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 社会文化大转型 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 人文史观 一如 自然史观 ,1840 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展现了曾国藩最后二十年的夹缝人生和晚清大变局的转折关头。短短二十年里,曾国藩由丁忧侍郎先后擢升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大学士。与此殊荣相伴的却是常人难以背负的如山压力和难以承受的生死煎熬。这期间,曾国藩主动或被动与死亡擦肩的瞬间不下五次,看似权力极大的督帅却不得不挣扎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一次次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到底是什么一再将他逼入生死绝境,又是什么让他死而不亡?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诚如作者所说, 这既是个人境遇所逼,也是时代潮流所迫 。担任总督之前,曾国藩率孤军迎敌,受到君王中枢的猜忌,常陷战阵之危的困局。担任两江总督后,不仅要想御敌之策,更要协调各战区的关系,处理复杂的人事纠葛和权力纠缠,常因心绪焦虑而陷入迷茫绝望的困局中。而当上直隶总督后,他又面临处理中外事
在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本书利用极为丰富的多语种资料,重建了广州贸易在 18 至 19 世纪上半叶的日常运作。 它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专注于实践和程序, 而不是官方政策和协议,重新审视了贸易的成功和失败。作者揭开了所有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从引水 人、买办、通事,到大班、行商和海关官员。作者对广州贸易体制的成功与崩溃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反思,提供了一条重新理解鸦片战争起源的重要思路。
本书集中讨论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事与外交活动。 作者对交战双方的军队编制、人员、兵器、统帅以及军费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检讨,改变以往近代史研究者较少从上述角度揭示中国方面失败原因的做法,还原了19世纪的一段重要历史。作者指出,庞大的中国军队之所以败给了数千名敌军,除政治的原因外,还因为当时中国军事建设,如战备、训练、军制、指挥调度系统,甚至常为国人自豪的兵法都存在很多问题,难以适应殖民时代工业大国的侵略战争;而在外交上,通过广州反对英国人入城的斗争、公使驻京两事的重点分析,作者指出,清廷上下 天朝 观念和体制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外交 失矩 ,说明传统国家在适应国际社会的过程中榫卯不合的种种痛楚。
从 一枪不放司令 到 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如何完成蜕变? 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 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 西北大联合计划 为何半途而废? 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 西安事变到底谁是主谋? *为什么说 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了出来 ? 中共与张学良的结合,何以*终演变成了 兵谏 ? 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款曲,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 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运用中外权威资料,梳理这段历史公案,其精辟的解说、合
一部生动详细的晚清海关职员生活回忆录,看一个普通英国人如何与古老中国的变化交锋。 庆丕出生于伦敦,父亲是大法官法庭的高级主簿。因为父亲与总税务司赫德相识,他在高中毕业后获得了在中国海关任职的机会。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先后在汕头、九江、烟台、上海、天津、杭州、九龙、广州、汉口、宜昌、厦门、福州等地海关任职。 作为海关中层官员的庆丕在回忆录里保存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海关工作的大事小情、口岸城市中外居民的生活风貌都历历在目。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庆丕辗转于十余个口岸城市,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中随波浮沉,也在李鸿章、丁汝昌、赫德爵士等大人物的身边徘徊。跟随庆丕的目光,我们重新回到百年前,亲身体验近代中西文明对撞带来的震荡。
安庆之战后,曾国藩总督两江,指挥清军与太平天国进行最后决战。曾国荃胆大心细,率军直捣金陵,逼迫洪秀全将攻打上海的李秀成调回,从而进入战略防御。湘军逐渐掌握战争主动,经过浴血奋战,最终拿下 天下第一功 克复金陵,彻底消灭太平天国。 打下天京,曾国藩步入人生巅峰。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他主动裁军、勒令弟弟养病,处处谦恭退让。曾国藩的急流勇退,反而招来朝廷的种种刁难和打压,多次提出辞呈却不被允许,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在剿捻战事中,曾国藩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被朝廷斥责 畏敌不前 ,遂坚辞主帅,重返两江。在两江总督任上,他得以施展治民理政抱负: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开科取士、整顿盐务,江南地区得以迅速恢复元气。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积极发展洋务,致力于将传统儒学与现代科学相融通。就在曾国藩致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 1942))(第2版)》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 1942))(第2版)》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
