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有益于写作的基本知识,这三者的结合是重多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都想实现的愿望。基于此,《逻辑 语法 修辞(第2版)》做了些尝试,把逻辑、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研究。这样,从逻辑方面说,既可以把逻辑应用于语言来研究,也可以从语言概括出逻辑来研究;既可以用传统逻辑方法,也可以用现代逻辑方法来研究;还可以从不同学科中结合语言表达的实际,寻找结合点,进行规律性的探索。
内容方面,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三类: 第一,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相关文章以语法规范的重新梳理与普及为主; 第二,看似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读者疑问中多存在困惑甚至误解。相关文章将阐明这些现象实际上并不违反语法规范,并对语法规范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解说; 第三,反映语法新规范的现象,一般是新出现的语言表达。此类现象反映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需求的增加有关,更离不开汉语本身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相关文章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既涉及语言内部因素,也涉及语言外部因素。 上述三类现象都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涉及生活中的标语、告示、文件等,也涉及网络语言。此外,也有少量篇目涉及对语言学大家名篇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形式方面,本
汉语知识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推出的雅俗共赏的知识性读物。它由我国语言学家撰写,既有一般的汉语知识介绍,又有语言学方面的科研成果;既体现出学术性,又兼顾到通俗性,是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及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在事件结构的框架下对现代汉语判断性事件句法语义的同构性进行了研究,对判断性事件及相关句法现象进行了较为统一的解释:将所有含动词“是”的句子分析为由提升动词“是”及其子事件构成的判断性事件,对判断性事件(包括其特殊形式)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信息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考察,对判断性事件与叙述、描写性事件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行了揭示,将事件结构理论的运用范围从对叙述、描写性事件扩展至判断性事件。
本书是在十多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语法研究的文章基础上写成的。中国古代语法学在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中还是一个薄弱的部门。本书所述古代的语法分析,大致可以说皆为作者所读到的古籍,包括汉文佛典中,发现、挖掘、事理而成的。本书重在列举古人语法分析的事实,也就是摆“散钱”;至于几个分期以及论述的某些观点,不过是“钱串子”。笔者不考虑“钱串子”是否有价值,只是想将这些“散钱”送给语言学界以及广大读者。探索问题、立论遵守“例不十,不立法”原则,行文考虑到篇幅,又据“法必成序而例不求多”的做法。 本书是一部以我国古代语法学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专著,全书分为中国古代语法学的萌芽、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产生、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大成几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历程,适合语言
《咬文嚼字》以在“咬”上做文章闻名。创刊伊始,先“咬”自己,以后是一路狂“咬”。从“咬”报纸,“咬”期刊,“咬”广告,发展到“咬”全国知名作家,将他们的作品作为“挑刺”的“众矢之的”。此举产生了“不打不相识”的社会效应,王蒙、刘新武、叶辛等名作家都诚恳地表示支持这项活动,甘愿为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做“靶子”。但《咬文嚼字》并不限于纠正错别字,而且还纠正出版物中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百科知识方面的错误,有的文章还告诉读者很多在任何其他地方很难看到和查到的小知识。文章短小精悍,富有趣味性。
本书在形式句法学研究范式下,提出一个名词性短语形式句法理论方案,系统考察黎语名词性短语句法结构,旨在挖掘和分析更为细致的语言事实,对黎语进行理论刻画。本书把黎语名词性短语分为两大类:内涵式名词性短语和外延式名词性短语。在内涵式名词性短语方面,本书主要讨论黎语形容词短语和关系短语,重点关注形容词和名词的句法关系,以及关系短语的句法生成。在外延式名词性短语方面,本书重点考察黎语指示代词短语、数量名短语、领有短语、量名短语、光杆名词短语、复数标记kun、双重量词短语等句法结构。本书把黎语纳入现代语言学前沿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给黎语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力,也能让更多的学者关注黎语,了解黎语语言与文化,有利于保护和挖掘黎语语言与文化资源。
