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武王墩》是一本武王墩墓考古的通俗普及读物。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是2024 考古中国 重大项目,入选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武王墩墓主人究竟是谁?超级青铜大鼎是否会超过铸客大鼎?新发掘出土了哪些器物?这些器物又传递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线索?文物在发掘、提取过程需要注意什么?本书汇聚多位武王墩墓的一线考古专家,通过易懂的文字、120余帧高清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从历史、出土文物、文化等多个角度,注解 何为雄楚 ,读懂武王墩墓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用一手资料再现遥远而灿烂的楚文化。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 奇奇怪怪 ?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 外星文明 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 本书是 考古纪事本末 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 纪事本末 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今天的人们对宋朝的往事耳熟能详,但宋朝帝陵则不在人们的视线里。到底它们经历了什么?宋太祖陵及宋皇陵墓葬群的相关故事在这里浮出水面。作为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终结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死后所在的永昌陵是北宋王朝一座由皇帝亲自选定的陵墓,天宝九年(976)的一天清晨,一支响箭刺破云霄,宋太祖赵匡胤对着群臣兴奋地说: 箭落之地便为朕之皇堂也,朕自名曰永昌! 一代开国之君,就这样草率地选择了自己的陵墓所在地,此后,北宋历代君王均葬于此。然而,厄运从此降临,经过后世千年的无数劫难,宋太祖的陵墓成为了乡野间的皇陵。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答案尽在本书之中。
乾隆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个皇帝,乾隆时期正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国家强盛,财力雄厚,再加上乾隆皇帝博学多才,追求完美,所以乾隆皇帝给自己修建的裕陵规模宏大,制度完备,工艺精美,多有创新,在清陵中堪为上乘,裕陵以后的清陵没有能望其项背的。裕陵是清朝皇帝陵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从选址、规制、创新、内葬人物、有关的故事、地宫的开启、清理情况等多方面对裕陵进行了全面解读,融进了许多新内容、新观点、新成果,是迄今为止研究裕陵的之作。
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们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此外,还让人们有机会瞥见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迹的男子。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 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本书的读者们可选择以任何顺序来阅读这些墓志,因为它们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当然,通读全书并对各时期的墓志作比较分析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此外,还可选择一个群体(如女性、将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以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为依据,分阶段讲授自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海内外*研究成果。图文并茂,生动易读。
西夏皇陵是历代西夏帝王陵墓的所在处,素有 东方金字塔 之称,是中国目前遗迹保存完整的陵墓群之一。它不光是中国 西夏文化遗址 ,也是一处神秘的文化景观。现今陵墓虽已遭到了破坏,但好在骨架尚存,其规模的宏大,布局的严谨,令人惊叹。残存陵丘矗立在戈壁荒漠之中,领略之后依旧让人想见当年西夏的独特地理风貌与人文景观。本书从西夏皇陵入手,选取李元昊、李谅祚等九座西夏特色皇陵,从西夏皇陵的位置、外观着手,探究当时西夏帝王选址背后的故事,并通过陵墓现存的样子,反推历史,进而回顾皇帝生前的故事,为读者还原了一幅壮丽的西夏王朝图景。
本书隐含着一位资深考古人的学科反思:考古,需不需要有想象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运用想象力? 假如没有想象力,很多考古发现便无从谈起;然而,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又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该如何与无言的地下遗迹进行对话?这不仅依托于文物的发现,考古学家自身的专业敏感与推理能力也很重要。书中追述了几场重大考古事件的始末,不仅以亲历者的视角,呈现出考古现场的复杂性和魅力,也对几则著名的考古 悬案 重新展开考察,以专业者的慎思明辨澄清了其中的是是非非,提炼出极具启发性的学术思考。 借助考古学家的目光与思维,近距离体验古代文明的揭秘历程,深入了解中国考古学人的求索之路。
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也是博物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书从装裱室的基础配置、装裱工具和材料、装裱款式、书画文物常见病害、馆藏书画的一般修复路线,以及书画的保管与保存等方面入手,配以相应图片,详细讲述书画装裱与修复的基本知识。本书所介绍内容为宁波博物院书画装裱与修复专业人员在大量实践上的经验总结,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可为同行借鉴,对于普通读者亦可起到科普作用。
本书讲述了清朝皇帝康熙及其陵墓的相关故事。康熙帝死后葬在了清东陵的景陵,与他合葬的有四位皇后和一位皇贵妃。作者在清东陵工作了十多年,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依据,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以讲述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清景陵,包括营建、改革和创新,以及发现的相关谜团、对后世建筑规制的影响、内葬人物的传闻逸事等。同时还介绍了景陵的附属建筑,景陵皇贵妃园寝和景陵妃园寝的基本情况。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个王朝,夏文化是中国考古学上引人注目的热点课题。对夏文化及夏王朝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研究,不仅对认识中华文明主根主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还对弄清中华文化的渊源、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冈村秀典先生是日本考古学界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权威学者,曾在北京大学考古系访学,参加过著名的焦作府城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一书是他对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问题研究的集成性著作,该书以二里头遗址为落脚点和重点研究对象,认同夏王朝真实存在、二里头遗址就是 夏都 ,这与我国国内中华文明探源及夏文化研究的主流观点相合。作者以海外异域学者的身份和视角对夏王朝的真实存在和二里头文明的辉煌成就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是夏文化研究的一部力
