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总体国家安全观 思想,为全面审视新时期我国国家安全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新时期情报工作指明了方向。作者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立足于多年教学和研究工作,结合思维科学、情报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以及公安实战的新需求,提炼总结了大数据时代情报思维的六种方法,即情报数据思维、情报关联思维、情报系统思维、情报批判思维、情报创新思维、情报极致思维,并分立章节详述各种情报思维方法的意义、特征及其应用。本书体例得当、结构合理,讨论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务,并有各种应用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情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本书集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网络用户健康信息素养及交互行为引导机制研究 (17AZD036)的主要研究成果。随着网络健康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及用户健康信息需求持续增长,从网络获取健康信息成为用户的主要信息来源渠道。为此,本书围绕网络用户健康信息素养与健康信息交互行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致力于提升用户获取高质量健康信息的能力。这些研究采用定性、定量或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了健康信息素养理论模型,揭示了健康信息素养与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构建了伪健康信息特征列表,明晰了列表对用户健康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作用。同时,探究了用户健康信息源选择与跨源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分析了用户搜索健康信息时交互感知、交互行为与交互质量间的关联性,提出了用户健康信息交互行为引导机制。本书涉及的研究成果在
本书是以讲述图书馆基本理念为核心内容的教材,主要包括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的概念、中外图书馆发展史、中外图书馆思想史、图书馆类型、读者权利与图书馆权利、图书馆基本理念等内容。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各部分内容中,较多地加进了中国图书馆发展史和思想史资源,旨在使学生形成古今贯通、中西合璧的视野;二是以图书馆基本理念的阐释和论证为基本旨趣和重点内容。本书适用于我国全日制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也可作为各类图书馆在职人员培训教材或参考用书。
本书是对情报学基础理论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创新研究,它不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力争全面呈现情报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成果,促进情报学各领域的理论交流和对话;它不仅关注情报学当前的理论研究热点和进展,还用历史主义的视角对情报学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它不仅对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介绍,还对情报学理论背后的哲学思想,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元理论和范式等命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它不仅是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梳理,还提出了独特的分析视角和思想观点;它不仅是定性的分析,还运用机器学习等方法基于全数据对情报学理论进行了识别、抽取和计量分析,揭示了情报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另外,它还全面介绍了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既包括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也包括解释主义的方法论,这对于反映情报
在当前的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方法与技术不断出现新变化、产生新内容、呈现新特点。因此,确定被广泛承认的情报学学科基本内核,变得非常困难;探索已有理论和方法的新变化,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加以辅助;归纳提取不同领域与应用场景中所使用的情报学方法与技术共性,需要新的思路。 在此背景下,本书希望通过系统梳理本学科相关方法与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数据时代情报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从而为情报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情报学教育体系与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依据。此外,将情报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与情报工作相结合,还可以为情报工作未来发展提供基础。 本书是苏新宁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7ZDA291) 情报学学科建设与情报工作未来发展路径研究 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首先对现有的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进
本书在第1 章和第2 章对竞争情报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回顾 。 ①介绍了竞争情报中的竞争、情报、企业竞争和竞争情报的内涵、要素、分类等基 础概念,梳理了竞争情报的发展历程,探究了新时代对竞争情报的需求。 ②对竞争情报研究的基础性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梳理。介绍了竞争情报数据源,分析 了已有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并对5 种基础且常用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 述,包括五力模型、定标比超分析、SWOT 分析、专利情报分析和财务分析;对传统的 竞争对手识别和竞争态势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并系统分析了传统竞争对手识别方法存 在的局限和不足,主要包括过于依赖个人经验导致客观性有限、人力成本巨大、难以识 别跨界竞争对手、识别维度单一、难以识别网络状竞争关系等。为了应对和解决传统竞 争情报研究和实践存在的这些问题,
《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论纲》指出了构建中国特色情报学三大体系的必要性,全面梳理了中国情报学学术史,分别从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后指出中国情报学学科未来建设道路。《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论纲》紧密联系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对推进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情报学科学体系提供有力理论指导和坚定学术支撑、对中国情报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论纲》系国内全面论证中国特色情报学三大体系建设的*部专著,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与研究方向引领作用。
本书在智慧城市建设大背景下,从情报视角研究信息在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着重阐明智慧应急决策情报支持领域的基础理论及体系架构;从应急情报人才队伍、保障机构、核心技术、政策法规及组织文化多方面分析当前环境并深度探讨应急决策情报支持流程模式和框架;细粒度挖掘面向应急决策的信息需求、信息采集与组织、信息传播规律,构建相应的信息采集与结构化抽取系统,并提出知识库构建的实际新方案;而后结合政府、社会、学科等多场景共同探讨智慧应急情报支持的推进策略,有效地拓展支持的总体逻辑。
