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认知天地对应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传统星占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首次对中国古代天文分野的历史演变、理论模式及其政治文化涵义做了系统研究。全面梳理了天文分野学说的起源、释义和理论类型,重点考察影响z大的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形成、定型与衍变,以及在古代王朝政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折射出的天下观思想,进而透过天文分野的视阈对东西方世界观试作比较,体现出一种全球视野。
读史求识,脱俗求真,是陈寅恪先生的遗教。我虽然不敢淡忘,但践行不得力,成效微乎其微。难当然是难的。自从唐朝人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三字诀,治史的规格就被推上新台阶。到了近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作出更具体的阐释:史识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做一个史家,需要何种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如何养成?观察要锐敏,即所谓“读书得间”。
○今按:《二子乘舟》,闵伋、寿也。此确似太子伋之傅母所作。《新序·节士篇》云:“宣公之子,伋也,寿也,朔也。伋,前母子也。寿与朔,后母子也。寿之母与朔谋,欲杀太子伋而立寿也;使人与伋乘舟于河中,将沉而杀之。寿知不能止也,固与之同舟,舟人不能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之诗也。”此可作为《二子乘舟》诗本事读。刘向习《鲁诗》,兼用《韩诗》,此今文家说,较古文毛氏《序》、《传》为合。诗作于二子生前,傅母忧虑之词;非作于二子死后,国人哀悼之词也。诗义自明。毛奇龄《国风省篇》疑此诗与伋、寿二子无涉,胡承拱《后笺》驳之,当已
唐长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分期魏晋封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治学谨严,论著宏富。《山居存稿续编》为《唐长孺文集》之一种,收入唐先生有关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曹操评价等方面的论文30篇,以及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的《十六国》与《隋》二文。
本书除“绪论”、“综论”外,分三个篇章,分别讨论了魏晋、南北朝、唐代经济、政治、军事及思想学术等问题,提出或解决了魏晋隋唐时期许多前人鲜及的重大问题。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理论性概括,于作者中国古代分期魏晋封建论有详尽的论证。
《古乐经传全书》是明代学者湛若水和其弟子吕怀以“六经”中的《乐经》为中心探讨乐论的著作。原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开篇之《拟补古乐经》由湛若水所作,提出拟补失传的《古乐经》的想法,以摘录先秦经典中论乐之吉光片羽为主,所论多为“乐”之义理,是湛若水构建其礼乐体系论述的重要一环;《古乐正传》则由吕怀所作,以《史记 律书》等专门之书为依据,进行律吕之推衍,其中所涉内容都是专门的古乐知识。下册则是湛若水所编的《古乐本传》、《别传》、《杂传》、《律传》等篇。《古乐本传》是《礼记 乐记》的原文;《别传》是《周礼》中有关“乐”的文字;《杂传》、《律传》则是杂采诸书中的论乐语。
1.首次在亚里士多德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对“连续”和“断裂”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用以研究中西文明发展的连续性问题,对西方文明发展以断裂为特征,中国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做了理论的说明。2.在悉心研读理解原著的基础上,揭示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以自由为内容的精神发展观与真实历史发展过程的背离。3.系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深入理解社会交往与历史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人类社会横向之间的交往决定了纵向的历史发展,而纵向历史发展又成为横向的每一个社会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做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阐述。4.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在历史、史学和理论三个层次上,对论题展开论述,这是首次,因而具有创新意义。5.综合以上诸点,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关于中国历史的曲解
这四卷《文集》大体上都是关于中国史学、文化史、思想史方面的论文,但也有几篇是讨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写作的时间上起 20世纪 50年代,下迄近一二年;在这半个世纪中,作者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都有很多的变化和进展。如果作者以今天的理解重写这些论文,它们当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无论是重写或修改,在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作者只好让旧作新刊,以存其真。
