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 这本被他称为 初步报告 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 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本次再版,全面校订文字,并搜集增补作者相关文字九篇,内容大为丰富和完善;同时,收录彩色历史图片十六幅,以帮助读者理解历史情境。
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生平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书的观点在今人看来也不无拍案叫绝之精妙,字里行间的分量足让我们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内忧外患中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前景的担当。
本书《紫禁城的黄昏》是 帝师 庄士敦的怀旧集,记录了被困在紫禁城的 清室 末落时期的那段特殊日子。熟谙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与末代皇帝溥仪交往的经历为线索,对紫禁城里独特、封闭又令人向往的生活图景进行了描绘,把他眼中真实的溥仪和近代中国动荡不安的局面通过回忆录的方式一一呈现出来,形形色色的人物鲜活灵动,跃然纸上。
自1894 年始,中国与日本发生了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崛起为帝国主义强国;1937 1945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取得全胜之局,自此中日荣辱易位。这两次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后的结果,以及它们对亚洲和 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完全不同。 本书辑录了唐德刚、吴相湘等史学大家关于两次中日战争的重要文章,其中唐德刚关于 汪精卫投敌始末 的系列长文首度在大陆结集出版,带读者在历史深处反思两次中日战争中中国之得失。
继前作《二战那些事》畅销30万册后,国内以漫画的形式讲述清末民初 中国近现代历史浓墨重彩的开端的作品。《黄同学漫画中国史》以轻松、幽默的画风,按历史发生的时间轴,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那一段宏大的清末民初历史如画卷般慢慢展现在读者的眼中。让读者轻松地记住了清末民初的那段历史,明了战争的缘由,知晓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特别的故事。 ★爱穿西装、打网球,还喜欢收藏眼镜?没想到溥仪竟是 京城潮男 ! ★怎样才算 帅 ? 关于民国军衔等级不得不说的秘密 ★ 热血1919 向世界说不 中国拒签《凡尔赛和约》! ★天下英雄谁敌手? 北洋军阀大混战 ★绿林好汉or奉系军阀? 东北王 张作霖竟是远近闻名的 医学家 ! 辫帅 张勋 黎元洪与段祺瑞的 府院之争 复辟闹剧 张作霖的多面性格 东北王 的晋级之路 直皖大战 diyi次直奉战
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却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这一历史大变局,留下了诸多疑问: 在朝廷没有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 改革开启后,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带有了 自毁 的意味,并终不得不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革命。
从*统治者到官僚队伍,再到商人和底层民众,1900年的大清上上下下都透着一股衰败相,乌云暗沉,山雨欲来。本书就1900年的大清事迹 切其一片 ,一片虽薄虽小,但通过对切片的病理分析,意义却未见得轻而浅。清政府对危机的发生起了什么作用,危机产生后又是如何处理的?鸦片战争60年后,社会阶层的变化对此又有什么影响?在这场惊涛骇浪中,官员们又是如何应对的?简言之,本书将视角投射在清政府对危机的判断和管控、新的社会阶层对社会进程的影响、中高级官员对时局的判断和应对之上。
《中国近代史(彩图增订本)(精)》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这本被他称为‘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本次再版,全面校订文字,并搜集增补作者相关文字九篇,内容大为丰富和完善;同时,收录彩色历史图片十六幅,以帮助读者理解历史情境。
清朝是战争频仍的朝代,从马背上征战得天下,又在隆隆炮火中为革命所推翻。《清朝涉外战争史》一书聚焦清朝的涉外战争,内容包括从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一直到20世纪初期的八国联军侵华等12场清朝涉外战争。作者以采集史述为主,稍加补缀而成,内容引述严谨,史料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只记录战争经过,不搞分析,功过是非,读者自辨。二是视角问题,中外互参,各种观点都摆在一起。三是梳理到位,既有雅克萨之战、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比较常见的战争,也有甲戌之战、甲申之战等不太常见的历史。
本书是 蔡东藩中华史 系列之一,讲述了东汉的历史兴衰。《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当代白话,是为《蔡东藩中华史》。此书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该书在史料上遵循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 义以载事,即以道情 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近代的戏剧改革始于何时?和20世纪初年的革命风潮有何关系?陈去病、柳亚子为何创建南社?鲁迅诗《自题小像》产生于 拒俄运动 中, 血荐轩辕 之志与此相关吗?柳亚子是旧体诗人,胡适是新体诗人,为何彼此瞧不起?钱玄同为振兴中国文化,经历过怎样的 三级跳 ?钱玄同对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有过极为强烈的批判,如何认识?胡适提倡人权和法治,批孙中山,骂国民党,受到围攻,为何平安无事?胡适为何建议承认 满洲国 ?胡适为何一度肯定苏联,肯定社会主义?潘汉年和钱玄同有过怎样的关系 ? 印度哲人、诗人泰戈尔访华,陈独秀为何组织围攻?
