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记录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的史料记载。本书从多个篇章对五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本书主要详细内容包括了综合篇、章半个世纪的辉煌成就、第二章经济建设、第三章改革与开放、第四章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第五章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篇、章农业与农村经济、第二章工业、第三章运输、邮电业、第四章建筑业与固定资产投资、第五章金融、保险、证券业、第六章贸易、外线与旅游业、第七章综合技术服务业、专栏、地区篇、专栏、资料篇。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道脑机关所在地。中央苏区是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的。 《中央苏区史》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央苏区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讴歌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创造“中国革命大本营”的功绩。该书对许多过去研究较为薄弱、敏感而又少人问津的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考证和探索,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突破。 本书共分二十三章,其内容包括中央苏区的根基、中央苏区的开创、中央苏区的初步形成、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等等。书中详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央苏区的发展历史。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文笔生动流畅,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史料
《中华文明史(第九卷):清代前期》涵盖从1644年清王朝入关到1840年鸦片战争约20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朝皇帝的统治。其间,康、雍、乾三朝约120年的时间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嘉、道以后开始衰落。
《晚清外交四十年:内外交困的李鸿章》以清末为背景,以外交事件为线索,展现了李鸿章登上历史舞台到溘然长逝(1861-1901)的经历和作为,共十章,每章提到不同的历史事件,在对史实的评论和叙述中穿插专家的看法和评论,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李鸿章。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汇编”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之“史料篇”,分“秦汉至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四个分册。每册大致由以下几部分内容组成:政治关系(贡使往来、涉外关系)、商贸往来(市舶朝贡贸易、海禁与民间贸易、贸易商品、关税征收等)、海防体系(海防布局、倭夷海寇)、港口航线、船舶与航海技术、军器与火炮技术、文化交流。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汇编(清代卷4)/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系清代卷。清代时期,从广州以及其他港口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商品贸易全球化阶段,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到了极盛时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汇编(清代卷4)/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从政治关系、商贸往来、海防体系、港口航线、航海技术等方面对清代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为论证广东作为海
“中华大字经典”系列丛书是为老年朋友阅读传统经典而编辑出版的。 每年我国有数十万人进入老年人行列,每年我国大约出版图书数十万种,但是为老年人出版的图书比例甚小。很多老年读者感叹:眼睛越来越花,图书的字倒越小越密,用放大镜看书实在太不方便了!如何为数以亿计的老年朋友出版他们能读的图书,应该是整个出版界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国学热”不断升温,大批老年朋友也希望一睹经典原貌、品尝经典的原汁原味,更有不少是在年轻时就读过这些经典,退休以后打算利用闲暇重读经典。中华书局是我国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重镇,近百年来出版了大批图书。为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顺应老年朋友的需要,我们精心策划了这套“中华大字经典”系列丛书。 从选目上看,它既包括“名著”这样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也包括《
《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社科院“十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也是一部完整地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的学术专著。该书改变过去单纯政治史的传统模式,以革命范式为主,以现代化范式的补充,全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历程。该书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其中许多重要史料是近年来新发现并首次披露),吸收港、台及国际研究的新成果编纂而成。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春秋稗疏 春秋家说 春秋世论 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主要内容包括:春秋稗疏·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 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发端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堪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人工奇迹。本书是关于大运河的传说。
刘邦在“南宫论功”中所推崇的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在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拥有巨大的影响。他们不仅以汉家开国功臣而广为人知,而且还作为传统社会中官吏的楷模与神灵而受到崇拜。张良被推崇为神仙,名列“仙班”;萧何与韩信同样也在许多地方被立祠祭祀。三位均朝代更替而安享人间香火。在《清会典·工部》中就规定:各地的县衙中要建立“衙神庙”,以勉励县级官吏以前代典范为榜样,努力从政。在河南的内乡、新密古县城的“衙神庙”供奉的就是萧何、曹参二位。因此,“衙神庙”又称“萧曹庙”。游历过平遥古城的人们,应该对其中的“衙神庙”有深刻的印象。平遥“衙神庙”的称号是“酂侯庙”,祭祀的神主却是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对此,我感觉有点奇怪:萧何在秦朝曾经担任过县吏,进入“衙神庙”算得上是名
《(南宋)会稽二志点校》作于嘉泰辛酉,距今二十有五年。夫物有变迁,事有沿革,今昔不可同日语也。况城府内外,斩然一新,则越又非曩之越矣。苟不随时纪录,后将何所考。昔虞翻、朱育答郡太守问会稽古今事,应对如流,纤悉弗遗,当时但叹其殚洽,殊不知二公皆望人也,其习熟有非一日。滠虽世本中原,侨寓是邦,盖有年矣。山川风土之详,人才物产之富,与夫事物之沿革变迁,囊尝访闻,兹又目击,于越事亦粗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