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古代公文文体流变述论》(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修订而成。本书以历史学、古代文学、语言学、文体学和秘书学等相关学科作为背景和参照,对古代公文文体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书由“历史描述”和“文化阐释”两部分构成。“历史描述”部分(1-7章)首先纵向考察了古代公文文体的历史演变,描绘出发展的基本脉络;然后横向划分出文体族群,理清古代公文文体的类别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古代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和专用公文中主要文体的生长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叙述。 “文化阐释”部分(8-10章)在充分掌握历史事象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抽象,揭示古代公文文体演变的规律,并从政治制度、文化、哲学、审美、心理、信仰等多个角度对公文文体的深层意蕴进行解读。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古代公文文体的内外程式、专门术语及
《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随园诗话》部头较大,加《补遗》共二十六卷。此书本是兴尽落笔、随时采录,因此并无一定的章法体例。它围绕品诗、论诗、作诗、录诗,记述诗风沿革、诗歌本事、人情风貌等。虽旨在论诗,而不全是诗论。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本书为其中一册。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乐章集校注(增订本)》对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词作集《乐章集》加以全面的校笺、考辨与评述,分四编:上编为出仕前之什,中编为出仕后之什,下编为不编年之什,外编为柳永作品辑佚。
《名家精注精评本:苏轼集》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诗、词、文三部分,各按时序排列,每篇均注明苏轼创作时间、时任职务及所在地,俾使读者有一清晰的背景印象。注释力求简洁,但都注出苏轼的出处行藏和所用典故出处,也尽量吸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凡重要见解均有注明。对于难句略加串讲,难字亦标出注音,以方便读者阅读。
杜甫是文学史上的诗圣。他的一生,身经安史之乱,遁迹长安,漂泊西南,历劫幸存,最后却殁于旅途中,所以诗歌中也多悯时伤乱、忧国衷民之作。本书以其作品为经,兼及其生平遭遇、艺术影响,并酌采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时爱读杜诗者很有启迪意义。
主要由黄焯,鄭仁甲编,中华书局出版,包括了经典释文索引,笔画检字,经典释文所录经典異文索引,笔画检字等内容。
《幽梦影》是清朝初年的文学家、出版家张潮的一部文艺格言随感小品集。书中收录了作者格言、箴言、哲语、清言、韵语、警言、语录计219条。内容极其丰富,文笔优雅洒脱,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其深蕴理趣,令人遐思。张潮是清初的一位进步文学家,他以“幽梦影”为小品集名,取如幽人如梦境,似真亦幻,如影随身身之意趣,并蕴涵破人梦中呓语,发警醒世人之良苦用心。作者从生活入手,以高度凝炼的艺术化笔触,讴歌自然、净化心灵,表现出对大自然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和对生活馈赠的无限珍惜;全书读来,处处漾溢着作者对生活的高尚情趣和美好感受。
本书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主要收录了温飞卿的诗歌多首,有《杂鸣埭歌》、《兰塘词》、《晚归曲》、《送李亿东归》、《车驾西游因而有作》、《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不得与乡计偕》、《送淮阴孙今之官》等。温庭筠,字飞卿,是晚唐诗词名家。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本书根据清顾嗣立秀野草堂原刻本进行标点,并辑录温庭筠的词和文作为附录。
《诗集传》是朱熹继《毛传》《郑笺》《毛诗正义》之后,融汉学宋学之长的里程碑式著述,其破除烦琐注疏的学风,力求简明扼要,兼取毛、郑以及齐鲁韩三家诗之说,乃至当代学者的合理解说,未详之处亦不强作解人,乃宋学之代表作。其解说,成为明清时期科考的官方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次点校整理,以影印自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宋二十卷本的《四部丛刊三编》所收为底本,残缺部分,选取源于同一刻版的宋刊明印本(原藏台北“中央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有胶片)配补,又对校了元明几种有价值的早期刻本。不同于坊间八卷本,全书保留了朱熹叶韵说原貌。为便读者,又附录了朱熹三篇重要著作《诗集传序》《诗传纲领》《诗序辨说》,以及历代重要的著录、序跋文字。
《中国诗史》是陆、冯两位先生合作推出的部文学史著作。作为中国诗歌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在30年代一问世即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反响,鲁迅先生就曾将陆、冯的《中国诗史》与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一并向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作者又对《中国诗史》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先后由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如今,在进一步校勘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将此书作为“山东大学文史书系”之一种奉献在读者的面前,并以此作为对陆侃如、冯沅君两位先生的纪念。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江苏阳湖人。清代诗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乾隆四十八年,黄景仁三十五岁,为债家所迫,抱病赴西安,至山西运城,病逝于河东盐运使官署中。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所作诗歌,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一生穷愁,却傲岸不群。生前落落寡欢,死后声明不彰。然一部《两当轩集》,却成为清诗的代表,“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引起多少共鸣!???《黄仲则诗选》由诗词评论家、红学家蔡义江先生等选注,并说明每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相关内容。
出现在公元5、6世纪之交的《文心雕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杰作。早在公元9世纪初,《文心雕龙》,的部分内容便流传海外。公元1731年,日本出版丁冈白驹校正的《文心雕龙》句读本,这是国外出版的个《文心雕龙》版本,19世纪以后,国外不仅出版过多种《文心雕龙》的原本和译本,供研究《文心雕龙》的“逼检’和“索引”也不断出现了。这说明。《文心雕龙》在理论上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正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各国文学研究者所注目。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近年来更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在研究、译注、考证等各个方面,不断取得显著的新成就。特别是《文心雕龙》在,巳不再是少数专家研究的对象,而成了为数众多的读者所需要的读物,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不满足于第二手的
为了研究龚自珍其人的生平和他的政治思想、交游、著述,《已亥杂诗》是极珍贵的材料,即使是探索中国近代史序幕时期的各种因素,也不能忽略《已亥杂诗》。不过,它是用艺体诗的形式写的,我们今天在阅读时,上距龚氏的时代又已一百余年,难免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而龚诗至今尚未有一个全注本,许多龚诗的爱好者和文史工作者都感到不便。笔者不揣简陋,尝试做一点注释工作。其所以必须全注,则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难真实。”
徐樾(1853-1928前),广东番禺人,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曾在广西入平乐县令全文炳、广西巡抚张联桂等幕中二十余年,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赴吏部引见,旋入江苏巡抚赵舒翅幕,再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赴蜀,先入川督幕中,后历任四川遂宁、岳池、涪州知县,成都府知府,丰都、富顺县知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超升道员后,徐樾司川府财政,又于宣统二年(1910年)冬出任四川巡警道。徐樾少喜为诗,通经学、史学,有《遗园诗集》传世。《遗园诗集》体现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同时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本论文一方面对《遗园诗集》进行了注释,同时依据相关材料,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自注对诗集进行校勘。尽量减少讹误,标点准确,反映诗集原貌和作者原意。对诗中疑难字词、典故、史实、引语、化用前人诗句等作出确切详尽的注释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