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6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本书分析了全媒体语境的特点及其对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工作的影响,梳理了当今话语实践中的13类 问题表达 ,阐述了提升话语质效的8条普适性原则,列出了开启心门的8把 金钥匙 ,并针对如何 避坑 解窘 、正确应对话语陷阱,提出了6种实用技巧。 这是一本有助于提高 言值 的书,适宜新闻发言人、舆情回应者、网络评论员以及对话语艺术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本书对积极义构式的整个范畴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分析,首先结合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涉及的积极和消极的含义,对积极义及积极构式进行了界定,然后系统分析了语言各个层级单位(如语素、词、短语、句子)如何以构式的形式表现出积极义,探讨了积极义构式在表达积极语义时所依附的具体形式,再从语义可变性基础、积极义构式消极化方式、积极义构式消极化等级、积极义构式消极化的原因、积极义构式与消极义构式不对称性等五个方面来阐释积极义构式的消极化,最后对汉语中一些典型的积极义构式进行个案分析。
庄会彬等编著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基本概念》,以他们独到的视角,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基本概念做了精辟诠释。从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从原则到参数,从哲学基础到技术手段,重要概念皆有涉及。该书不但强调了学术性,还考虑到了应用性,有助于读者理解转换生成语法的实质,适用于转换生成语法的初学者乃至高阶段提升者。
本书以口传 花儿 为语料,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采取理论建模与语料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基于 构式 与 程式 的理论关系,将 花儿 语篇界定为一种语篇类型和语篇样式相匹配的语篇构式。通过系统研究 花儿 语篇构式的形义匹配性、语义特征和语义结构等内容提出了 花儿 语篇构式语义构建的理论阐释模型;并以翻译的构式观为指导,提出了 花儿 语篇构式英译的基本策略,希冀为构建认知口头诗学提供思路借鉴。
《汉语新词语(2021 2022)》是编年本式新词语词典,主要收录2021年度和2022年度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例句主要选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充分展示词语的来源和用法。正文设 相关词语 和 知识窗 板块,附录补收2016 2020年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全书约13万字。
《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是陈宝勤教授的博士论文。论文以汉语再生词和音译意译外族词为研究对象,以殷商至现代不同历史时段代表性文献为语料,采用语音、语位、语义、语法、语用五个平面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全面描写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将社会的变革、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进、科学的发展、语言的变化、中外文化交流等融为一体,对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进行了多角度全面系统的研究,考察了汉语词汇生成与演化的动因,探讨了汉语词汇生成与演化的机制,寻求了汉语词汇生成与演化的个性特征与普遍规律,描绘了汉语词汇生成与演化的共时状况与历时面貌。论文从音节语素化、语素词缀化、词汇语法化、结构词汇化四个方面考察了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从词义转化、词义新化、诃义繁化、词义泛化、词义专化五个方面研究了
语篇的衔接有很多方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即依赖性衔接、衔接词衔接和基于关系的衔接。汉语的语篇,依据其传递信息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语体,如叙事类、描写类、说明类和观点类等。不同语体的语篇,由于其传递信息的需要,在衔接方式的选择性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本书主要从三类衔接方式出发,具体考察它们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这部词典是据《现代汉语词典》)(1983本)改排而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原是按拼音顺序排列,现应读者要求,再出这本倒序排列本,即按多字条目的末一个字的次序排列。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汉语语法隐喻研究》的目的是借助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深入探讨汉语中形式与意义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汉语和英语在形义互动上的差异进行解读。《汉语语法隐喻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中语法隐喻现象的著作。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描述了汉语语法隐喻的识别方法、分类标准和分布特征;揭示了汉英语法隐喻的异同点,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做出了解释;确定了语言演进和语境要素对汉语语法隐喻使用的具体影响。对汉语语法隐喻的深入分析及汉英语法隐喻的对比,丰富和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 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汉语句子信息结构的类型学研究》(13BYY008)的结项成果。语言交际是信息传递过程,因此说话人要想把信息顺利地传递给受话人,一定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并借助某种特定的形式手段编码。本书在语言共性与类型学视角下,讨论了信息结构在人类语言中的编码共性,以及在汉语中的编码特点。 本书的上编是共性研究,主要阐释了信息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信息结构在人类语言中常见的编码手段,以及本书所采用的理论框架。下编是个性研究及个案分析,考察了汉语中某些“ 规句”的信息结构、信息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制约与互动关系,以及由信息结构决定的类型学特点。 本书除了对语言类型学及汉语语法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外,对汉语教学、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系1986年作者在华盛顿大学所作年度院系讲座的结集,旨在系统地回应同时期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的启蒙辩证主义“元叙事”。作者通过探讨与反讽相关的事物,对西方观念史进行了纲要性的梳理,将反讽从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法阐释为一种哲学构型。作者在历史语境中将反讽标定为当下的不断“自我指涉性”,引出了一系列从浪漫派到后现代的“现代性的反讽话语”——“反讽主义者知道没有真理,如今必须完全不同地扮演哲学的角色。”