形式语义学是逻辑与语言交叉研究的产物,是在逻辑框架内构建的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形式语义学根植于逻辑学、哲学、数学、语言学等好几个学科,其显著特征是运用逻辑和数学的形式化方法去研究自然语言的形成规律。高芸编著的《形式语义学研究》介绍了经典形式语义学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一一塔斯基真值语义理论和蒙太格语法,描述了动态语义学理论一一话语表现理论,着重探讨了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复句、句群研究与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本书用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话语语义进行分析,为汉语形式化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希望更多的汉语语义问题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显示部分信息
本书是对我们过去十几年来研究语法化的一个理论概括,研究对象以汉语发展史为主,并参照其他语言的有关现象,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语法化理论系统。本书重点讨论了诱发语言发展的各种可能因素,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基础、诠释角度、句法环境、使用频率等。此外还讨论了语法化的两种主要机制一一类推和重新分析,以及多标记之间的竞争关系、语言接触对语法发展的影响等。当今国际语法化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对诱发语法变化动因的探讨很不充分,国内的语法化研究则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弥补这些缺陷就是本书的特色与价值所在。
目前技术依然被置于学校的边缘,大部分只是用于专门课程中,技术和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协调。但是,技术正主导着第二次教育革命,对传统学校教育构成了挑战。全世界的人们正将教育从学校带入家庭、图书馆、网吧和工作场所,他们能决定自己想学什么、何时学习以及如何学习。 这些发展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改变人们对于教育的看法。这种重新思考要过很多年才能充分渗入我们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的理解。为了成功,领导者必须以深刻的方式抓住这些变化,调动政府资源,对发生的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施加影响。他们必须围绕这些新的理解建立他们对新教育体系的愿景。这种重新思考是必要的,它适应于教育和社会的许多方面,包括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以及什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更进一步说,职业的本质也在变化,以及人们在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转换也
王维贤先生既是语法学家,又是逻辑学家,在运用当代西方语法理论和方法方面就有天然的优势。他从数理逻辑和符号学的角度着手就能更好地理解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的理论和方法。 文集中《复句和关联词语》、《论转折》、《论转折句》、《论因果句》四篇文章是作者运用现代逻辑来研究现代汉语复句的成果。他指出“虽然A,但是B”这种转折关系中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预设“A→M1-B”,也就是“如果A,那么较大可能B”。用现代逻辑来分析转折关系和转折句就能发现更深层次的语义关系,而且用传统逻辑来分析这类问题只能由语法学家来主观“判定”,而用现代逻辑来分析这类问题就有了客观“论证”的可能性,这就比已往对复句的研究深入了一步。 作者作为一位逻辑学家,对理论问题的分析比一般人更为深入,表述也更为,这在他早期的《言语三论》中得到
本书特色 精选现代汉语常用虚词650个,词义解释详尽清晰,一目了然。用法难点、易错点用提示注明,同义词项目对同义虚词作辨析。词目各义项和例句均配相应韩语对译,便于双向学习与掌握。 附有常用汉语趋向动词,能愿动词,成语、俗语、惯用语释义例解,汉韩对译,使读者获益!
严格遵循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收录汉字7000余个,词条20000余条。字、词释义浅显,例证丰富,力求学以致用。每个字都标明了读音、部首、笔画数和结构,多角度解析汉字,帮助学生规范使用。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加以提示,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每个字。依照教材,从不同角度对词语进行盘点,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在正文中贯穿句句鉴赏栏目,精选古诗文名句加以赏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学修养。酌收新词新义,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史纲》的作者以忠实于学术的原则为写作的指导原则,这一点做得很好。读者可以清楚看到《史纲》作者表现出这样一种严正的作风:只从科学性的准则出发来评述,只就事论事而不冲着任何个人来说意见,论点、论著,该肯定就肯定,该指失就指失,不管涉及的学者是谁。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确实贯彻全书正文始终。
本辞典本着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汇集成语,逐一解释,包罗一万二千余条。本辞典汇释常用成语之外,并酌收一些曾经活跃于一定历史时期而现今已显得较冷僻的成语,以助于读者阅读古籍。本辞典采用间序排列法,极方便读者检索。
《语义功能语法研究》收入2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都是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讨论现代汉语语法问题,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小类划分及语义基础、个别虚词的用法和功能、常用句式的结构与功能等,对于深入认识汉语特点、指导语言运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