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氏萨提亚模式”帮助你学会萨提亚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让你获得关于自我成长、亲密关系的改善、更好的沟通等问题的全新认识。 萨提亚模式到底是什么?萨提亚对我会有什么改变?我应该怎么用它?——《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里有最可读的答案。
理念的颠覆与蜕变 人之所以快乐,并非刻意忘记失落,而是学会了疗愈。 面对过去的哀伤,我们如何重拾快乐? 面对亲人、朋友的丧亲苦楚,我们如何劝慰他们走出阴影? 面对来访者的焦虑和痛苦,我们如何疗愈他们? 本书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导手册,汇集了哀伤咨询与治疗领域最富有创造性、最鼓舞人心的干预方法。每种技术都非常强调创造性和实操性,充分展示了这个领域实践的丰富性,即近年来多元背景下不同临床心理学家所使用的一些针对丧亲者的有效方法。不管是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工作者,都将会在本书里发现许许多多的实践性理念。 本书系统介绍了哀伤辅导与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各种技术,非常适合心理治疗师、临床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护士等人使用。
张日昇教授的这本《箱庭疗法》,与多数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著作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本根据他本人多年来运用箱庭疗法的经验的总结。第二,从文化的相似性来看,箱庭疗法最初来自E1本,张日界教授也是学自日本,与欧美的方法相比,箱庭疗法中有更多的近似于中国文化的因素。第三,箱庭疗法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荣格(C.G.Jung)的分析心理学,与当前更多的认知疗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更注重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这种方法不需要接受治疗或咨询的来访者说多少话,方便了一些特别的群体。 张日昇教授着力在我国推广箱庭疗法已经有了1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在几所高校创立了箱庭疗法的教学和心理咨询设施,还根据中国人的情况和他的心理临床经验对箱庭疗法有所改进,这些从本书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端
本书首先根据文献,对心理健康这个概念作粗线条的描述。对专家们意见的综述,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对自己的态度;成长与发展;整合;自律;对现实的感知;对环境的把握。这也就是考察和衡量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这六个方面有部分重叠之处,正说明概念的复杂性——多维的,多层次的,六个标题并不以重要次要而分先后。本书在此基础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原理及实践展开了具体论述,共包括部分:精神分析、以人为中心疗法、认知治疗、家庭治疗。
《系统式心理治疗工作手册》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系统式思维指引下的家庭治疗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工具。比如:系统治疗师的立场,如何通过观察准备会谈,如何处理搜索到的海量资料,如何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如何在治疗中有效地行动,以及最后如何再重新回到治疗师的立场上来等。 全书分为六章,具体为“窥探百宝箱:工具类型和用途”、“探索、观察、开始”“处理、分析和视觉化信息”“决策:准备合同、设定目标和计划干预”“行动:干预和陪伴过程”“系统治疗中的立场、价值观和角色”。
这本广受欢迎的认知行为疗法入门教材已经帮助众多学生和新手治疗师培养了面对临床实践的技能和信心。从初次联系和评估,到个案概念化、制订治疗计划、干预以及结束,《认知行为疗法—新手治疗师实践指南》(原著第三版)展现了认知行为治疗的全程,让读者在每个阶段都能得到指导,学会发展强有力的治疗关系,应对其中的难点。本书还讨论了诸如保密、知情同意、保存记录和撰写报告等具体问题,以及如何限度地利用督导来获得专业的成长。 《认知行为疗法:新手治疗师实践指南》始终致力于反映当前研究的进展,采用了更加现实、复杂的案例来展现治疗实践中的真实情境,并且特别关注了数字技术的临床和伦理影响。另有两个新的章节涉及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来访者以及儿童和家庭时,新手治疗师常见的焦虑,进而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本书主要阐释了心理剧疗法的概念和实施方法。为方便读者理解,作者用心理剧自身的语言和结构来编写的这本书,并且通过精心设计,用章节的排序及标题大致反映出了心理剧的实施方法(请参见本书目录)。书中引入了大量真实的心理剧的场景,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心理剧的形式以及魅力。是心理剧疗法从业者佳的入门书籍。
这本书由近120篇左右手记构成,是31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习班的学员和我在240个学时的面接实习过程中写下来的。从这些手记中,你看得见一个团队在训练中从素不相识到相知、进而互相信任和支持的现场,你听得见他们对咨询流派的不同看法和争论,你见证着他们把自己标签为“心理咨询师”时的困惑、挣扎和收获,你感受得到爱的甘露怎样从苦涩的过去蒸馏出来。邀请你踏进这扇门,和他们一同经历技术和心灵的成长!
