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后,嬴政面临着怎样的千古难题?旧制度为什么无法搞定新的欲望问题?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没杀刘邦?刘邦军事崛起的真正秘密是什么?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了?……楚汉争霸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中 璀璨的一颗珍珠。自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一统天下,神州大地上群雄并起,色彩纷呈,高潮迭起。无数英雄豪杰蜂拥而至,奋战过百年之余烈,在秦末的这把大火点燃下,燃烧得热热烈烈、通通透透。自此,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多年。这八年时间,可谓中国古代史中 为精彩的八年。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 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该书写作目的:“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 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本册讲述了 院士、核物理学家何泽慧与物理结缘的一生。何泽慧是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是 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也是正负电 性碰撞现象及铀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的首位发现者。绘本画面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立体,通过对科学家人生历程的描述,能使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具有激发广大青少年向科学家学习的力量。丛书《科学家精神画传》是一套普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精品绘本,共30册,已经荣获2024年 出版基金项目,2023年 艺术基金项目。
这是一本少儿文学书。 本书主要讲述了我国 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幼年到老年的人生故事。从发现 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到成功应用杂交水稻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袁隆平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试验过程,本书希望通过描写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勇于钻研、不断创新、百折不挠、不怕苦不怕累的科研精神来激励小读者们。书稿故事逻辑性较强、语言较为通俗易懂,生动平实地展现了袁隆平丰富的学识、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家国情怀。
“宅兹中国”,语出《何尊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一国宝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刻有长达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全文如下:“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宅,居住的意思。 “中国”这个名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习用的,但是真正问起这个名词的含义,相信很多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随着对“中国”这个名词的思考,便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谁是东方?何谓“中华”?“中国”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汉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中国会否在亚洲中“消融”……学者葛
中国古人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二十四节气及天文历法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
《儒家伦理与中国史学》命名为《儒家伦理与中国史学》,意在探讨儒家史学思想,而着重点又集中于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伦理精神。从前,承蒙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资助,以“经史关系的流变”立项,这本著作便是该课题的学术成果。它与原先计划有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把经史关系集中于伦理的层面,二是把史的叙述改成抓几个关键点。这样处理可以缩短篇幅,论述亦较为深入。 《儒家伦理与中国史学》重点探讨了司马迁、刘知几、司马光、章学诚等四位重量级的儒家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学理论标志羊儒家历史哲学的形成,刘知几的史学是儒家史学理论的系统总结,司马光的史学把儒家史学的政治伦理发展到,而章学诚的史学把儒家史学理论推到整个封建社会高峰。
本书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重要著作。全书共分二编和三个附录。编讲述史学理论,着重阐明历史与编年史、自然史与历史的不同,有二章专门论述“假历史”、“历史哲学”,还讲了“历史的人性”,“历史的选材与分期”以及“专门史的差别与划分”。第二编叙述史学史,分别论述了希腊罗马史学、中世纪的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启蒙运动的史学、浪漫主义的史学、实证主义的史学等。
《江户思想史讲义(子安宣邦作品集)(精)》是日本有名思想史学家子安宣邦的代表作之一。 江户时期是日本近现代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包括中国儒家思想在内的日本思想资源进行了新的阐发,建构了其后日本思想史发展变化的若干重要基础,影响至于当代。 本书通过对中江藤树、山崎暗斋、伊藤仁斋、荻生徂徕、贺茂真渊、本居宣长等江户时期的重要思想家的重新解读,重构了江户思想,并以新构建的江户时代观,反观于近代,使读者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日本近现代思想发展的脉络,而本书作者具有创造性的解读,更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了解日本思想史的方便门径。
本书为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一作者从学科史的角度,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大义。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先生“学识的记里碑”,某种程度上是其史学的综合性总结之作。全书辑胡注精语七百数十条,引证书籍二百五十余种。体式首引《通鉴》原文,退一格排胡注(第七篇取材于《通鉴释义辩误》,故皆是《辩误》之文),再退一格为“发微”。(此为陈先生创例,原为刘乃和《三国演义中征》而设,参刘氏《重读 札记》,见《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而首十篇史法,后十篇史事的格局,则得自早年对赵翼《二十二史扎记》的体会:陈先生曾将《札记》分诉为“史法”、“史事”两大类研读(参陈乐素撰《陈垣》,见《中国史学家评传》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至于各篇宗旨,陈先生于篇前小序皆有明文抉发,幸勿忽焉。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极富文化历史知识,又具有作者非常深刻的思想体验的典籍。鲁迅曾说“读经不如读史”,如果将儒家的“五经”与《史记》相比,这一点可以看得特别清楚。司马迁很热爱先秦的文化传统,对先秦的许多思想文化大师非常敬仰,但他又从来不对任何一家僵化地迷信与崇拜,而相反是表现了他极其可贵的对传统、对的某种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因而读《史记》,可以让一个人的思想更解放,更进一步地思考问题。陈曦同志研究《史记》十多年,写成了《(史记)与周汉文化探索》一书,从许多方面对司马迁的思想特点与其对中国思想 史、文学史的贡献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例如,她将司马迁的《史记》置于周汉文化的大背景下,探索了司马迁在文、史、哲等不同文化领域熔铸百家而又独出机杼的创造成果;探索了司马 迁生活在汉武帝“罢黜百家
本书选编的宗旨则在于反映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所以时一类概不收入。
本书讲述了 院士、核物理学家王承书为祖国发展而隐姓埋名、不计个人得失的故事。王承书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也是“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提出者。绘本画面设计别具匠心,图画精致真实,语言简洁明了,故事情节连贯流畅,生动立体的人物刻画使科学家的形象深入人心,具有吸引广大青少年向科学家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魅力。
本书讲述了两弹一星功勋、 院士、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受家庭影响不懈努力, 终为中国人造卫星的发射贡献自身力量的故事。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863计划”的倡议者之一,也是 代机载单脉冲雷达的研制者。 绘本色彩明艳,画面真实,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使人身临其境,逼真的人物形象能使广大青少年 真切地感知到科学家所 的精神力量, 好地发挥科学家的榜样作用,激励广大青少年勇攀科学高峰。
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社会里,后宫最尊贵的便是皇后。尽管她们在皇帝的耀眼光环下显得黯然失色,可事实上她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做着普通女人,甚至是很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她们因与帝王联姻,便具有了中国封建时代妇女最为高贵的地位,历史的褒贬不能组碍她们走上权力之巅的步伐,她们凭着各自的能力:或姿色,或才智,或谋略,或胆识,实现母仪天下、甚至君临天下的梦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生动故事,为大家再现中国历史上十五大皇后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