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巨制,也是中国第一部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历经三十多年时间,对中国地质地貌、人文、植物等进行系统考察,撰写了这一 千古奇书 ,它既是一部地理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文学巨作,具有多方面科学价值。本书内容生动、准确、详实,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此外在对原文精良校对的基础上,又对历史背景、地理名称、人物生平等做了周详的注释,译文力求通俗易懂,让现代读者与几百年前的古人在山山水水中重逢。
《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章,相传为曾子所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全篇以"中庸"作为超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
《曾国藩家训》是曾国藩写给两个儿子的书信汇编,也是其所有著作中影响大、传播广的作品,初刻于光绪五年(1879)。该书核心内容是对子女的学业教育和家风建设,涉及修身、治学、持家等诸多方面,语言醇厚,感情真挚。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的方法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生计的经验建议,事无巨细,谆谆教导,可谓凝聚了曾国藩一生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值得每一位想求得进步或教儿育女者认真研读。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对传统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张侯论》和《古论》而成,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话,为研究
《始丰稿校注》,缘于原台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叶哲民老师,是他在历史课上介绍了天台山文化,启迪了我对博大精深的天台山文化的认识,并产生浓厚兴趣。在那时起,我利用帮助校图书馆工作之机,开始广泛搜集有关于天台山的人物风土民情等方面的资料,为今后的研究做准备,并写过《唐代诗人与天台山》之类的短文,权作心得。再利用假期回家机会,设法借来清乾隆年间的徐氏宗谱(残谱),开始研究徐一夔。
《秋水轩尺牍详注》为“清代尺牍”之一,凡二百二十九篇,多为朋辈酬答,所谈无非细事,而情感真挚,语言清丽,用典精工,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倍觉雅致,体现了汉语的美丽和魅力。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书信写作的范本。但《秋水轩尺牍详注》所用典故颇多,读来较费心思。此次出版,对书中典故、地名以及疑难字词作了详尽的注释,以帮助读者无障碍阅读和欣赏。
先读《四书》,后读经、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四书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万历首辅(宰相)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专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而万历皇帝即位时只有十岁,讲稿用明代白话文写成。张居正用“四书”教育皇帝,要让万历皇帝做一个像唐太宗那样开明的君主。 《张居正直解论语大学中庸(上下帝师教科书)》是当时张居正和翰林院的讲官们对“四书”中的《论语》《大学》《中庸》进行讲解的讲稿,内容翔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和锐意进取的改革思想,其微言大义,永为后世之借鉴。
本书是为响应习近平主席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而编辑出版的。全书共分十二章,分门别类地对楹联的各种形式进行了全面搜罗,包含春联、寿联、婚嫁联、新居联、挽联、行业联、格言警句联、农历节日联、祠庙戏台联、集古联等,内容丰富翔实,分类细致周全,选所作品均为历代经典对联,不论是百姓日常活动还是书家临写作品,均可从中检索到自己所需的内容,省却了甄选鉴别的麻烦;同时,穿线的装订方式也为读者的翻阅、抄写提供了方便。
近世为通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古文观止》,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定,选目独到,取材广泛。选编了上自先秦下至明朝的二百二十篇古文精品,分十二卷,以散文为主,兼收骈文经典,大体反映了古代散文发展的主要面貌。篇幅适中,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便于诵读。《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古文观止》以底本核校原文,进行明白晓畅的翻译,每个对开页的左边排文言、右边排译文,是方便读者阅读的《古文观止》版本。
郑板桥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本书集中介绍了郑板桥的对联和印章。书中的对联和印章都是作者平时留心搜集、收集而来,不仅进行了汇集,还对其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评说,切合书名“汇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鲁迅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林语堂
《文子校注》主要内容包括:道原、精诚、九守、符言、道德、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等。
本书以元初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本为底本,校以历代刊本多种,由学者逯钦立先生校注整理。全书收陶渊明所作四言、五言诗五十六首,赋、辞、记、传、赞、述、疏、祭等文十二篇,并收入校注者专论两篇:《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和《关于陶渊明》,对陶氏的生平及文学创作作了深入研究探讨,是一部适用于专业学者及大众读者的完善的陶集今本。
刘义庆著的《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淡、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看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突出的成就,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它涉及各类重要人物有数百人,包括帝王、将相、隐士、僧侣等。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言谈举止写出了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