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藏:论语全解》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蕴含的深刻哲理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国家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半部《论语》治天下”,历史上,无论在士人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作为一部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全书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的智慧具有广泛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国学典藏:论语全解》是现代读者领悟《论语》之魂
《线装经典:四书》是中国古籍中的传世经典,也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书中阐述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论语疏证》从先秦典籍入手,采取以经证经,以史证经的方式,对《论语》进行诠释,内容丰富全面,是一部解释《沦语》的名著。作者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大量文献典籍中挖掘对《论语》的解释和证据,很多观点和看法新颖独到,发前人昕未发,见前人所未见。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之一,是对《春秋》这部孔子编修的记载鲁国隐公至哀公时期(即公元前770至前481年近三百年间)历史的著作加以解说之书。由于文意隐晦难懂,《公羊传》自汉代以来一向遭受冷落,少有问津者,《公羊》学几成绝学,今天的读者对《公羊传》更是十分生疏。刘尚慈的这部《春秋公羊传译注》,对《公羊传》作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整理,作了审慎精到的标点、今译、注释,有助读者阅读《公羊传》,了解《公羊传》,对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也有重要意义。
《国语》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九六七年——前四五三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原书保存史料比较丰富,所记史实也比较详细生动。 汉朝以来,不少人对《国语》作过注释。三国时期,吴国的韦昭(二○四年——二七三年)的注本是现存的最早注本,它并保留了今已亡佚的东汉郑衆、贾进,三国虞翻、唐固等注本的片断,有助于阅读原书。校点时也吸收了前人的校堪成果,略加案语,以与原注相区别。 《国语》现存的版本,有宋代刻印的两种本子,一种是明道本,一种是公序本。现據《四部备要》排印清代士礼居翻刻明道本为底本,参校了《四部丛刊》影印明代翻刻公序本,整理出彼,供读者研究、参考。
《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今文尚书文系年注析》采用编年体例,全面考察今文《尚书》中所存各类作者的各类文体的散文作品,力求辑录的穷尽性和使用的针对性,以达到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今文尚书文系年注析》分为导言、正文、附录三部分。正文编撰体例为:1.纪年:2.纪人:3.纪事:4.录文:5.注释:6.简析。具体编撰原则有三:1.辑录全面:2.注释精慎:3.简析扼要。附录包括《纪年表》、《作者篇名分类表》、《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温公家范》以儒家经典论证治国之本在于齐家的道理,广泛选取历代人物史事作为“轨范”、“仪型”,具体阐述各项道德准则和治家的方法,既采用儒家经典的所述道德准则与相关事迹,又辅以司马光本人的论述,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家庭伦理关系、治家方法、子弟的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思想都对现代人经营家庭有借鉴作用。
《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
《论语说解》既名 说解 ,就是对原著的诠释。诠释者有的重在原意的把握,而新的潮流主张 意义的创生 。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学,儒学的经典是《论语》。我们应该充分开发我们的精神资源,复兴儒学,提供学习《论语》才有安身立命的之地与为人处世的价值依据。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的血脉,孔子的形象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论语说解》是一部系统阐发《论语》义理的普及性读本。作者紧密联系现实,深入浅出地解说了《论语》一书的思想和意义。
《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成熟的标志,是小说的始祖,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戏剧文学的产生。有人说,中国唐宋以后的小说是来自魏晋南北朝的“小说”;我认为,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只是东汉以来在《史记》影响下蜂拥而起的各种野史杂传的一部分,它是流,而不是源。至于唐代传奇这一批中国最早的成熟的小说,诸如《南柯太守传》、《李娃传》、《霍小玉传》,它们的面目,它们的骨架,它们的精神气质,以及它们的口吻语气,与其说是像南北朝“小说”,毋宁说更像《史记》。而后世的小说戏曲从《史记》中选择题材进行再创作,《史记》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被后世的戏曲小说所模仿,所推衍,则更是最多、最平常,也最容易看到的了。当代一位名叫浦安迪的美国人认为《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史诗,说“中国后代长篇小说诸如《三国演义》、《
《论语疏证》从先秦典籍入手,采取以经证经,以史证经的方式,对《论语》进行诠释,内容丰富全面,是一部解释《沦语》的名著。作者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大量文献典籍中挖掘对《论语》的解释和证据,很多观点和看法新颖独到,发前人昕未发,见前人所未见。
《政论》《昌言》是汉代的两部子学名著,作者分别为东汉的崔寔、仲长统。两书关注点集中于东汉之社会政治,对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很有参考价值。《政论》又称《正论》或《本论》,其主要内容是提倡节俭,反对官吏贪污腐败,主张地方官应久任,倡导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等。该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很大,仲长统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昌言》的基本思想与《政论》相类,仲长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主张实行新的土地分配方案以限制兼并,重视农桑以充实国库蓄积,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等。 两书均据严可均《全后汉文》整理,参以《后汉书》本传、《群书治要》、《意林》等,对文字做了严谨的校勘。两书附录文字或辑录佚文,或条述历代评议,很有资料价值。 孙启治先生在《政论校注》凡例中称:“今人注
《诗经别裁》主要内容包括:关雎、卷耳、汉广、燕燕、击鼓、谷风、雄矬、泉水、静女、桑中、硕人、氓、黍离、君子于役、扬之水、缁衣等。
《无障碍读经典》是一套真正意义上 的无障碍阅读丛书,编写者将原文中 生僻的字、词进行随文注释,个别难 以理解的句子、典故及其他相关知识 以“阅读指导”的形式列于相应的段 落之后,原文与译文以同页内左右对 应的形式进行排版,优选程度上保证 读者阅读的连续性和方便性,实现无 障碍快乐阅读。
阴阳论是一部专讲易经哲学的书。 易经哲学也叫易哲学。 “易”的本意是讲自然界以至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化的道理,从发展讲到进化,就说明了这是一种积极有为的哲学,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积极有为的哲学,因而也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正确的哲学。 现在要为这一哲学命名,就是理性实用主义哲学。 “理性”就是实事求是的道理。 “实用”就是应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