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张荫麟先生唯yi的专著,本是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的一本‘创作’”,更是一本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对东汉前的中国历史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观点融会贯通,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多变的历史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化作简明生动的叙述,凸显了“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
本书是张荫麟先生唯yi的专著,本是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的一本‘创作’”,更是一本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对东汉前的中国历史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观点融会贯通,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多变的历史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化作简明生动的叙述,凸显了“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
本系列丛书是中华文明断代工程的成果,探讨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与逻辑,也就是说从时间绵延与空间伸展两个方向,介绍了中国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的文化生成机制及其原始状态。本书探讨了人从何而来、人形成的历史逻辑是怎样的、人创造文化的原始动力是什么、这些问题又是怎样反映在原始传说中的等问题,又对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进行了个案透视。
本书是郭丹教授从文学角度来研究《左传》和《战国策》两部先秦典籍的讲堂实录,共分十讲,约30万字。对于《左传》一书,作者主要分析了它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倾向,分析了书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左传》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特征;同时,作者还对全书中的战争进行了细致的统计,论析了《左传》的战争思想。对于《战国策》一书,作者主要分析了《战国策》的思想特征,考察了《战国策》史料的真伪,列举历代学者对《战国策》的评价;分析了《战国策》的人物形象,还对战国策士的智慧与谋略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对《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总结。
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降的社会发展相比,从所跨越时间和演进速度这两个方面看,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过程相当漫长,演进的速度则较为平缓。然而,和我国的原始时代相比,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却又是较短的,演进的速度却又很快。在我国自远古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夏商西周正是连结两个巨大时代,的不大不小的一环。如果说秦汉以降的我国杰出而辉煌的古代文化是铜铸铁造的历史丰碑,那么,激烈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铸造这一丰碑的铜液和铁水翻滚沸腾的时刻,而夏商西周便正是为这一历史的浩大工程作出完善的准备,从而使历史的熔炉不断升温的时期。研讨历史的人们既喜爱观看那令人仰止的丰碑,领会那动荡沸腾所带来的美妙,又对较为舒缓的历史演进产生兴趣。《夏商西周社会史》的内容没有涉及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历史丰碑,也不着眼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共六卷,包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夏史与夏代文明》《商史与商代文明》《西周史与西周文明》《春秋史与春秋文明》《战国史与战国文明》,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组织撰著的一套先秦史系列。本册为《战国史与战国文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考古发掘,尤其是出土古文献中的新鲜资料,结合个人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心得体会,分作专题,扼要但是全面地将这段历史展示给读者。全书除导言外,共设19个专题,大致按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的顺序加以展开。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丛书最后一卷,本书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叙述上还注意到与前面各卷的衔接,以使读者更好地把握整个夏、商、周历史的变迁。
采邑制度是两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书对两周时期采邑制度演变情况的讨论,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分为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三个部分。力图通过对每个历史阶段采邑制度典型特征的考证,探究采邑制度在两周时期演变的原因、过程以及意义。
《战国七雄》介绍了,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东周腐朽的统治,造就了诸侯争霸的传奇。无数次的刀光剑影,齐、楚、燕、韩、赵、魏、秦脱颖而出,成就了“战国七雄”的神话。然而,战争的号角依然高奏,雄霸中原的硝烟依然在风中盘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终于,秦国以其强盛的国力,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统一的帝国,结束了几百年的纷乱世界。
敦煌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写本《春秋经传集解》(残卷)多抄于南北朝时期,早于传世本数百年,幸免了唐、宋人的传抄改易之误,从理论讲上更近于原貌。本文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写本中的经传文与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四部丛刊》景印巾箱本等传世本不同的字、词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全面考证研究。确定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写卷《春秋经传集解》38件,弥补和纠正了前贤整理中的不足和在定性、定名、定年中的失误。对写卷中的5800余条异文进行全面搜集校理,并从汉字构形学、形义学的角度对其中的4000余处“异字”进行了系统研究。从750余处异词中选取98例传世本误用者和两说并存者予以考证。这些分析与论证对于《左传》及杜注的文献学、语言学、史学乃至学术史的研究,都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把四川广汉三星堆文明的发现看作是上帝睁开的一只眼,那么,成都市西郊金沙遗址的发现,便是上帝睁开的第二只眼。当这双上帝之眼组合在一起,视点瞬间变得层次分明,能见度大大提高。过去所有平面化的、模糊不清的认识,一下子变得立体化且清晰可辨。几乎使我们看清了古蜀早期的历史。所有过去争论不休的问题,也在这双上帝的慧眼之下找到了答案……《释读金沙:重建巴蜀先秦史》通过古蜀文明的清晰摊展,将焦距向前延伸,以古蜀文明传承和透示的中原地区及华人更早的原始文明因子为基础,直视华人更早的共同祖地,并已窥探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越绝书》是一部反映江浙地区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历史典籍,而其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来说,它已经超出了地区的界限,特别是它所要揭示的思想内涵,即告诫人们戒奢行俭,居安思危,富邦安民,行仁义,执中和,慎用人等等,亦已经超出了历史的界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越绝书》所记史实内容及思想内涵的庞杂,且语多奥衍晦涩,对研究和阅读带来了的困难。许多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是莫衷一是,无法定论。就如此书的名称、作者、卷帙及写作年代来说,至今还没有一种明确的说法,当然要形成定论是十分困难的,只能在不断的研究、商榷中取得一致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