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和运用》共七章,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句子、复句、句子常见的语法错误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全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汉语语法中的基础知识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说明,同时对重要知识点给予明确的分类依据和形式标准,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辨析。该书用例来源广泛,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汉语语法现象的丰富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知识,更好地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可供广大师生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使用。
朱德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先生的《语法讲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答问》、《语法丛稿》等论著是科学的汉语语法理论的经典,是指引编者周国光和张林林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指南和灯塔。这本《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和方法》是周国光和张林林多年来学习朱德熙先生论著的心得和体会。书本阐述了现代汉语语法的理论及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理论,现代汉语词类理论,句法同构理论和句法结构系统,关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理论,句法结构二重性理论,关于指称、陈述、修饰的理论,汉语语法本位理论,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格分析,语义属性分析,语义指向分析。
本书是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的一部分,得到*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2000年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义知识的形式化模型及语义分类系统研究”和2006年重大项目“大规模中文树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项目号是:06JJD740001)的经费支助。
词类问题是语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动词和名词则是词类研究中*重要的部分,对二者及其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着研究者对语法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如名词的界定问题、兼类问题、遵守扩展规约的问题、主谓结构的性质问题等,进而影响着研究者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构建。本书对前人的词类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说明了研究中很多根本性问题之所以一直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本原因在于比照印欧语建立的 名动分立 的词类模式不适合汉语研究。而从 名动包含 的词类格局出发,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审定科技术语,搞好术语学建设,实现科技术语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 这项工作包括两个方面:术语统一工作实践和术语学理论研究。两者紧密结合,为我国科技术语规范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术语学理论研究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方向上的保障。特别是在当今术语规范工作越来越紧迫和重要的形势下,术语学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愈来愈明显。可以这样说,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对术语规范工作同等重要。
人们在对语言的特定细节进行剖析之前,应该对语言整体有个大致的了解。作为语言学研究方向的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之前的热身阅读,《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的主旨是为人们理解那些学术性强的语言学专著奠定理论基础。因为这套丛书浅显易懂,对那些感兴趣却并非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人进一步了解语言也大有裨益。考伊所著的《语义学》是一部介绍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著作,分6章对语言的定义进行描述和探讨。
手语是聋人的语言,手语对聋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手语是用手势、姿势等动作来向聋人传达观点、传授语言和词汇的工具,它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帮助。从聋人社会产生的时候起,手语就对聋人产生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手语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在聋校,手语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聋生通过使用规范的手语回归主流社会,达到学习书面语的目的,是摆在广大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聋生能够通过学习手语达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配合聋校语文教科书,1999年、2000年由苏州市盲聋哑学校牵头组织编写了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两本《聋校手语词汇手册》。这两本手语词汇手册,由于编写贴近聋校教材的实际,且使用方便,因而一出版就得到了广大聋校师生的欢迎。由于种种原因
本书分为“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成语中容易用错的字”两个部分。其中,“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分为多音误读、声旁误读、形近误读三个板块。“成语中容易用错的字”分为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误用;字形相异,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误用;字形相近,读音不同的字误用三个板块。各部分按照成语首字笔画排列,笔画少的在前,多的在后。笔划数相同的,按照起笔笔形横、竖、撇、点、折的次序排列。 本书共计收录易错成语1000余条,由于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可能也是容易用错的字,所以前后两个部分会有少量重复的成语词头出现,但是侧重点或者辨析的字词会有所不同。
