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它是一部在中国失传1300多年的书,但它却始终牵动着一群人为它呕心沥血,煞费苦心;它是一部被中国政治界和文化界称为古秘笈的书,一多年来,许多人知道它的名字,却因为难得一见而抱憾终生。这部书就是《群书治要》 。 《群书治要》,又名《群书理要》。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告诉魏征,他要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大唐,苦于无从着手,魏征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应该从古代先贤那里寻找智慧。于是,李世民下旨,让魏征组织一个班子,将先贤的著作中,对治理国家有用的,编辑成一部书,以便他随时阅读学习。魏征就开始了编辑工作,他组织的编辑班子中,有萧德言、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是才高八斗、学贯古今的人物。 这套书从先贤的一四多部书,八.九多卷中,拣选出了六十五部书,五十卷的经文,等于是五十言的经文。而所有会
《〈尚书〉学文献集成 朝鲜卷》辑录的是朝鲜时代学者用汉文撰写的《尚书》学文献,其中著作33部,单篇文章100篇,诗歌24首,涵盖了大约从公元14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朝鲜学者研究《尚书》学的相关文献。本书是朝鲜时代《尚书》学160种文献的繁体竖排点校汇刊本,以韩国成均馆大学出版部编印的 《韩国经学数据集成》57《书经》九 为工作底本,辅以韩国文集编纂委员会搜集整理、首尔景仁文化社出版的《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此次整理工作包括录文、标点和校勘,每种文献均撰写提要,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简介、版本年代、文献内容、主要特点和简要评论等。这是第一次对朝鲜时期《尚书》 学文献进行全面调查、大规模集成和完整整理,对于《尚书》学史、经学史、域外汉籍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文本支持。
《汪元量集校注》为浙江文丛之一,这套丛书还有 《谭献集》,《浙江文丛》,《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两浙金石志》,《宝刻丛编(全三册)》 等。
《佛典丛书:成唯识论注释》之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识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其内容为:(1)卷~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著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2)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之相。(3)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颂,阐明末那识之相。(4)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5)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6)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
“蠹鱼文丛”书信系列一种。这是李泽厚、刘纲纪两位当代学者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九年二十一年间彼此往来书信的一次集合(245通)。 这是李泽厚、刘纲纪为中国美学事业倾心合作,主编《中国美学史》过程中留存的手史料。 这是一段珍贵友谊的见证,也可窥见两位学者性格、趣味以及学术气质的某些侧面。
这是一部全面综合研究、讲解《汉书·艺文志》的书稿。作者充分吸收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艺文志》是一份包括六艺及百家之学的文献总目录。《艺文志》的编纂,对研究历代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颇具参考价值。《汉书?艺文志》虽然不是当时所有文献的全记录,但它以“类”判“书”很能反映当时世传文献的主体类型。所以,《汉书?艺文志》是研究先秦两汉文化,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的文献。 本书按照《汉书?艺文志》体例,分《总序》《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七部分对其进行讲解,将汉代以来尤其是清代和近现代诸家研究成果囊括其中,同时也博采其他与《汉书?艺文志》相关的书籍、论文的意见,反复寻绎,间加己意于其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汪元量集校注》为浙江文丛之一,这套丛书还有 《谭献集》,《浙江文丛》,《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两浙金石志》,《宝刻丛编(全三册)》 等。
《汪元量集校注》为浙江文丛之一,这套丛书还有 《谭献集》,《浙江文丛》,《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两浙金石志》,《宝刻丛编(全三册)》 等。
本书将前人可以成立之说加以整理,根据现有的新材料加以补充和修正,按照今日的理解对于甲骨刻辞的某些类别的材料加以解释。我们称此書是为“综述”,是综合了前人近人的各种可采取的说法,综合地叙述甲骨刻辞中的各种内容。
