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一词,主要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两类文体。散曲是元代我国北方民间新兴起来的一种口语味比较浓厚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杂剧,于曲文之外,还夹杂着宾白、科介,以表演故事。这两种新兴的文学,在当时大放光芒。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人们都认为元曲与唐诗、宋词,在我国韵文史上可以鼎足并峙。 最近四、五十年,我的业余时间,绝大部分都放在对元曲的研究上。对元散曲,我纂辑成一部元人散曲总集《全元散曲》,辑入元代曲家二百二十人的散曲,计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数四百七十余首,并用很大气力做了校勘。对元杂剧,我于校点明人臧懋循的《元曲选》之外,又把现在还可以看到的,不见于《元曲选》的元人杂剧,汇编为《元曲选外编》,便于读者阔读现存所有的整本元人杂剧。今天,我们对元曲只做一般研究,把这些作品郡拿来阅读,似无必要
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在这里谈到的曲是广义的戏曲。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 谈及戏曲,人们难免就会联想到一个“俗”字。当然,这里所说的“俗”,并不是指俗气、鄙陋,它们相对于高雅、雅致的“雅”而言,是指通俗、质朴。戏曲不只有俗的一面,同时也有雅的一面,是有雅有俗、雅俗共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