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是一个值得后世慢慢玩味的历史事件。在英国人看来,欠缺外交风度的满清皇帝和官员们表现出的蛮横和固执完全辜负了英国政府的好意。而在中国官方眼中,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因为他们捍卫了帝国的尊严。可是,近代中国经受的苦难却使得这次对“蛮夷”的胜利显得那么苍白。在这道历史的罗生门前,没有孰对孰错,只有无尽的叹息。本书通过作者亨利?埃利斯的视角,带领读者重新回到了那个一切都还没有盖棺定论的时刻,体会历史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直面变幻莫测的历史洪流。
本书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孙中山创办兴中会至1912年民国成立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 讲史 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七次起义、 苏报案 、保路风潮、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以及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秋瑾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本丛书所采用的 细说体 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本书是 蔡东藩中华史 系列之一,讲述了民国的历史兴衰。《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当代白话,是为《蔡东藩中华史》。此书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该书在史料上遵循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 义以载事,即以道情 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19 世纪中叶以后,新的思想和改革之举纷纷登场,其中充满了梦想、幻灭、阴谋和流血。一批 求变者 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迁的转折之处,在中西对峙中醒悟又彷徨。他们不愿苟同,不安现状,试图刷新观念,更新传统,并以此改变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本书为带有游记色彩的历史随笔,聚焦于推动近代中国观念变化的这一批变革者,如徐继畬、张之洞、严复、谭嗣同、王韬、张謇、沈家本、梁启超等人。 作者游走于过去与当下,重访历史现场,通过考察人物思想变迁及其历史背景,描绘出别具一格的中国近代史图景,为历史的回望与重构提供了思考的张力。思想之深邃,文采之斑斓,使本书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蒋梦麟以饱含风趣和人生智慧的笔触,娓娓道来他成长的故事,同时也映照出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从传统浓厚的余姚到开放繁华的上海,眼见社会的种种变化;再到留学海外,感受文化的差异,思考国族的未来;*后回国投身教育事业 他始终秉持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掌握着北大之舵。在抗战时期,他站在历史台前,用温和有力的双手保护学生;在和平时代,又把五四精神成功推广于农村建设。他是那时青年人的启蒙者,影响一直到现在。
《蹇蹇录》是日本近代史上的政治家、外交家陆奥宗光关于甲午战争的外交回忆录。书中记述了朝鲜东学党事件发生后,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直至签订《马关条约》的全部历史过程,以及欧美各国对战争的态度,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详细经过。其中包括欧美各国围绕中国和朝鲜问题展开的利益争夺以及日本政府的各种决策内幕等内容,是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和中日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饱览明治西学译述,从追随康有为的世界主义到借《清议报》《新民丛报》独立宣扬国家主义,其思想因何 为之一变 ? 围绕谭嗣同的纠葛,在旅日期间康梁关系的演变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梁启超怎样以亡命者身份,秘密代笔完成清廷的宪政考察报告? 民国初年,梁启超对日态度的转变如何影响他的政治活动和晚年的学术论说?梁年谱的编纂和日译对当下理解东亚文明圈的近代转换有何意义?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 讲学社丛书 第三辑,内容以2012年日本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狭间直树在清华园为 梁启超纪念讲座 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整理而成。狭间直树教授在 东亚近代文明史 的宏阔视野下,以大量史料为基础,通过细致的文本比较分析,将梁启超逃亡日本期间的经历和转变,尤其是与
18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普遍快速推进,机器生产方式开始取代传统手工劳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变革直接改变了传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之间的天平在逐渐倾斜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硝烟,英国人率先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东方古老帝国的大门,一时间列强环伺,虎视眈眈。金戈铁马与康乾盛世的时代已随风而逝,大清帝国已不复当年雄风,并不得不直面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漩涡里,末代王朝的统治者们 皇帝、太后、王爷、文臣武将 都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做出应对。 本书便是对恭亲王家族与大清皇室在王朝谢幕前的真实记录。
孙中山思想在当代还有价值吗?黄兴为何给日本政坛元老、财阀井上馨写信? 孙中山为何主张 租让满洲 ?民国初年革命党人面临着怎样巨大的经济困难?为何未能进军北京,彻底革命?英国在辛亥革命中支持谁?民国初年,国民党因何分裂?袁世凯怎样伪造孙中山的 卖国协约 ?孙中山、宋庆龄的婚姻为何受到反对?同是维新党,徐致靖为何大骂旧日同志梁启超?段祺瑞为何秘密向日本提出《意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