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是我国数千年知识的宝库,但如果读书不得其法,则势必一无所得。 典籍分类正如书海里的指南,启示读书的方法,引导求学的门径。 本书论述中国古代的知识与典籍分类,考索古代“七略”“四部”两主要分类的特征与嬗变,并追寻这种分类的思想文化渊源,为我们拨开求知路上的迷雾,指点入学的路径。
本书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结论对于图书馆、情报机构收集、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对于信息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测定》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值得提倡。
《知识集成方法与技术:知识组织与知识检索》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学科数字信息群的知识集成方法与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知识的集成化处理是构成集成知识的前提,是集成化智慧的基础。数字信息群的知识共享是学科各领域协调发展和跨领域知识集成的重要基础,实现学科数字信息群的知识集成能够促进和推动我国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发展,改善网上资源的无序难集成或海量难检索的状况。 《知识集成方法与技术:知识组织与知识检索》在综述、分析国内外关于知识集成研究的大量成果基础上,介绍知识集成中的知识组织和知识检索的方法与技术、研究与发展态势及其应用成果。知识组织体系是实现知识检索的前提和基础,知识检索则是基于知识组织体系的结果和服务,重点论述面向学科数字信息群的知识组织框架的构建及其元数据理论的建立,基于
本书既是作者26年从事情报检索语言和信息组织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结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情报检索语言和信息组织的发展轨迹。本文集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情报检索语言理论、情报检索语言宗师和教学、分类法研究、主题法研究、网络/数字信息组织、元数据标准。反映了作者至今一直跟随时代的发展,坚持研究情报检索语言和信息组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还不断地引领年轻学子开拓这片沃土。
《信息理论基础(第4版)》重点介绍经典信息论的基本理论,基本覆盖了信息论的主要内容。全书共11章,内容包括信息的统计度量;离散信源和连续信源;离散信道和连续信道及其信道容量;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信源与信宿之间的平均失真度以及信息率失真函数;网络信息论基础;信息论方法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本书深入浅出,表述简洁;概念清晰,系统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信息论课程教材,亦可供从事通信、雷达、导航、计算机、系统工程、生物工程、管理工程等有关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信息检索与应用/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共9章,全面介绍了信息检索概论、网络资源检索、图书检索、中文数据库检索、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外文数据库检索、特殊文献检索、事实与数据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应用等。为了让读者能够及时地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每章后面都附有与重点知识点相关的习题。
到了2001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计算机文件”一词已不能涵盖所有的电子资源。第九章计算机文件不得不改名为电子资源,并作了大幅度修改,补充了大量例子。电子资源的发展又同时影响到了“连续出版物”。因为许多电子资源,特别是网络上的资源,都是连续性的。为此,2002年《AACR2》修订时,第十二章连续出版物(Serials)更名为“连续性资源”(Continuing resources),并相应增加了许多关于更新版的散页(up-dating loose leafs)以及更新版的网站(updating web site)的例子,一起称之为“一体化资源”(integration resource) 诚然,《AACR2》2002修订版作了一系列重大的修改,但是修订不可能到此为止。相信随着今后出版物的发展,编目规则免不了还会有新的矛盾,《AACR2》还会有更多的修改。作为编目工作者,我们当拭目以待。
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在科研立项、科技成果评估、专利申请、技术交易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文献评价作用。 本书总结外相关理论及实践,构筑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完整框架和方法体系,全面深入阐述了科技查析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各类查新报告的撰写技巧。内容涉及科技查新流程分析、科技查新方法研究和新颖性查新报告、水平检索报告、专利二次开发查新报告、专利侵权查新报告、引文查新报告的撰写。本书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内容解析和报告示范,深度揭示了科技查新的业务管理经验,且从实用角度出发,对科技查新信息资源进行归纳和导航。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文献学概要(修订本)》内容有: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版本鉴定;明确撰写年代;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周秦私家藏书概况;汉魏晋南北朝的私人藏书;造纸术的发明;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卷子等等。
《传播的偏向》集结了一些略文经修订的旧文。集结的目的是便于读者翻检,同时也便于以更加详尽的形式支持我在《帝国与传播》中提出的主题。《传播的偏向》试图回答一篇心理学文章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传播的偏向》中,伊尼斯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学习过程中的口头法和书面法的对立。在《挑剔的批评》一章中,他解释说:“我偏向于口头传统,尤其是希腊文明中反映出来的口头传统。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把握其神韵。”
本书是一本颇有特色的研究法律文献检索方面的专著,这种类型的书在华东政法学院众多的法学教材里还是本。本书内容丰富、资料充实、实用性强且针对性突出,能帮助读者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法律文献资源,是相关专业人士在学习、研究和工作之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和得力助手。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法律文献检索的方法、技巧和策略的教材。全书共分为十章,从检索基本原理入手,介绍了关于传统书目、电子期刊、光盘以及在Inter上的法律文献检索方法;并且分别结合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中国法律以及国际法专题领域的特点,提供了丰富的检索资源和多样的检索方法。
本书介绍了信息检索(1R)中的关键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并且用数学模型强化了重要的概念。对于网络搜索引擎这一重要的话题,书中主要涵盖了在网络上广泛使用的搜索技术。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或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本书也不失为一本理想的入门教材。
《毕业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第2版)》从实际出发,既重视介绍毕业论文写作和信息检索的一般知识,又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全面了解撰写毕业论文的知识和方法,提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利用水平,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尽快进入写作状态,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并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全书共分12章,前9章着重介绍了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等方面的知识,后3章是信息检索方面的内容,编者将这两部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每章后均附思考题,并配有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性教学资料。
本书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CBIR)的基本原理、典型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讨论,并融入了作者多年宋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层次分明,内容翔实,理论分析与算法实践相结合,力求实用。本书共7章:章介绍CBIR的体系结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第2章介绍CBIR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第3~5章详细讨论了常用图像低层特征(颜色、形状、纹理)的提取与描述算法;第6~7章论述基于压缩域的图像检索技术及高维索引技术。书中各章共列出了400多篇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附在各章的末尾,供读者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信号和信息处理、图书情报等专业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辅助教材,也可供广大从事模式识别、多媒体分析、信息检索等研究、应用和开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1990年,中东火药库被引爆,战争硝烟弥漫海湾,并迅尔演变为20世纪仅次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湾战争。远离“冷兵器”的现代战争,少了荡气回肠万人冲杀的壮烈,多了瞬间殒命变幻莫测的神秘,禁飞、戒严、封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文明”战争造就的是人间地狱——精神肉体双重折磨中的无可逃遁……这是一本用身躯和生命谱就的一个人的战争史实,他的诗一般的文字十几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阅读的激情在全国大小校园里随着青春荡漾——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
本书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CBIR)的基本原理、典型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讨论,并融入了作者多年宋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层次分明,内容翔实,理论分析与算法实践相结合,力求实用。本书共7章:章介绍CBIR的体系结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第2章介绍CBIR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第3~5章详细讨论了常用图像低层特征(颜色、形状、纹理)的提取与描述算法;第6~7章论述基于压缩域的图像检索技术及高维索引技术。书中各章共列出了400多篇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附在各章的末尾,供读者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信号和信息处理、图书情报等专业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辅助,也可供广大从事模式识别、多媒体分析、信息检索等研究、应用和开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