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本书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工会工作快速入门系列:工会经审工作100问》侧重于操作性与简洁性,根据《中国工会审计条例》《工会预算管理办法》等新法规,通过219个问题,对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组织机构、工会经费审查、工会审计、工会经审工作保障等经审工作常见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帮助基层工会经审工作者答疑解惑。全书以实务工作中有关工会经费审查的基础知识、业务方法、基本技能以及法律法规等为主要内容,采取问答的形式进行编写,力争贴近实务、便于操作、易学易用。
《信息化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说》在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辅人、拟人、共生”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的一般理论,进而论述了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基本概念及其互动理论,揭示了在信息科学技术推动下人类丰十会走向信息化的理论规律。 根据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书中还提出了“信息化应当适时迈向智能化”的新论断。 全书理论原创突出,逻有重要指导意义。《信息化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说》可供广大科技人员和高校师生学习阅读,特别适于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研究和学习。
本书对访谈节目的流程与实用制作技巧做了精当的阐释,使你透过具体的技巧和历史文化、影视理论来感悟技巧背后的内在理论,以便于编导能够触类旁通,让自己的创作激情更加飞扬灵动。 本书为21世纪播音主持艺术丛书之一。全书共分9章,主要介绍了访谈节目的类型、构成、编导的文化素养、前期构思、中期环节、后期剪辑、访谈节目的品质以及人物分析的基本思路。本书的出版,有利于访谈节目编导透过具体的节目制作技巧和历史文化、影视理论来感悟技巧背后的内在理论,触类旁通,让自己的创作激情更加飞扬灵动。
《延安木刻艺术研究》是我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当这本专著最终要面世时,我的心情是忐忑复杂的:这份研究成果历经六年的时间,总算出版了,自己有一种释负的感觉,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的研究以帮助和关怀的人们算是有了一个交待,他们的期待和鼓励敦促我将这份成果整理出版。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将这份研究成果看成是我步入学术之途的开始,我总觉得它是一件习作……至今,我仍能自嚼其中的青涩之味,但步总是要迈出的。
格拉汉姆·布莱克的这本《如何管理一家博物馆》旨在指导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各类文化艺术场馆,如何尽可能地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参观体验,如创造一个能够使观众对展品产生兴趣的参观环境,仔细筹划参观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参观动机,到场馆管理,直至展品的陈列方式等,并对此作相应的理性分析,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原则,使之适用于任何地域的各类型和规模的文化艺术场馆,特别是博物馆,极具实用参考价值。
本书就像一段谈话,告诉你如何一步步进行研究、写好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报告、正文各部分写作到格式规范化,每个环节如何思考、如何布局谋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基本的答案。 正如作者所言:写论文就像盖房子。读完本书,相信每个读者都能对如何搭好论文这所房子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偏爱学问”这四个字生动地表达了俞可平教授纯粹的知识追求与智性的人生态度。全书分五个部分:看中国;说政治;谈民主;论治理;品学问。该书的文章形式为随笔,但内容是严肃的,饱含了俞可平教授对中国政治深刻的观察、独立的评判、热烈的关怀、客观而冷静的分析,其中不少文章是轰动政学两界的好文,更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雲自在龕随筆》系缪荃孙读书笔记。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商务印书馆1958年排印本,四卷,分别是论史、书画、金石和书籍。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据此本进行点校并加小标题,汇入《民国笔记小说大观》之辑。在此之前,则有罗振玉辑刻《古学汇刊》集和第二集,先后收入《云自在龛笔记》一卷和《云自在龛笔记》六卷。一卷者即“书画”,其内容与商务印书馆《云自在龛随笔》中的“书画”互有异同。六卷者则全为“掌故”,分“列朝”、“顺治朝补记”、“康熙朝诸臣”等。《云自在龛随笔》还有两种稿本,一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缪荃孙之子缪僧保(子彬)手抄六卷(以下简称抄稿本)。有“掌故”、“论史”、“书籍”、“金石”、“书画”、“杂记”等。函套签题“云自在龛随笔原稿本”,首页钤有“小云堪”、“子彬手钞”等印。另一种即是现藏国家图
《时尚与死亡的对话》是一部有关哲学思考的对话录。莱奥帕尔迪采用了十一则对话的方式,就人类的永恒话题如死亡、人性、幸福、自然等方面,进行了哲学剖析和冥想。贯彻全书始末的是写实性的理性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笔锋犀利且不乏幽默,既有伤口撕裂时带来的痛楚,也有心智得以启迪时的一片明朗。
《没有我们的世界》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跨界作品,探讨和反省人类文明对地球的影响。 人类一直以地球的造物主自居,因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而洋洋得意。殊不知,人类的成就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而久远。韦斯曼大胆勾勒了个没有我们的世界,用相对科学的数据支持说明人类对这个星球的影响。 在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中,韦斯曼向我们阐述了以下内容:人类销声匿迹以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如何土崩瓦解,最终又是如何消失殆尽的;日常使用的物品或许会像化石一样万世永存;铜管和配线会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挤压成透着红色的岩石;为什么我们最早期的楼房可能成为世界上保存时间最久的建筑,而塑料、青铜雕塑、无线电波和一些人造的物质又将如何成为我们留给宇宙的最永恒的礼物,等等。他还告诉我们,人类的哪些破坏活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