《发现武王墩》是一本武王墩墓考古的通俗普及读物。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 、等级 、结构 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是2024“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入选2024年度 十大考古新闻。武王墩墓主人究竟是谁? 青铜大鼎是否会超过铸客大鼎?新发掘出土了哪些器物?这些器物又传递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线索?文物在发掘、提取过程需要注意什么?本书汇聚多位武王墩墓的一线考古专家,通过易懂的文字、120余帧高清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从历史、出土文物、文化等多个角度,注解“何为雄楚”,读懂武王墩墓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用一手资料再现遥远而灿烂的楚文化。
英国有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有巴黎卢浮宫,日本有东京国立博物馆,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有两个故宫博物院。 两个故宫 是东亚近代史的产物。故宫的魅力根源,来自于数次奇迹似的历史转折。两岸故宫不只是珍奇、瑰丽的宝库,更呈现出政治权力与文化深层结构的样貌。 两个故宫 的存在,串联了什么历史情结?潜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历史思维? 《朝日新闻》资深记者、 中华圈的专家 野岛刚,历时五年,奔波全球亲身采访,从政治、外交的独特角度梳理了两个故宫的世纪纠缠。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综述了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并探讨了一些前沿性的学术问题。本书配有彩图7幅、插图44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皇陵,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向是神秘的。清王朝自皇太极创建以来,历275年,先后开辟了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建皇帝陵12座、皇后陵7座、妃园寝10座,共29座,并修建了大量的陪葬墓。作者以研究清陵四十余年之功力,以正史、清宫档案为依据,结合对实地进行的无数次考证,全面生动地介绍了这些陵寝的风水、选址、营建、建筑规制、风格特点、陵寝制度、祭祀礼仪、谜团逸事等,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作者将多年来的所有研究成果皆融入书中,并配备了大量珍贵的图片,所以,本书是了解清陵知识的不可多得的权威工具书。
☆知乎考古大V项木咄用 破案式 的考古学思维,带你围观11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不仅是想让读者了解考古知识,更是想通过考古学的思维方式,教会读者如何用很少量的信息,分析出大量的见解; ☆尼雅遗址、马王堆遗址、贾湖遗址、定陵、郭庄楚墓 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勾起了我们对历史的窥探欲,我们迫切地想知道,《鬼吹灯》里的 精绝古城 真的存在吗?为什么发掘定陵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明神宗真的是瘸子吗?刘备的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真的有一百多个儿子?
魏晋二百年间,草、行、真这三种重要的书体完成了初步定型。此后,汉字便确定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这五种基本书体。 唐以降,中国文字结构形态几无变化,中国书法也进入了一个争奇门艳,繁荣发展的阶段。其间自然经历了数个高峰和低谷,以波浪式的方式演进,直至现当代。 作为书写载体的简读的使用,恰存在于先秦至魏晋这一历史阶段。我们编辑出版这一套《中国简读书法系列》丛书,恰是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本系列图书由央视《百家讲坛》同名讲座整理而成。由来自八家博物馆或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学者讲述自家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揭示国宝曲折的传世经历,探寻国宝背后的历史真相,带我们近距离感受国宝震撼的独特魅力。 在本书中,你将领略:越王勾践剑、越王者旨於睗剑、曾侯乙墓、客使图、鎏金银竹节铜熏炉、武则天金简的风采。
本书为 走读山西 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从美术、考古、历史、社会、地理、建筑等角度,展现山西古代壁画丰富厚重的历史,内容覆盖了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唐朝壁画、金元壁画等内容,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壁画,唤起全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随着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的跨国扩展和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如何在学科层面推动和创新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是学界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的源头在欧美,中国考古学与欧美考古学思路历程的互动,表明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初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引进,到后来文化概念的推广,以及近兴起的聚落考古、经济考古、景观考古、性别考古以及大众考古,中国考古学在与欧美考古学互动的同时,也在探索本土化的道路。本书试图探索当代中国考古学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渊源和发展,并选择性地利用这些概念对中国考古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简要介绍了两周(西周和东周时期)考古在20世纪的发展简史,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的重大发现和主要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了初步的展望。本书配有彩图7幅、插图41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