和训练相结合及比较(广州语音与北京语音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上编前9课为粤语拼音方案的学习和训练,后3课为广州语音与北京语音的共性与个
本书为 MPR 版,可用 MPR 点读笔边点读边学,方便实用。 《现代粤语(广州话)实用教程》是由范俊军、范兰德主编,全国*的方言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编写的 粤语语言文化学习与传播丛书 之一,是面向粤语零基础初学者的入门简明实用教程。《现代粤语(广州话)实用教程》(共分 20 课,其中 4 课为声母、韵母等基础理论知识, 16 课为涵盖问候介绍、天气、找人、问路、购物、饮食、应聘、租房、搞清洁、看病、校园生活、兴趣爱好、学车、聚会、旅游、婚假嫁娶等生活的实景对话练习。附赠生词表、拓展词汇表、粤语名曲、粤语俚俗语等。
本书利用海南闽语28个方言点的资料,用古今比较和内外比较的方法,研究论述了海南闽语的区别特征、演变特征、音变规律、内外关系及其形成。本书认为:海南闽语是多来源、多成分的,它是宋代以来内陆闽南语南下并吸收侗台语言成分后逐渐形成的。海南闽语与内陆闽南语之间至少有8条共同特征,又与闽南语共同继承了古代秦晋方言的特征,表现在“鼻音塞化”、“全浊送气”和“阳声韵转阴声韵”等方面。海南闽语中的先喉浊塞音、精庄章塞化以及送气音消失是海南岛乃至岭南侗台语言影响的结果,它们之间存在链变关系,后两项内部又有先后次序,这种次序的音变机制可得而说。前两项特征可以推到中古早期岭南地区的语言融合。海南闽语中存在“后高元音转鼻音”的音变,又有入声韵消失填补空档形成新的元音构型的例子,辅音韵尾消失类型丰富
谚语是概括地表达人民大众生产生活知识和经验的一种简短、通俗的语言形式。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维吾尔语谚语。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注重数据统计,对维吾尔语谚语语词选用进行数量、占比情况统计,对维吾尔语谚语的句型结构、句法特征等在量化的基础上展开考察和分析;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文化语义学等理论考察分析维吾尔语谚语文化喻义的理据和修辞特点,深化认识维吾尔语谚语的文化个性;尝试利用语法化理论分析维吾尔语谚语“句法化”和“词汇化”倾向;注意汲取翻译理论的思想,在结合维吾尔语谚语汉译(场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关注维吾尔语谚语汉译中传播(交际)性和文化性的不同侧重点,探讨维吾尔语谚语汉译的翻译标准和策略。
《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运用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研究客家方言特征词。作者(温昌衍)将客家方言特征词界定为“一定批量的区内方言多见、区外方言少见的客家方言词”——它们从体现特征的内容说包括“词形特征词 ”和“语音特征词”,从级别说包括“方言区特征词”和“方言片特征词”,从外部表现说包括“外区罕见词”和“一区同见词(关系特征词)”。 作者在利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制订了客家方言特征词调查表,经过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提取出客家方言方言区特征词186个,方言片特征词54个。通过内外检验,证明了它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鉴别某方言是否属客家方言及判断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 对客家方言的词汇特征乃至客家文化的特征作了有益的探讨。《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描写
山东方言具有丰富的特色,在汉语发展中影响深广,历来受到相关学者的注意。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方言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除去相继出版了济南、曲阜、长岛、临清、莒县等多个县市的方言志和《山东省志·方言志》、《山东方言研究》、多种方言词典以及针对当地方言指导各地人民学习普通话的教材以外,还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性论文。 郯城是作者的家乡,是哺育作者成长的地方,郯城方言是一座语言的宝库,能够把家乡的语言文化记录下来是作者的心愿,能够为家乡的语言文化做一点工作也是作者倍感欣慰的事情。在调查、整理和写作过程中,作者不断到方言的冲击,并深切感受到家乡方言以及家乡文化的魅力!丰富家乡方言不仅给了作者语言的熏陶,也使作者对语言学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对宿迁方言的词语进行研究,此前从共时层面的研究较多。本书追溯宿迁方言词语的*初来源和得名之由,并根据语言的自身规律及当地发展,进行了探讨词语的发展规律.
本书为 MPR 版,可用 MPR 点读笔边点读边学,方便实用。 ★ 《校园劲爆粤语(广州话) 500 句》囊括现代大学校园入学、宿舍生活、上课、考试、饮食、社团活动、假期、交友、娱乐、找工作、毕业等 11 个常见场景。 ★ 对话形式展现 500 个常用句,并有词汇巩固、识广课堂。 ★ 采用该丛书发布的《新拟粤语拼音方案》。 ★ 为在广州求学,尤其是初到广州的大学生提供学习粤语、了解广州的实用工具。 ★ 附送光盘、扫描二维码可免费听全书录音。
粤语,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以及大量使用人群的语种,至今依然在粤港澳以及广西、海南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有很多曾经活灵活现、生动活泼的词 句,变得渐渐不为年轻人所熟知,更遑论这些词句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文化背景了。对于使用粤语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因此作者精心挑选了 50 个粤语俚语,以风趣活泼的方式讲述粤语俚语背后的故事和来源,选取的故事生动有趣,并配上点题幽默的插图。全书全彩印刷,每个故事还配有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扫码听到粤语故事。
《方言》中的“奇字。既是客觀存在,也是午古懸疑;所謂“奇字”,實際上包括。不見之奇。和“不用之奇。兩種性質。本書在全面梳理《方言》版本和歷代校訂成果的基礎上,參考《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對《方言》中記錄被釋詞語和解釋詞語的全部用字進行計量分析,並逐字考察,清晰區分了傳承字典新出字,細緻分析了表義字、記音字的表詞情況和詞彙特點,深入探討了《方言》的用字規律、“奇字。的實際內涵,並對不見於《說文》的《方言》用?作了專題研究,總結其特點與規律,從而試圖全面、科學地解釋《方言》“奇字”。
冯卉所著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方言变异特征研究--以天津方言为例(英文版)》以前期在国企和外企所作的有关天津话变异的试验性研究为基础,提出可能会影响天津话变异趋势的分析模式,即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通民众对方言感知以及使用的态度变化、地域及职业的流动性所引发的个体的社会网络变化、政府对推广普通话力度的加强,这三方面的力量在每个个体方言的使用过程中不停地在抗衡。标准语言市场和语言思想是推进语言标准化的“向心力”,在它的作用下,方言中的地方特色会逐渐消失;与此相反,倾向于地方文化的地方语言市场和语言思想则是“离心力”,在它的作用下,方言中的地方特色被保留在个体的话语中。正是这两种无形力量的制约与抗衡*终决定方言的特征是逐渐消失还是被保留。在此分析模式的基础上,本研究对141名土生土长的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