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曾国藩,家境普通,天赋一般。但他不甘平庸,持续改善,终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毛泽东评价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认为“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梁启超称赞曾国藩为“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对于他的遗著则是“一日三复”。为了便于每日诵读和自省,更是从上千万字遗著中,精选出最精华部分,摘抄成册。就是这本《曾文正公嘉言钞》。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后面还附录了晚晴名士胡林翼、左宗棠的名言摘抄和《曾文正公国史本传》,以此和曾国藩的见解互相印证。
边塞诗至唐代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二)出现了一大批写边塞诗的作家,陈子昂、王之涣、崔颢、王翰、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柳中庸、卢纶、李益、常建、陈陶等,创作出大量有关边塞的名篇,超过了以往时代。至于的诗人李白、杜甫,还有山水诗人王维等,也写过脍炙人口的边塞名作,是在盛唐出现了边塞诗派。 (二)边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全面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和征夫思妇的思想感情。大量作品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三)边塞诗的形式多样,体裁完备,有七言歌行,五、七言绝句,五古,五、七律等,这也是过去所未有的。 (四)出现了杰出的作家高适、岑参,其创作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成就。但他们的作品又并不限于边塞诗。 (五)边塞诗以其辉煌灿烂的成就,
陶渊明诗文最早由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集为八卷。北齐阳休之重编为十卷,据其叙录称当时流行三本: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有序目,而编比颠乱;一本为萧统本。阳休之参合三本,定为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宋徵士陶潜集》九卷,又有集五卷,录一卷。《旧唐书·经籍志》录《陶潜集》二十卷,又集五卷。至北宋宋庠,称当时所行本,一为萧统八卷本,以文列诗前,一为阳休之十卷本,其他又数十本,莫衷一是。又称晚得江左旧本,次第最合理。其后萧统、阳休之等各本均佚,传世诸本则皆源于宋庠的“江左旧本”。今存《陶渊明集》有十多种,较具校勘价值的有:(一)曾集刻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刻,有清光绪影刻本)。(二)焦竑藏八卷本(焦氏明翻宋本)。(三)汲古阁影宋“苏写本”(光绪会稽章氏刊)。(四)东坡先生和陶诗本(黄艺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