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便携本)》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此前从未发表过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说法图(北周)》是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南壁的说法图。壁画的面部晕染方法是在鼻、眼以及眉骨、下颌处涂白色,这是西域式画法的演进。早期壁画在色彩的分布配置上,作者讲究均衡、对称以及整体效果,使壁画具有强烈的装饰味道和艺术感染力。 第428窟是敦煌早期*大的中心塔柱式窟,保存较完整,此窟属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中的第四分期。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说法图(北周)》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是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北壁后部中层东端的尸毗王本生故事画。本图以割肉场面居中,上为老鹰逐鸽,右为眷属惊惧哀劝,左为臣民敬仰赞叹。画面主题突出,在艺术表现力上和北魏早期相比有了显著的进步。 第465窟属于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第二期,时代上相当于北魏中期。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文史中国:世界的敦煌》是对敦煌艺术的总体介绍,作者力图从世界的角度为广大读者介绍敦煌的历史和艺术。敦煌文化是古代中国文化、古希腊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碰撞的产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值得中国乃至全世人民骄傲。《文史中国:世界的敦煌》分为三章。章主要介绍敦煌从秦汉一直到明清的历史,并相应介绍了敦煌文化的概况。第二章分三个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至元三个时期,详细介绍了璀璨炫目的敦煌石窟艺术。第三章讲述了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始末,并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的文物,介绍了百年敦煌研究的历程和成果。
《中国当代文学史》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当代文学(1949~2002)的发展历程,注意吸收学科前沿的成果,既从整体性的历史与现实观念出发,又涵盖了整个当代时限;既从各种文学现象人手,又注重创作实践的具体文本的把握;同时也对台湾、香港文学进行了阐述,增加了容量。《中国当代文学史》坚持文学史编写的原则和立场,坚持美学分析和历史分析并举,表现了独特的创意。 《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教材及参考材料,也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
《大家小书?敦煌学概论》讲述了: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重新面世,石破天惊,举世瞩目。随即,因藏经洞大量珍贵古代写本流失海外,一门代表“世界学术新潮流”的敦煌学迅速形成,而迎立潮头的国内学者却寥若晨星;至于远赴欧洲寻访敦煌写卷的仅数人而已,之中就有姜亮夫先生。姜老晚年,曾几次同我谈起他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抄写敦煌卷子的情景,大约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含辛茹苦,废寝忘食。他是自费去的,在巴黎这个“世界艺术之都”里,自甘寂寞,远离尘嚣,舍弃一切消闲,伏案埋首于故纸堆中,不仅要节衣缩食,费神伤目,而且放弃了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90年代初,姜老的视力已经衰减到只能勉强辨认眼前的指影,但每当他对我讲起在欧洲的辛劳,便双目炯然有光,流露出无悔无怨的刚毅神色。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供养菩萨(西夏)》是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东壁北侧的供养菩萨,其造型、衣冠服饰、绘画作风等方面均与北宋敦煌石窟壁画一脉相承。先以墨线起稿,敷彩完毕后,在肌肤颜面部位再以赭红线定稿,用色以青、绿、白等冷色与赭红色作对比。该画色彩保存如新,调子热烈明快,绘工较细致,是西夏壁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328窟始建于唐,西夏占领敦煌后重修,此壁画是西夏早期的作品。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供养菩萨(西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没这回事》这是最近畅销小说《国画》的作者王跃文推出的系列小说,《国画》洋洋五十万字对一批生存于权力中心和边缘人物的世相百态的精微描写让许多读者感叹不已,本书收集的他的8篇小说,又一次从各个角度揭开了现代《官场现形记》的面纱。其文章对官僚们的明争暗斗有细致入微的的描写。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57窟大势至菩萨(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57窟北壁中央说法图中西侧的大势至菩萨和阿难。头冠、项饰均以沥粉堆金,虽然面部和肤色变色严重,但仍然展现了唐代壁画描绘精致,设色富丽的特点。第57窟建于初唐,单前室、甬道等处存有晚唐重绘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