时枝诚记是日本二十世纪伟大的语言学家,他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对日本语言学界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本书主要探讨了时枝诚记语法理论的理论根源、哲学基础,以及重要影响等。指出时枝诚记提出的语言过程说的独到之处,并进行了批判性的说明。作者许宗华是我国日语学界位博士后研究人员。本书是在他的博士后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是我国这方面研究的一部开创性专著。
本书收录了两百余个成语故事,无论耳熟能详还是闻所未闻的成语兼而有之。不仅深入浅出,简洁易懂,而且能够扩宽读者的知识面。中华历史文化博大深厚,成语之量灿若星辰,本书中不能逐一体现,希望读者能通过本书一斑窥豹,领略中华历史文化的辉煌。本书为方便读者更深刻理解成语的用法与意义,分别释义了 本义 与 引申义 ,并将每条成语的 出处 罗列出来,以便读者查阅探究。由于本书编撰时间有限,仓促成书,且编撰团队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讹误之处,在此,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提出意见与建议,以便再版更正精进。
本书是厦门大学英汉语言文化博士文库中的一本。该书尝试对结构式的演化进行语法化的推测与假设。同时,还尝试将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所关注的传信义和认识义区分开来。 本书选题新颖,逻辑清晰,具有较强的学科前沿性和较高的理论价值。
二十年前,论文集《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出版,带来欣慰的同时,在一首诗里也感慨:“文海沧沧涓一滴,韶光忽忽近余年。”确实,那时已年届半百,才出一部论文集!而且个人独著的书,这也才是拿出来的部!隔了九年之后,出版第二本论文集《语义学和词汇学问题新探》,又过三年,第三本论文集《语法学探微》问世,总算亡羊补牢,不致过晚,觉得多少对得起自己,多少对得起社会。不过,也滋生了几分满足,以为在语言学几个领域都耕耘过一番,三种专题性论文集应该够数了。 这种想法,没有过多久就知道不对。约莫在第三本论文集付梓前数月,出于中文系博士点发展情势的需要,我已开始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转投到壮傣语和粤方言的关系词考察上面,同时,也加厚了研究粤方言一些问题的兴趣。几年下来,多次赴少数民族地区及东江流域
《佩文诗韵》,清初编定,为当时士子科考作试帖诗推荐的官方韵书,韵部即"平水韵"的106部,所用的数据是金、元以后作诗用韵的根据,至今仍为广大创作近体诗者所惯用。《词林正韵》三卷,清戈载著,根据《广韵》206部,共19个韵部。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奉为圭臬,成为填词者推荐之韵书。《中原音韵》,宋末元初周德清所著,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以韵书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00余字,按读音分类,编成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每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部,而入声全部派入平、上、去三声。每一类以"每空是一音"的体例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计1586组。第二部分为《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及北曲体制、音律、语言和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
《朗诵与台词》是北京市少年宫朗诵戏剧组通过十几年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本语言艺术教育教材。通过用气发声、吐字归音、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表情动作、叙述人物等朗诵台词的基本技巧训练,学习语言艺术的基本知识,并在诗歌朗诵、寓言朗诵、故事讲述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训练,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艺术语言表演功底。本教材适宜于儿童少年业余朗诵戏剧小组初级班使用,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即80~100学时。使用时可根据学生人数和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调整。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其实践性,教学时要做到讲练结合,边讲边练。尤其对低幼儿童,更应注意以练习为主。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演出实践机会,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演水平。
《 魏书 语法研究》个专题是对《魏书》中被动句的研究。对于被动句的分类,作者改变过去重有标记被动句而轻语义被动句的做法,把语义被动句看作零标记式被动句,是有标记被动句的语义基础。而对有标记被动句的研究并未局限于《魏书》范围之内,而是把《魏书》中的被动句与其他一些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中的被动句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魏书》中被动句的特点。 《 魏书 语法研究》第二个专题是对《魏书》中双宾语句的研究。作者对双宾语句的研究立足于动词的语义配价,把双宾语句式看作三价句式,认为动词的配价成分属于语义平面,它们在句法平面既可以表现为实语类形式,也可以表现为空语类形式。 《 魏书 语法研究》第三个专题是对《魏书》中称数结构的研究。作者分析了称数结构的组合和句法功能,又进一步阐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这本“词典”有近千个词条,包括哲学、科学、文学、医学、宗教、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赋予现代词汇全新的诠释与内涵。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是一个医生叶维之放下手术刀,在工作之余、旅途之中执笔剖析诊治社会病症之作,是一个医生对社会、人、事物的一种另类思考和感悟。一种后现代文化与智慧的表达,一种脱俗的、似不经意的,*是深刻、泼辣的理性认识。它也许是一种调侃,却*非庸俗的黑色、灰色或黄色幽默。它可能看似怪异,却着力维护人性,维护真、善、美,揭露虚伪、空话、大话、套话的假、恶、丑,用意在于分清是非,明辨荣辱。
本书是为纪念《马氏文通》出版100 周年而编辑的,共收集论文30篇,主要包括《马氏文通》所揭示的古汉语语法规律;《马氏文通》虚字学说中的几个问题;《马氏文通》的指称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