湖北乃九省通衢,北学南学交会融通之地,文明昌盛,历代文献丰厚。守望传统,编纂荆楚文献,湖北渊源有自。清同治年间设立官书局,以整理乡邦文献为旨趣。光绪年间张之洞督鄂后,以崇文书局推进典籍集成,湖北乡贤身体力行之,编纂《湖北文征》,集元明清三代湖北先哲遗作,收两千七百余作者文八千余篇,洋洋六百万言。卢氏兄弟辑录湖北先贤之作而成《湖北先正遗书》。至当代,武汉多所大学、图书馆在乡邦典籍整理方面亦多所用力。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编纂大型历史文献丛书《荆楚文库》。 《荆楚文库》以“抢救、保护、整理、出版”湖北文献为宗旨,分三编集藏。 甲、文献编。收录历代鄂籍人士著述,长期寓居湖北人士著述,省外人士探究湖北著述。包括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民间文献。 乙、方志编。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治学谨严,一贯坚持“竭泽而渔”和“无信不征”的考实风格。在钩沉史料、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他撰写了一些短小有趣的文史札记,如《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谈我国史籍中有关熊猫的记载》《谈清官》《谈万寿无疆》《从李自成的诗谈起》《明代的宗室》等,既史料充分又颇有趣味。《顾诚文史札记:明朝没有沈万三》收入先生撰写的文史札记、随笔等共计39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有趣、见解深刻。
《古乐经传全书》是明代学者湛若水和其弟子吕怀以“六经”中的《乐经》为中心探讨乐论的著作。原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开篇之《拟补古乐经》由湛若水所作,提出拟补失传的《古乐经》的想法,以摘录先秦经典中论乐之吉光片羽为主,所论多为“乐”之义理,是湛若水构建其礼乐体系论述的重要一环;《古乐正传》则由吕怀所作,以《史记 律书》等专门之书为依据,进行律吕之推衍,其中所涉内容都是专门的古乐知识。下册则是湛若水所编的《古乐本传》、《别传》、《杂传》、《律传》等篇。《古乐本传》是《礼记 乐记》的原文;《别传》是《周礼》中有关“乐”的文字;《杂传》、《律传》则是杂采诸书中的论乐语。
1.《张一麐年谱 中华书局》使用公元纪年。民国以前,附清代年号及干支。民国以后,附民国纪年。有特殊需要的地方,公历之后附有阴历日期。 2.年谱中提到的年龄,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周岁。以《古红梅阁笔记》为例,其中载有张一唐“十六岁壬午乡试”,张一麐出生于1868年,壬午年大部分时段为1882年,以此推算,他当年实际年龄为十四周岁,自述为十六岁,是由于当时流行“虚岁”、“官龄”、“实龄”等民俗。 3.年谱记事,以张一麐日记、笔记、自撰书文、历史档案、报刊杂志、往来信函等史料为根据。所引史料,皆注明来源。《大公报》未特意注明者,皆为天津版。 4.记事以时间先后为序,年份清楚,月份、日期不详者,排在年末;年份、月份清楚,日期不详者,排在月末。 5.《张一麐年谱 中华书局》所引史料中的古体字、异体字、
西迁,是新中国“建设战略后方”的重大决策。艰辛而的西迁,实现了建设战略后方的历史使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华章。 西迁进程,淬炼熔铸了革命精神——西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弥足珍贵。
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唯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作者新刊长序,收入其近十年的反思,趋向更加圆融的历史叙事。
本书是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所编“民国浙江史研究系列”第五辑——民国浙江经济问题专辑。 江浙财团是国民成立的重要经济基础,而浙江的社会经济建设在1927—1937年期间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为各地的工商业较为发达、商会组织比较完善、新式交通的作用逐渐加强等。本辑对民国时期的以上诸多方面进行了程度不等的研究。
本书集科学性与普及性为一体的的考发现图集,以重庆区县为单元介绍三峡后续考成果。第二卷由万州、忠县、开州、石柱等4个区县组成,每个区县均是单独成篇,结三峡后续考收获的同时,对既往相关是三峡考工作行了梳理,在程度上相当于对该区县自建国以来考工作结。出版《三峡后续考发现》系列图书,一是积极响应“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我们作为发掘者,在保护好、研究好文物的同时,更有义务去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履行考工作的社会职能;二是更好地展示三峡后续考工作成绩,在既往的工作中以抢救文物为重心,对宣传展示成果则是心有意而力不足,我们也想通过这套书来弥这一缺憾;三是加快考成果的转化速率,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科学,即使是一篇相对简单的考发掘简报的面世也要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周期,作为改变这一现状的一种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