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牛津大学博登梵语教授麦克唐纳所编撰的一部简短实用的吠陀梵语语法手册。这部吠陀梵语语法初阶与作者影响深远的《古典梵语语法初阶》可谓姊妹书。作者采用平行比对的方法,对吠陀梵语语法进行介绍,因此适合已经有一定古典梵语语法基础的读者使用。中译本为了方便读者与古典梵语进行比对以及快速定位与翻检,制定了详细的目录。考虑到原著的篇幅,中译本先行译出了原著前四章及附录三重音部分(本书的附录一),故对书名根据内容加以改定,以飨读者。
本书基于汉语历史文献研究汉语程度副词的生成规律与演变机制,系统归纳汉语程度副词生成演化的路径和模式,并对促发其衍生、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进行探究与揭示;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将汉语程度副词与现代汉语方言、其他民族语言进行比较,着力开掘汉语程度副词历史演化所体现的共性倾向和类型特征。 本书将汉语程度副词置于人类语言变异的语境之中进行观察,将历史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现代外语结合起来,考察程度副词研究的跨语言共性,具有语言类型学的价值。
该书从句法-语义接口视角出发,以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句法语义为切入点,综合考察了语法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及二者的互动。该书秉承新描写主义之精神,对显著性与局部性的复杂互动做了细颗粒的微观描写与刻画,进而指出:显著性和局部性是反映人类内在语言知识及认知的基本原则,其复杂的互动可解释包括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在内的语言结构和现象;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生成与解读,在句法-语义接口层面受到显著性和局部性复杂互动的制约。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对生成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有重要影响。Chomsky等学者基于Wh移位条件及限制、反身代词约束,分别建立起移位理论、约束理论等理论模块,后续研究也往往将二者置于不同的理论下讨论。该书却另辟蹊径,以显著性与局部性理论对二者做出统一分析,其研究是对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现有分析思路和
汉语的 有 在 是 是一个语义语法类。本书首先系统研究了三者成类的多维基础、内在关系及其基本的语义语法特征;其次个性与共性并重、古-普-方结合地考察了三者在情态表达、时体表达、语气表达及信息功能方面的性质、类别、意义/功能的衍生、特征与成因;最后分别对三者作了有限的跨语言比较。研究发现,三者不仅可以同时作用于不同层级的语法单位,并且在不同层级之上的功能/意义只有显与隐或强与弱之表现而无本质的差异,沟通其间的就是其基元或其特征。至于三者的性质、类别在发展衍生中的惰性表现及多样虚灵的意义/功能,则是其基元或其特征与不同的语法层级互动的结果。
及物化现象是句法语义错配的典型代表,其生成机制是句法研究的焦点问题。本书采用事件结构理论框架,坚持句法和语义双向互动作用,在精细化描写的基础上,提出事件重构的及物化生成机制。事件重构包括两个过程,一方面事件结构影响句法结构的表达,基于宏事件的融合度和语言经济性,运动事件向句法结构选择性投射,形成及物化结构。另一方面,句法结构影响事件结构的性质,基于典型及物结构的强势类推,运动事件转向行为事件,最终实现形式和意义的一致性。及物化结构的认知机制具有普遍性,但不同语言中的及物化表现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各自的语言系统不同,事件能否重构受语言系统的制约,具有语言类型学差异。本书对句法-语义界面理论的探索做出了新尝试,建构了综合句法-语义界面理论模型,不仅有助于了解及物化句法-语义错配现象的
本书基于 四维语法 思想,以清末民初传教士西南官话文献和西南文人白话作品为语料,纵向联系近代汉语文献及当代西南官话材料,横向比较早期北京官话文献,系统地描写了清末民初西南官话的构词法、虚词、句式等方面的特点,并探讨了名词的小称、名词的复数标记、动词的体貌、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程度表达的句法手段、数量的表达等语法范畴,为西南官话方言语法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是 浙大中文学术丛书 之一种。本书是王云路多年来研究汉语词义学论文的结集,集中于汉语词形的演变、结构的演变、词义的演变,其间联系千丝万缕,关系错综复杂。本书收录共二十余篇。结构通常是对复音词而言,而汉代以来,复音化是词语结构的主要形态和发展趋势,是词义演变的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不同的组合结构表达不同的含义,同一结构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都需要我们通过语境细细分辨。这些论文大多发表在《中国语文》、《文献》、《古汉语研究》等权威与一级期刊发表。这次结集出版,更能集中给学界以重要的启示。
本书基于库容为十余万篇英美新闻报道全文、共计一亿余英文单词的英语新闻语料库,采用现代语料库方法,分别详细报告了开发英语新闻词表、搭配表和程式语表的缘由、所采用的方法、所得结果、对结果的讨论、对这三个表进行验证的方法与验证结果等。本书适合语料库语言学领域的硕博研究生、教师以及研究者参考使用。另外,本书也适用于大学英语、英语专业、国际新闻与传播方向的教师与学生、英语新闻教材与学习材料(教辅材料、各类词典、在线学习系统及软件产品)编撰人员、新闻测试开发人员参考使用。
《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为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和评定并的研究生教学用书。《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在西方词汇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术思想史的高度俯瞰描写词汇语义学的中心 义位的多侧面和多层面,对语言学研究、教学以及词典编纂、计算机语言设计等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订,改动和补入的有850多处,添加了一些前沿信息,充实了不少理论内容,对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等等。
汉语的补语结构十分发达,向来是学汉语的难点之一。《趋向补语通释(修订本)》从四百万字的语言材料中搜集趋向词作补语的用例,然后对这些句子做仔细周密的观察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动趋结构进行归类,并对每个趋向词在句子中的分布情况做详尽的描写。此书的核心部分,即第二部分,在大量语言事实的支持下,弄清了每一个趋向词的含义和用法。在论述每一个趋向词之后还为该趋向词做一个用法总表,其中每项用法都列出能与之搭配的动词,并注明该动词在四百万字语料中出现的次数。《趋向补语通释(修订本)》的第三部分是以动词为纲的动词趋向词搭配总表,最常用的动词能跟哪个趋向词一起用,尽量罗列无遗。就趋向补语研究归纳总结的规模及深度和广度而言,《趋向补语通释(修订本)》具有相当价值,可供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