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 推衍 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该书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桓宽的思想和 贤良文学 相同,所以书中不免有对桑弘羊的批评之词。书中语言很精练,对各方的记述也很生动,为现代人再现了当时的情况。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问世以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此次出版,约请潜心研治老庄哲学几十年的张松辉先生,将《老子》甲本、乙本与通行的王弼本相对照,篇次依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安排,参考多种版本精审校勘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题解、注释和翻译,差异较大者则分别进行翻译,全面呈现《帛书老子》的独特价值,值得期待。
《鬻子》今存十四卷,记载鬻子言行思想,尊贤重道,尊重万物运转变化、质量互变规律,以及任贤使能、主张慎罚 内容较为丰富驳杂。虽是一些残卷,其表达的思想体系有失完整与系统,然而就在这些残卷之中,依然闪耀着思想的亮点,无不显示了数千年之前中国古人的智慧。 《计倪子》残卷除了阴阳五行、各地物产之外,还包括物候与气象、治国理家的理念和方法等。全书突出之处在其经济思想上,强调财富生产,货物流通,重视经商,反复强调经济是立国之本,并提出了具体的理财措施。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提到了贱买贵卖的价值规律。 於陵子,即陈仲子、於陵仲子。战国时期齐国著名思想家,廉士、隐士。被孟子誉为 齐之巨擘 。《於陵子》记录於陵子的言行,由《辞禄》《灌园》等十二个短章构成,是於陵子思想的一个汇集。
《尚书》是传统 五经 之一,是上古历史档案资料的汇编,是探索研究上古文化风貌的重要元典之一。由于其源流久远,传习过程历经劫难,版本、文字、编次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变化与错乱,形成了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两个系统,历代对此也众说纷纭,且《尚书》文字也十分古奥,极其难读。为此我们特请《尚书》研究专家对今文、古文分别详注精译,希望《尚书》这一经典能为更多人阅读、了解。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鲁人(另说宋人或楚人),生于公元前468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76年左右。 墨家与儒家曾并称显学,与儒家相似的是,墨家一派的起源与仪礼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汉书 艺文志》称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吕氏春秋 当染》中的记载大概可以证明这一点: 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 墨子与孔子都生活在人文气息浓厚的鲁国,其学术渊源相近也就可以理解。所以《淮南子 主术训》说, 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 ;《淮南子 要略》也说: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王志彬译注的《文心雕龙(精)》作为 子书中的文评,文评中的子书 ,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文章写作精义,体大思精,笼罩群言。全书共五十篇,三万七千余言,用精美的骈文写成,约成书于中古时期南朝的齐末梁初。本次约请龙学专家整理,以黄叔琳辑注本即养素堂本为底本,并吸收历代龙学家之研究整理成果,进行题解、注释和翻译。题解旨在概括提示该篇之主要内容和重要歧疑,使读者明确其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存在问题的症结;注释力求简洁准确;翻译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重在贯通前后文意。
《论语》内容包括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等。金良年《论语译注》为普及国学经典而作,译文简练准确,既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又贴近读者需求,阐发经典微言大义。此译注本自推出以来受到读者欢迎,是为本社译注类经典品种,长销不衰,两次入选古籍办推荐书目。此次推出的《论语译注》(注音版),内容按照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展开,译文忠实原著,简洁流畅。又添加注音,订正若干舛误,方便读者学习。
《老子今注今译》为著名道家研究学者陈鼓应先生的力作。本书以华亭张氏所刊王弼本为底本,吸收了历代《老子》研究的成果,对《老子》一书做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价,并加以今译。本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译文流畅,注释准确,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和经典读本。
《中华经典名著 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贞观政要(精)》中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借鉴。它能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开启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的具体方略,有助于领导者廉洁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在阅读此书时,我们仿佛穿越了史的时空,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了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 人才可贵 的无声信息。在今天读来,这些观点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笠翁对韵》是一部教人对仗和用韵的书,相传为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因作者别号笠翁,故名 笠翁对韵 。这本书和清代车万育所著《声律启蒙》齐名,都是学习汉语诗词格律技巧的极好启蒙读物。全书以 平水韵 平声三十韵为目编写而成,分为上、下两卷,各卷有十五韵部。《笠翁对韵》每个韵部各有二到四则对文,每则对文各有对句十对,由简到繁,选取的都是每个韵部的常用字,这些字在诗文创作中出现的概率大,经过熟读和背诵,容易被学习者牢牢记住。《笠翁对韵》的对句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学习者在学习对仗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
《大明律》颁布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共四百六十条,分为七篇、三十门,它上承唐律,下启清律,是我国古代法典沿革史上一部革故鼎新的法典,它的内容和立法技术既融合了历代律典的成就,又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进行了调整,是研究明代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重要文献。 收入 三全 的《大明律》,以明万历七年(1579)张卤校刊《皇明制书》中所收《大明律》为工作底本,参校他本,在尽可能保持古代律典原貌的同时,尽量用现代语言完整表达法律的本意。
汉学家史景迁说: 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他反复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眼前重现,诸多遗忘的嘈嘈低语,也咆哮起来 嘈嘈低语,是张岱娓娓展开的叙事方式;咆哮,是文字背后痛定思痛后的心情。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作者在《陶庵梦忆》的自序里,一句苍凉的低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但是八卷本的《陶庵梦忆》作者写到的则都是自己往昔快乐的经历,品茗、赏花、观剧、访古、宴饮、雅集 奢华而不失优雅的场景,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张岱在娓娓的叙述中,寄托了自己的家园之悲,故国之痛。