清末民初这段历史,尽显吾国社会文化变迁特有的激烈性、多面性,及惊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加之恰逢改天换地的新时代,又被注入了革命这个复杂而微妙的主题,就变得难以准确把握,面对纷纭繁复的人与事,更无从遽下结论。 在与本书这些人物神交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其中每个人,都很难用一句话甚至一段话准确概括其政治属性及历史评价,必须讲述、解析他们的全部人生经历,才能做出足够符合逻辑的判断,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张功臣 围绕杨笃生、刘揆一、徐绍桢、程璧光、李准、唐在礼、张季鸾、林述庆、何海鸣等九个清末民国人物展开。在历史转型时期,他们中间有人以清廷官员身分选择革命,有的在革命和守旧之间摇摆不定,有人参与了北洋阵营,有人坚持反袁到底。张功臣通过对这九名中层人物的书写,率领读者重回
十九世纪中叶,东西两半球各自发生了一场大规模内战。西半球那场发生在崛起中的美国,东半球则发生在日益衰颓的中国。而当时的全球霸权英国,则在其间发挥了关键性影响。大清帝国这场内战,台湾称为太平天国之乱,大陆则视之为革命或农民起义。奇特的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是当时中国为数极少的基督徒,他在屡试不第之后崩溃瘫软,断断续续做异梦四十天,数年后宣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并开始领导宗教运动,随后转为政治军事运动。鸦片战争后,中国已嵌入全球贸易体系中,西方列强的外交与军事力量对清廷或太平天国更有一定的影响力。西方各国的舆论甚至国会内部,对于是否干涉这场战事各有看法,但才刚攻进北京并放火烧掉圆明园的英国最后却选择帮助满清朝廷。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伊藤博文便认为,英国介入使得清廷多活
本书原著有副书名 一个 洋鬼子 的八国联军侵华实录 。1900年,作者乔治 林奇作为随军记者,跟随侵华联军,从进入上海写起,直到事件结束,将联军侵华的过程,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下来。他记录八国联军在北京等地的烧杀抢掠,清朝百姓遭受的苦难,试图揭露 我们的西方文明只不过是块野蛮的遮羞布 ,指出: 文明的交锋 才刚刚开始,这部历史的一章才刚被联军血淋淋的刺刀裁开。 他对西方侵略者的野蛮行为进行了道德批评和反省,提出了有关种族差别和文明进程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本书可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nbsp nbsp近代是中国历史上面临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修订本)》邀请名家以专题讲义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近代中国中层社会、近代中国股市兴衰、近代中国风俗流变、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近代中国灾荒人祸等十五个大问题。不仅在选题上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兼顾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社会等各方面,力求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不同层次与面相。
华人下南洋,在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地区进行移民和生活至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18 19世纪在今天印尼的加里曼丹岛(婆罗洲)西部的华人社群更是开创了华人海外社会的新阶段。他们创立了自己的多个政权实体,包括兰芳公司、大港公司、三道沟公司,等等。 这些公司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功能,实际上已经相当于独立的政权,国内外也有一些研究者称之为国家。这些政权建立之后,不断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和侵蚀,终被荷兰人逐个击破灭亡。 这些华人政权虽然已经在历史中消逝,但对于中国历史的价值却非常重要。梁启超将兰芳公司的创始人罗芳伯与美国国父华盛顿并称为当时的伟人,这些华人政权是中华文化非常珍贵的旁支和拓展,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消逝的海外华邦 西婆罗洲华人
清末,列强纷纷侵入中国,他们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任意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伴随列强入侵的西方传教士打着传播福音的旗号,勾结官府,鱼肉百姓,招收了大量不法教民。在其庇护下,教民为非作歹,欺压良善,激起民众的普遍痛恨,民教冲突不断升级,以 扶清灭洋 为口号的义和团悄然兴起。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得势,他们迷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功,欲借其达到排外的目的,在保守派的纵容和推动下,义和团迅速发展壮大,他们毁铁路、拔电杆、烧教堂、杀教民,逐步由山东直隶进入京师。列强大为恐慌,以保卫使馆和传教士为由,组建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皇亲国戚仓皇西逃,留下千年古都被洋人蹂躏