本书的部分记述了作者在哈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经手的10个心理咨询个案,涉及爱情、婚姻、职业选择、新生适应不良、等一般心理困惑的咨询,也涉及人格缺陷的矫正及潜意识作用的解析等特殊心理障碍的治疗。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实际都是心理问题。作者在处理这些心理案例的过程中,展现出非凡的心理咨询的神奇技巧。 本书的第二部分记录了作者与其督导之间的相处故事,说明了心理督导制度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助心理咨询师更美妙地舞蹈于心灵之巅。本书这一版本新增5万字内容,将督导部分分为十讲,广大读者将会更有针对性阅读。
家庭治疗走过了哪些历程?家庭与个体分别作为治疗对象,在家庭治疗师和个别治疗师眼里到底有怎样的不同?家庭治疗师和个别治疗师在处理心理问题时有着怎样不同的视角和思路?二者是然不同、相互对立的还是相互借鉴和影响的?家庭治疗领域是与个别治疗领域一样流派纷呈吗?家庭治疗的各种模式在理论基础、问题假设、治疗过程、干预目标和技术等方面有何异同?家庭治疗的效果如何?家庭治疗师的培训及专业成长有何路径?家庭治疗师的专业守则有无特别之处?家庭治疗在世纪之交有没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历史上的家庭治疗大师有着怎样的个人特点、魅力及轶事可以供后来者津津乐道呢?这一系列问题可能是每一个家庭治疗理论的学习者和家庭治疗的实践者渴望了解的。I·哥登伯格和H·哥登伯格的这本《家庭治疗概论》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丰
本书在借鉴、整理日本临床心理学的大量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详细阐述心理咨询师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涵盖了心理咨询的一般步骤和基本原则,常见的困扰和挑战的突破技巧,心理测试的方法运用,促进心理咨询师自身成长的督导方法,与精神科医生及同行的紧密合作等临床实践中的各个方面。本书不是注重构建系统的理论,而是着眼于对技能技巧的传授;没有完整的案例分析,但有很多具体应对策略的范例。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临床一线的心理咨询师来说将非常有价值。
《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是认知治疗技术和策略的大全,也是一本手把手的教学实践手册!作者莱希博士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又博采众家之长的认知治疗师,他在《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分门别类地记录了认知治疗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技术,还吸纳了其他疗法中的相关技术。《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结构清晰,如同辞典。每一项技术都先介绍理念,再描述使用方法,接着通过一段对话进行咨询实例展示,之后还会提出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者进行扩展。最后,每个技术都呈现为一张工作表,附在章节末,读者可以直接拿去使用。在《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最后几章,作者还完整地呈现了三个咨询案例,读者仿佛亲临三例高质量的长程临床观察,可以直观地看到治疗师是如何综合运用认知治疗技术进行心理治疗的。
冥想是一种想象性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集中地观想一个对象,而使人心智专注,并通过积极的想象,将健康、开放的意识注入我们的精神之中:当今社会中充满着各种的压力,人们在这种环境中思考日益复杂化,情绪心理也更加不明朗,抑郁、浮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能力对自己的精神情绪做出有效的调节,否则将十分容易被焦虑、恐惧、愤怒的负面情绪所左右,不仅会影响到日常的为人处世,还会影响到个人的生理健康。因此,学会如何通过冥想放松身心、平静情绪是十分有意义的。 《冥想 一种神奇的心理疗法》传达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放松法门,更是一种重视生活、重视自我、享受生命的精神。《冥想:一种神奇的心理疗法》中不仅系统地讲解了冥想的起源、历史与本质,更为读者详细地介绍了多种能达到不同功效的冥想方法,
在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后,金妮开始接受亚隆的私人治疗。睿智的亚隆提出,双方在每次会谈结束后分别写下自己最深切的内心感受。长达20个月的治疗之旅,饮可乐亚隆与金妮共同探索心灵黑洞的真实足迹。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应运而生。 你会发现,这个发生在30多年前的故事,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