东汉建初四年(79),汉章帝召集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白虎观会议 。这场会议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会议期间,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诸儒作答,汉章帝亲自裁决。会议讨论结果被编纂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作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白虎通义》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其作为汉章帝 称制临决 的重要文献,在中国经学史、儒学史上具有特别显著的意义。其宇宙生成论、阴阳五行理论等,对于当代人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抱朴子内篇》与《外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认为道本儒末,《内篇》属道家,《外篇》属儒家。《内篇》论证神仙的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各种道教书籍;是对战国以来、直至汉代的神仙思想和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典。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勘本《抱朴子内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长物志》书名 长物 ,出自《世说新语》,取 身外余物 之意。《长物志》是中国古代造园名著之一,书中直接有关园艺的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而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香茗七志,其内容远远超越了园林的范围,可以说从衣食住行到器用鉴藏,全方位展示晚明文人的精致生活和审美趣味,是古代文人生活美学的典范之作。 文震亨在园林建造及日用品鉴中,追求雅、古、隐,在历史与文化的时间中,描述他眼中的美好之物,将闲情与趣味变成了隽永的文字,在叠山理水、莳花艺草、品书论画、焚香品茗中,将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古代文人雅士 诗意栖居 的处所。
《帝范》据文献记载为唐太宗晚年为太子李治撰写的帝王教科书。《帝范》现存四卷,内容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十二篇,涉及帝王治国从政的若干重要问题。 据《旧唐书 经籍志》记载,《臣轨》是武则天撰写的,专门讲述为臣之道。《臣轨》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臣下的准则: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其中心思想,是要求每个臣僚都成为德才兼备、忠君爱民的人物,从而建立强有力的统治秩序。 《庭训格言》是雍正八年(1730)雍正皇帝爱新觉罗 胤稹追述其父康熙皇帝爱新觉罗 玄烨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内容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虚饰。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对传统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张侯论》和《古论》而成,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话,为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学派的重要资料。此次出版本书,系黄朴民教授多年潜心研读论语的成果,在具体体例上为全本导读加注释和翻译,其中导读部分洞见颇多,很有启发意义,注释和翻译则简明通俗,是一部很好的论语入门通俗读物。
《黄帝四经》,春秋战国时期帛书,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作为《老子》乙本前的古佚书而举世瞩目。包含《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尹子》,据传为春秋时期关尹子著。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关尹子》大要在贵本重神,清静自守。其书文辞博丽,深远隽永,充分体现了 道 的内涵,极宜修身养性。今本《关尹子》,分为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共九篇。《尸子》,战国时期商鞅的重要谋士尸佼著。尸子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同时热衷于治国理政,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
《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之得名缘于书中着重 言道德之意 ,通行本全书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分为上下两篇。它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内容富赡,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思想辩证,文字隽永,堪称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奇闻逸事的笔记小说。 西京 指的是汉代都城长安,鉴于此,故有人支持此书署名方式为 汉刘歆撰,晋葛洪集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录长安生活为主的内容丰富庞杂的著作。蕴含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科技常识、遗闻逸事、风俗制度、历史述评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文学和自然科学诸多领域,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补《史记》《汉书》之不足,也为考古发现提供了书面印证材料。其作为笔记小说,叙事视角独特、描写曲折生动、语言幽默简洁,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鲁迅曾评价其 若论文学,则此在古小说中,固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 。《西京杂记》对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果也多有记载,内容涉及纺织机械、生物物种学、气象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保存了西汉时期科技发展的诸多珍贵史料,
1700多年前,战国魏襄王墓被盗,一批竹简古书重见天日,这就是著名的 汲冢竹书 ,其中只有一部先秦文献较完整地流传到今天,这就是《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该书记述了西周中期周穆王远征西域的事迹,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全书共六卷。前四卷记述周穆王从宗周出发,北征犬戎,继而出雁门、入河套、祭河伯、登昆仑、会见西王母、狩猎大旷原,最后返回宗周的经历。卷五专记周穆王东巡河南诸地事,是穆王巡狩中原的实录。卷六原为杂书中的一篇,名为《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主要记述周穆王东巡河济之间,其所宠爱的盛姬去世,穆王为其举办盛大隆重葬礼事。全书雄奇浪漫,颇具小说色彩,故一度被认为是虚构的小说,而实际上它应该是一部记载周穆王西征东巡的实录性散文,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历史文献。本次以上海涵芬楼景印天
. 《一梦漫言》这本书,是明末清初的高僧见月律师的口述自传。《一梦漫言》为见月律师七十三岁时所撰,回忆了其一生的行脚参学的经历。从青年时期的游历,到舍俗出家,然后不远万里,行脚求戒,继而追随三昧和尚弘传戒法,主持宝华山,匡扶佛制,利益众生,住持正法。其事迹读来感人至深,足以激励人增进品德,树立大志,是中国历为有名,影响深远的高僧自传。
《孔子家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之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本书是《孔子家语》的全译全注本。此本以《四库全书》本《孔子家语》为底本,在译注时,参校《四部丛刊》本,及又见于《史记》、《礼记》等书的相关篇章。分段则据《四部丛刊》本。本书是在研究基础上撰成的,每篇提要精练概括,注释详尽准确,译文通俗流畅,前言也别有见地,是可读可参之书。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性质的启蒙经典。原名《幼学须知》,又有过《成语考》《故事寻源》等异名,一般认为是明末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原编。 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这是旧时人们对二书的评语。古时常人能懂得不少成语典故,日常中还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往往是得力于《幼学琼林》一书。本书打破了诗词语言的限制,只求偶句成对,不强求整齐押韵;同时按内容分类编排,便于记诵,一经记诵,便终生受用。想学习如何待人处世,进退有度,《幼学琼林》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