本书将前人可以成立之说加以整理,根据现有的新材料加以补充和修正,按照今日的理解对于甲骨刻辞的某些类别的材料加以解释。我们称此書是为“综述”,是综合了前人近人的各种可采取的说法,综合地叙述甲骨刻辞中的各种内容。
这是一部全面综合研究、讲解《汉书·艺文志》的书稿。作者充分吸收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艺文志》是一份包括六艺及百家之学的文献总目录。《艺文志》的编纂,对研究历代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颇具参考价值。《汉书?艺文志》虽然不是当时所有文献的全记录,但它以“类”判“书”很能反映当时世传文献的主体类型。所以,《汉书?艺文志》是研究先秦两汉文化,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的文献。 本书按照《汉书?艺文志》体例,分《总序》《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七部分对其进行讲解,将汉代以来尤其是清代和近现代诸家研究成果囊括其中,同时也博采其他与《汉书?艺文志》相关的书籍、论文的意见,反复寻绎,间加己意于其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取秘府旧藏及他人所有之杜集,整理编辑成《杜工部集》二十卷。至嘉祐四年( 1059),苏州郡守王琪将王洙本杜集重新编定刊行,这就是后人所称的 “二王本”。这个本子是所有杜集之祖本,此后补遗、增校、注释、批点、集注、编年、分体、分类、分韵之作,均由此本化出。王琪北宋本已散佚不存,今可见者为毛氏汲古阁所藏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递经潘氏滂喜斋等收藏,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此本由两种南宋刻本配补而成,缺卷缺叶为清代藏书家毛扆抄补。《续古逸丛书》《中华再造善本》等曾据以影印。今按原书扫描,影印为平装本,以飨广大读者。
《词心笺评》为作者二十纪四十年代在四川执教国立中央大学和四川大学时与诸生讲长短句所编之讲义,辑选唐宋名家词几二百六十阕为之笺评。本书既甄引前人名说,复阐幽抉微,间发己见,寻绎词家之心,论析诗余语妙,为又一词话杰作。
《〈尚书〉学文献集成?朝鲜卷》辑录的是朝鲜时代学者用汉文撰写的《尚书》学文献,其中著作33部,单篇文章100篇,诗歌24首,涵盖了大约从公元14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朝鲜学者研究《尚书》学的相关文献。本书是朝鲜时代《尚书》学160种文献的繁体竖排点校汇刊本,以韩国成均馆大学出版部编印的“《韩国经学数据集成》57《书经》九”为工作底本,辅以韩国文集编纂委员会搜集整理、首尔景仁文化社出版的《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此次整理工作包括录文、标点和校勘,每种文献均撰写提要,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简介、版本年代、文献内容、主要特点和简要评论等。这是次对朝鲜时期《尚书》 学文献进行全面调查、大规模集成和完整整理,对于《尚书》学史、经学史、域外汉籍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文本支持。 本书收录《书集传详说》《书序辨说详说》《经说
《〈尚书〉学文献集成?朝鲜卷》辑录的是朝鲜时代学者用汉文撰写的《尚书》学文献,其中著作33部,单篇文章100篇,诗歌24首,涵盖了大约从公元14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朝鲜学者研究《尚书》学的相关文献。本书是朝鲜时代《尚书》学160种文献的繁体竖排点校汇刊本,以韩国成均馆大学出版部编印的“《韩国经学数据集成》57《书经》九”为工作底本,辅以韩国文集编纂委员会搜集整理、首尔景仁文化社出版的《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此次整理工作包括录文、标点和校勘,每种文献均撰写提要,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简介、版本年代、文献内容、主要特点和简要评论等。这是次对朝鲜时期《尚书》 学文献进行全面调查、大规模集成和完整整理,对于《尚书》学史、经学史、域外汉籍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文本支持。 本书包含《梅氏尚书平》 《尚书知远录》 两种尚
《〈尚书〉学文献集成?朝鲜卷》辑录的是朝鲜时代学者用汉文撰写的《尚书》学文献,其中著作33部,单篇文章100篇,诗歌24首,涵盖了大约从公元14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朝鲜学者研究《尚书》学的相关文献。本书是朝鲜时代《尚书》学160种文献的繁体竖排点校汇刊本,以韩国成均馆大学出版部编印的“《韩国经学数据集成》57《书经》九”为工作底本,辅以韩国文集编纂委员会搜集整理、首尔景仁文化社出版的《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此次整理工作包括录文、标点和校勘,每种文献均撰写提要,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简介、版本年代、文献内容、主要特点和简要评论等。这是次对朝鲜时期《尚书》 学文献进行全面调查、大规模集成和完整整理,对于《尚书》学史、经学史、域外汉籍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文本支持。 本书收录《尚书补传》 一种尚书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