全书按照 理论探讨 重点阐述 对策展望 的研究路线,将主体内容分为3 个 部分。 部分主要包括第1、第2 章,为后续章节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形成基本认 知。第1 章,作者对情报、情报学、情报工作、智库、智库研究、智库工作等基本概念 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后文多视角理解、阐述情报与智库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 论工具。第2 章,作者通过对情报机构与智库的功能和运行机制的分析,发现两者功能 密切联系,都是为决策服务:为决策服务需要独立建议,这是智库的任务;有价值的建 议需要整理、综合和分析,这是情报机构的工作。这就为后文情报与智库的对比研究提 供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和社会意义。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包括第3、第4、第5、第6 章,分别从情报流程支撑智库 核心能力、智库运行的数据信息保障、智库工作中的情报分析方法等方
《情报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研究》一书。本书对全面、立体、贯穿情报元素的情报学 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期实现面向大数据、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的高端情报人 才的培养。在上述这一理念的驱动下,基于对情报学教育相关研究状况和发展情况的梳 理,本书通过调查问卷和文本挖掘的方法,一方面,结合调查问卷的具体调查数据,实 现了从教育者、就业者和学习者的角度对情报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状况进行整体而系统的 分析目的;另一方面,基于从情报学招聘公告、数据科学招聘信息和iSchools 人才培养 方案及课程表中所挖掘出来的知识,对情报学教育及人才培养进行深度而细致的研究, 相关的研究内容如下。
全书共11章。第1章主要介绍情报学学科的概况;第2章主要概述情报学学科建设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后续面对的主要内容;第3章至第6章详细探讨如何重建情报学学科知识体系;第7章至第11章详细探讨如何合理拓展情报学学科的研究内容。 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情报学学科的概况,包括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情报与情报现象)、情报工作的产生与发展、情报工作的特点与功能、情报工作的任务与内容、情报学学科的起源、情报学的功能与作用、相关学科对当前情报学的影响及情报学应用的领域与范围,有助于读者掌握情报学的学科概貌,为后续探讨如何开展情报学学科建设、推动情报学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第2章为情报学学科建设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剖析当前情报学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国内情报学界在情报学学科定位与发展方面面临的争议,在此基础上
无
本书的编写者集中了国内的一批中青年学人。他们或刚刚博士毕业,或仍在就读, 但都根据分工积极研究国外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不同领域,试图从大量的资料和事实中 剥丝抽茧,条分缕析,寻找国外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特点与规律。这是一个艰难的过 程,但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在本书中,我们主要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韩国、以色列、印度、澳 大利亚共8 个国家的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我们深知,由于各国 国情不同、情报体系不同、情报领域与业务范畴不同、情报认知与情报方法不同,很难 还原和再现完整意义上的各国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我们也很难确立一套规范的情报学与 情报工作架构体系,再加上语言和资料的限制,各国的相关内容可能各有所偏重。 我们希望从中国学术的视角看待国外情报学与情报
本书的写作目的概括起来就是:着眼于情报使命,抓住情报感知这个专业特质,探 寻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情报学术真谛。著述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1 章 情报感知的意义辨析 在情报学术认知的范畴里解析情报感知的意涵和 作用关系,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阐述情报感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章还阐释 了情报感知的5 个具体任务,明确了情报感知行为主体,讨论了情报感知研究工作的 组织。 第2 章 情报感知的对象体系 从情报需求感知、情报素材感知和国家情报治理过 程中的情报任务感知3 个方面,解析了情报感知的对象体系。本章还讨论了信息贫困、 信息需求评价、知识审计等话题。 第3 章 情报感知的生态构建 强调生态理念对于现代情报感知业务体系的重要性, 阐述情报感知生态观的主要内容、情报感知生态研究的特殊使命、情报感知生态构建
通常人们会凭自己的感觉或想象给情报和情报工作佩戴上各式各样的 神秘 标签。没有情报工作实践经验的学者常常着意从概念上将 情报 与 智慧 知识 信息 数据 等术语区隔开来,而疏于解读这些术语在实际使用中所对应的不同情报工作场景,鲜有意识到这些都是情报工作的对象成分,误用术语指代的对象层级去标定业务工作的层次高低。在此认知基础上所构建的情报理论与情报工作实践相脱离则不可避免。 理论、实践两张皮 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的科技情报界。卓智赋能理论的出现则直指该痼疾。 有经验的专家知道,情报工作其实是专业人员在任务场景所对应的信息环境中对 WIKID(wisdom,intelligence,knowledge,information,data)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促进感知的形式呈现情报事实的作业(操作)。情报工作是要解决用户(即决策者)决策所需信息不
本书主要从知识服务的角度探讨了知识组织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并注重于各类知识组织的数据结构的设计。全书阐述了知识组织的科学理论基础,并从用户的知识需求出发,架构了面向知识服务的知识组织体系,设计了主题词表和分类表的及其组织结构,探讨了语义信息的知识组织、复杂网络的深层组织、知识地图的数据组织、文本中知识点的链接组织、用户行为的信息组织、引用关系(引文索引)的数据结构、知识库的结构与组织、数据仓库的逻辑组织。还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组织给出了一些应用实例。
本书收录的文章记录了作者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思考轨迹。主要涉及科学化图书馆学和科学化情报学两组探索论文。这两组文章内容结构有序,总体上以倡导科学化图书情报学为目标,多为语境中的观点型论文或推理型论文。
《新闻采写评》作者以自己20年的部分能源新闻报道作品为例,结合自己长期从事采访、写作、评论的感悟,为广大读者细致深入地介绍了自己学习、从事新闻写作的经验,传授如何使新闻在不失庄严性的情况下具可读性的写作技巧。其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仅对从事新闻写作的专业记者编辑有很强的指导性,即使是写作爱好者也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得到启发。
本书以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现代图书馆管理体制为出发点,介绍了当今图书情报工作实践与研究的方法、技巧和艺术。其内容几乎涉及21世纪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所有领域,具体包括图书馆传统的与现代的服务工作、图书馆用户教育、文献信息检索、科技查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情报研究与学术交流、图书情报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等。全书注重图书馆学、情报学新理论在图书情报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凸显了现代技术给图书情报工作带来的无穷魅力。 本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图书情报经验方法与工作研究的工具书;既传授微观的服务技巧,又绍介宏观之管理规范;既可系统学习,又便于随时翻检;可作为21世纪图书情报工作者的案头书、图书馆员上岗培训之教材,也可作为图书情报学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