本书系统研究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演变模式和路径。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从非语言单位变为语言单位的变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变化。研究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的两个成分所形成的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怎样演变的,这对汉语和世界其他语言的词汇化以及相关的语言演变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本书注重将演变来源、演变历程和演变结果相结合,通过对几百个跨层结构词汇化典型个案的系统研究、归纳和总结,尽可能全面展现整个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模式、路径及其特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演变来源主要有 实 实 实 虚 虚 实 虚 虚 四类,其中这四类来源又可分为具体的若干小类。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演变结果则包括实词和虚词。本书具体研究了由诸多不同来源的跨层结构分别词汇化为名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不同结果的
这几年我很看过几本讲现代汉语语法的书,得到一个印象是这些书的读者对象不明确,不知道是为谁写的。好像是谁都可以看看,看了都多少有点收获,但是谁的收获也不大。因为它既不能在理论上有所贡献,又不能在实用上有所裨益。最近刘月华同志把她和潘文娱同志、故桦同志合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校样拿给我看,我愉快地把它看完,觉得这是一本很有用的书,会受到它的读者的欢迎的。
本书的目的是为那些对汉语语法研究有兴趣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青年教师以及其他语法爱好者指示门径,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语法研究的专门知识,帮助他们掌握比较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学习已经被研究实践证明有效的各种研究方法。 本书收录三十多位汉语法专家的论文,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语法研究的专门知识,每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内容包括:总论篇、漫谈语法研究、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汉语和外语对比、现代汉语和古汉语对比、普通话和方言对比、普通话内部的对比、结束语、朱德熙先生论语法研究、眼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汉语语法特点和语法体生活费、汉语语法学史、西方语法学流派等等。
  汉语从日语大量借词在历史上至少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次是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针对*次借词高潮,不少中日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关第二次借词高潮的相关论文虽然为数不少,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却仍并不多见。 《日源新词探微》的主要观点认为,汉语第二次向日语大量借词既存在语言本身的原因,又受到了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上的影响。《日源新词探微》对颇具代表性的汉语日源新词或极具能产性的构词语素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考察。从这些具体词语的个案研究中可以看到日源新词的普遍性和个别借词的特殊性。《日源新词探微》翔实语料,观点可靠,颇具新意。
本书以现代汉语否定祈使问题为研究对象,借鉴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否定祈使施为句与施事行为的对应关系,借鉴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了否定祈使类聚的原型效应和内部结构,以语义功能语法为指导,分析了 别 字祈使句、 不用 祈使句、 不得 祈使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借鉴元语否定理论,讨论了 别 引语 元语否定句的否定对象、多种变体形式的分工互补,借鉴语法化主观化理论,对汉语史上两种 不得 的历时演变进行了描写和解释。
本书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对比研究了汉日语关系从句的句法与语义特征。考察对象主要包括学界较少关注到的旁语可及性等级序列、关系从句标记的类型与分布、关系从句结构在主句中的分布特征、生命度等级序列关照下的被修饰名词语义特征、关系从句与主句的逻辑语义关系。本书使用语料库中大量真实的汉日语语料,在量化统计各类关系从句分布的基础上,探究汉日语关系从句在句法、语义层面的共性与差异,并结合小规模的跨语言语料,验证了汉日语的共性是否属于跨语言共性。最后借助语序类型、形态类型、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汉日语的异同做出了阐释。
本书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讲解了诸多古汉语中的语言概念和现象,内容主要涉及单音词、复音词、词义、词义的演□、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形词和多音词、因声求义等方面。 本书的某些内容,取自1987年出版的《古汉语词汇概要》,但都作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大部分内容是新加的。与《古汉语词汇概要》相比,无论在理论的阐述、内容的安排、材料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本书力图较全面地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初步建立切合实际的学科体系,充分地反映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状况和水平。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集系列”精选了近20年来国内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论文,共有五个分册。本系列集中展示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成果,为国内语言学研究者、语言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了解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文献。 构式语法理论虽然传入国内时间还不到20年,但对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有见地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式语法研究》收录了其中的37篇,分为8个专题:基础理论研究,词义与构式互动关系研究,中动构式研究,双及物构式研究,“把”字句研究、致使构式研究,构式与论元结构研究,动结式结构研究,这些论文从认知的视角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由刘正光主编的《构式语法研究》对构式语法研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