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首先运用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及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商、周两系文化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以西周早期的文化分布为空间范围,以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三期至西周早期为时间范围,对时空范围内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进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湖北省巴东县楠木园遗址2000~2003年问七次发掘的资料。楠木园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汉至六朝时期、唐宋明清等时期的遗存。楠木园文化遗存的发现及多学科结合所做的研究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本书可供考古、历史、环境等专业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的师生阅读、参考。
南楼遗址位于江阴市的青阳镇南楼村,是一片地势较高的台地,西距镇区约2千米。其东有南北向的徐霞客大道,西有南北向的锡澄公路,南有由西向东的从青阳到璜塘的青璜公路,峭岐到青阳的乡村公路则由东北向西南从遗址穿过。境内还有开掘于20世纪70年代的革新河等河流和水塘。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大兴水利农田时,在村东乌龟墩就有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出土。70年代在开挖革新河时,出土了猛犸象臼齿化石和石器、陶器等。几件黑皮彩陶壶制作精美,其中一件保存完整,壶身的红色漆绘网纹图案,虽埋地下数千年仍光鲜如新。当时这些器物出土后一直存放在县文化馆,直到1988年江阴县博物馆建立以后,才引起考古界的注意,确认为新石器时期崧泽文化遗存。南楼出土如此高工艺的陶器,这表明是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但是由于出土器物都是由农民挖到上交
吐鲁番,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要冲,历经沧桑变化。火洲沃土,遍地古迹,是极为丰富的“露天考古博物馆”。有“新中国新疆考古拓荒人”之称的王炳华教授,以深厚的历史学养与考古经验,将古代遗址、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道来,勾勒出吐鲁番大地上曾展开过的生活图景、历史风云与文化精神。
《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收录了2019年“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学者的论文21篇。内容涉及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盘龙城与中原等不同地区文化的关联及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等相关方面,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较高水平。这些成果对于推进夏商时期考古与历史学研究,促进盘龙城遗址考古研究、保护利用、展示陈列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动物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研究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研究》介绍了针对旧石器时代遗址特点、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特点而开展动物考古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旧大陆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从肉食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骨器生产以及象征行为等方面认识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而探讨史前人类生计策略、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阐释旧石器时代人类适应行为的区域多样性、现代人的出现与发展、早期复杂社会关系的出现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早期亚欧世界体系的论文20篇。提出全新世以来亚欧大陆存在东方、西方和北方文化圈,文化圈为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认为距今5000多年开始的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可以分为阶段,正好对应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提出“彩陶之路”的概念,认为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还从亚欧世界体系和比较文明的角度,提出亚欧大陆的彩陶时代大致对应前文明社会。
本书系2005年5月《金沙:再现辉煌的古蜀王都》一书的修订版。该书图文并茂,内容分为遗址的发现与发掘,遗址的年代与性质、出土文物概论、出土文物介绍等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