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列斯特·坦尼博士花费50年时间查阅大量档案,向亲友和战友征集资料,结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写成的有关巴丹死亡行军的珍贵回忆录。巴丹死亡行军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确认的、与南京大屠杀并列的日军战争暴行。二战期间,守卫巴丹的美菲联军在弹尽粮绝之后被迫投降。日军强迫这些精疲力竭的战俘长途行军。路况糟糕,身体疲乏,缺少食物和饮水,日军随意呵斥、抽打、屠杀战俘,惨无人道。在被送到日本福冈县大牟田17号战俘营后,坦尼和同伴被迫深入地下采煤。他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日语能力和交际手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交易网络,与日本看守和矿工做生意。地下市场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香烟,价值的交换物是米饭,战俘们的牙膏和鞋子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坦尼细腻的笔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五四运动史》全书共20章,凡52.6万字,分别论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不讲清北洋军阀的统治,就不可能讲清五四运动为什么会发生。本书正是一开始就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叙述北洋军阀时期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以及外国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压迫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叙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境遇中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相应的生长,由此说明,五四运动在1919年的发生及其成为中国革命的的新起点,决不是偶然的。作者指出,“五四”以前,群众中已经有零星的、自发的反抗斗争,一场新的革命风暴也正在孕育之中。而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则是这场风暴的预兆和前奏。作者在叙述了以民主主义反对主义、科学思想反对迷信思想的斗争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灭亡,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了。辛亥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庆祝共和胜利的游行、集会,遍及全国各地。然而,这场革命并不是通过血战而取得胜利的。革命党人是以选举袁世凯为民国总统作代价,策动袁世凯“反正”,逼迫清帝退位,才达到了推翻清朝的革命目的。革命赢得的是一个廉价的胜利。(《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唐绍仪内阁虽然组成了,但这个内阁一开始就潜伏着危机。同盟会的国务员们,对于自己只是出任一些闲曹,毕竟是不满意的。孙中山要从根本抓起,因而热衷于社会事业,而宋教仁把治本看作“迂缓”,急于从政治标。新内阁和国会的成员们,对于新政府应该如何运作、议会民主如何施展,都没有清醒的认识,也不知道如何着手。(《唐内阁垮台和留守府裁撤》)孙中山得悉宋教仁被刺,心情十分沉重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年号天启。其父明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他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谥熹宗,葬于德陵。朱由校有三男两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其五弟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帝。《木匠皇帝朱由校》以翔实的史料再现朱由校荒诞的一生,还原他由皇长孙至皇长子再至皇帝的过程,重点描绘了他在位7年的历史状况。同时,书中还对朱由校身边的两个重要人物——-魏忠贤(原名魏进忠)和客氏(朱由校的乳母,人称“天下奶妈”)多有描述,对当时的朝廷重臣、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进行了刻画,揭示了官场斗争的残酷与惨烈,以及后宫的清冷与凄凉。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以1935年蒋介石坐镇四川到1938年川军抗日为背景,再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中央和以刘湘为代表的四川地方实力派深度较量的真实故事。双方表面上礼尚往来,称兄道弟,暗地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又都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御侮,共同抗日!历史惊心动魄、惊险曲折,小说扣人心弦、引人人胜
《可以触摸的民国:袁世凯1916·悬崖上的龙椅》就此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进行了抽丝剥茧似的分析,探赜索隐,以期还原这段历史的生动细节。如何评价袁世凯?《可以触摸的民国:袁世凯1916·悬崖上的龙椅》并不打算重弹旧调,更不打算为袁世凯翻案,而是尝试把袁世凯与曹操、拿破仑和华盛顿等历史人物做一些比较,呈现评价的具体与多元,期待读者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看法。
本书主要记述并评论了抗战正面战场的史实,如华北战场、“八一三”上海战场、鲁南战场等,分析了以“湘北大捷”为代表的进入相持阶段后的正面战场的作战特征。书稿语言通俗流畅、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在资料利用方面,广泛运用、认真吸取各家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充分、真实,大量利用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光藏档案,包括已公开出版的和尚未公开出版的,并充分利用了大量台湾出版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档案和其他各种资料,使得书稿内容详实准确,具有“人无我有,人详我略”的特色。在对具体战役的描写上,常采用“跳出圈外”的方法,即从战役之外写战役,从政治、外交及当权者的思想观念角度写战役,力求写出新内容,写出新意。本书虽然之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过,但此次再版,作者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完善
有人说:1930年蒋介石为“围剿”在江西的中央红军设立的南昌行营,号行全国的政令皆发于此,几乎高过了首都南京。蒋介石及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在此登场,一场国共斗争的历史大剧在此上演得惊心动魄,而行营内部的权谋与角逐也激烈、残酷。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在人们阅读视野之外,而隐约于历史皱褶里的人物和事件,皆在书中悉数现身,南昌行营厚重的历史帷幕,首次全面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