继 戊戌变法史事考 《初集》《二集》后,茅海建教授第三部新论结集。 全书五篇重磅文章:从康有为与光绪帝的关系入手,讨论康在戊戌变法中的主导作用;从经学史的视角剖析康 大同三世说 的发展脉络和学理依据;考察康有为走到政治舞台中央的晋身之路;深入挖掘张荫桓的前后经历,检讨清朝高层外交政策上的方向性错误及边疆危机的产生。最后对戊戌年光绪帝改革谕旨的研究,与此前讨论康、梁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成为姊妹篇,以最终确立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茅海建教授积20余年之功,矢志不渝地考索、撰述,此书是第六部著作。至此,通过扎实的史料释证,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变法所有重要细节的拼图, 史实重建 的工作告一段落。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收入石川祯浩考证中国近代史实的论文15篇,聚焦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晚清民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二是1920年代的国民革命。作者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巧妙提出问题,加以严谨论证,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治学风格。如对晚清 睡狮 形象的观念溯源,对 黄帝 符号流行的解读,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告示牌的考证,都经过缜密的考辨,得出了扎实的结论。《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的出版,将有助于推动国内研究,也会引起一般历史爱好者的兴趣。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尚未出版日文版。所收论文,少数已译为中文发表,此次作者做了重新修订。其他原用日文或英文发表,作者免费授予版权。只需支付译稿费。
1885年至1924年间中国经历了剧烈的政治与文化变革,这场变革根本上是由人们思想上的转变引起的。本书追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探讨经历过两千多年君主统治的中国人,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并且如何在新观念上建设新的国家。作者娴熟运用各类史料,不仅梳理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演变,分析大众政治文化中反映出来的观念,还重点阐释 公民 主权 等概念在中国被吸收与改进的过程,为中国从旧式王朝向现代国家的关键转型提供了新的解释,对有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经典话题亦能有所启发。 方法论上,本书将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置于国内政治斗争以及对帝国主义反应的大背景之下,勾勒出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清晰脉络,提供了一种对跨文化知识交流的有益探索。
重读北洋时代,一定要重读晚清,重读北洋时代的民国,则一定要重读北洋军阀之 赳赳武夫 。 袁世凯遗址畅想,对黎元洪故宅的寻访,段祺瑞旧居及其他,吴佩孚遗迹考,张作霖的空穴与故宅 几个大人物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轻易地在人们的记忆里匆匆流失。 《文武北洋:枭雄篇》聚焦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五位武人,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探究共和发轫期的政坛风云,追述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的升降沉浮。作者多年来潜心于收集爬梳民初史料,寻访相关故址遗迹,亲身到每一处现场踏勘,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历史 ,以崭新的角度、生动的笔触,呈现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本书首版2004年,在北洋时期的书中,今已成为寥寥可数的经典之作。这一新版,把其中的 武人篇
慈禧太后在晚清危亡之际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康有为要对戊戌变法的失败负多大责任? 李鸿章为何自称 裱糊匠 ? 孙中山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民国 国父 的? 《走向辛亥:从孙文崛起看晚清落日》以辛亥革命为契机,百科全书式展现了从晚清到民国的军政、经济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书中对慈禧、李鸿章、康有为、孙文等人进行了细致刻画,对各派系间的斗争进行了深度还原,并补充了一些被忽视的关键细节,是了解这段历史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
晚清县学教官训士书,是指晚清时期的县学教谕、训导用来教导治下士子、生员读书、修身、做事的书籍。本书收录八种晚清州县学官训士书和一种县学文牍专集。分别为:谢金銮 《教谕语》四卷,张履《容山教事录》一卷,牛振声《训士琐言》一卷,柯汝霖《铎语》一卷,高继珩《演教谕语》一卷,丁显《秀才须知》四卷,孙德祖《学斋庸训》一卷附一卷, 汪先弼《昌江问俗录初编》四卷附一卷,孙德祖《长兴县学文牍》不分卷。县学教官属于基层文官,他们直接接触、管理、教化普通士人,这些书籍更加展示出,晚清时期面对社会变 革底层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