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源主编的这本《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9》共收入竹书七篇:《成王为城濮之行(甲、乙本)》、《灵王遂申》、《陈公治兵》、《举治王天下(五篇)》、《邦人不称》、《史蒥问于夫子》及《卜书》。其中《成王为城濮之行》、《灵王遂申》、《陈公治兵》、《邦人不称》为有关楚史之佚文,《举治王天下(五篇)》和《史蒥问于夫子》则记述了古公、文王与太公望,齐吏之子史蒥与孔子分别就举贤用才、治国安邦等相关论题进行的问答。诸篇所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或可与史籍互为参证,或可补史籍之阙,而《卜书》篇更是目前所发现的*早卜书。相信本册的出版,必将再次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
徐秉言认为,在竹木上刻画,并不是对原作的简单摹刻,而是二次创作,是自己艺术情趣,胸襟人格对原作感悟的体现,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修整,根据自己的情趣来选择刀法进行创作。如他所刻的由黄胄绘作的《赶集归来》图,对人物面部刻的较实较细,喜悦的表情生动外溢,有一种少女牧民特有的健康之美。而对驴和牧羊犬的刻画则充分利用了红木的肌理,用劈刀法刻出几个大写意笔法的块面组合,深浅浓淡,浑厚豪放,表现出了它们的肌肉结构和活泼神态,使霍去病墓前石刻的雄浑刀法在红木上得以再现。其虚实相间,动静有序,工写结合,赏心悦目,似比黄胄的原作更具神韵。 徐秉言的红木浅刻,能运用不同的刀法表现出水墨画中不同的笔意。譬如他在他的作品《听雨》中,荷叶用削刀法和细刀法刻出徐青藤的泼墨法笔意,既有水墨淋漓之
《简明竹谱》是根据清代成丰年间的木刻本《写竹简明法》整理出版的。作者蒋最峰为清代乾隆年间人,《写竹简明法》是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进奉所刻印,印数很少。嘉庆丙辰年春(公元一七九六年) 汉阳人叶志诜在琉璃厂火神庙书摊上购得此书,于六十年后,即咸丰六年一公元一八五六年一又重印此书,以为流传。此书共分上下两册,主要介绍竹子的基本画法,例举范图很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荣宝斋出版社曾出版了此书,为了便于读者的翻阅和学习,编辑时把上下两册合成一册出版,并在后部增添了范图二十四幅,基本以原貌示人。 现我社又重新编辑出版此书,对原书略作调整,并为技法文字部分作了断句,使读者更容易阅读学习,也希望读者通过此书,能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中国画的传统绘画技法。
2011年8月25-26日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这是继1991年兰州国际简牍学研讨会之后在甘肃召开的第二次国际性简牍学研讨会。会议由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承办,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及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的1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提交会议论文115篇。与会代表围绕20世纪以来国内外出土的历代简牍帛书展开了热烈讨论,总结简牍学百年来取得的成果,展望简牍学发展的前景,可以说是简牍学界相互交流学习的一次国际盛会。 《甘肃省第2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这次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会后经作者修改提交的论文60余篇,涉及西北汉简研究、秦简研究、其他汉简研究、三国吴简及晋简研究、楚简及古文字研究等。
《简帛探微简帛字词考释与文献新证》是由作者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整合而成,分上中下三编,主要包括对简帛文献中疑难字词的考释及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读两部分内容。简帛字词考释由战国楚简字词考释和汉代简帛字词考释两大部分构成,涉及上博简、信阳简、包山简、九店简、马王堆汉墓简帛等,材料丰富。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方面,涉及《诗经》、《吕氏春秋》、《仪礼》等典籍的词语新释。上述论文收入《简帛探微简帛字词考释与文献新证》时,作者均对其进行了程度的修改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