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敦煌学开先河之人——陈寅恪眼中的敦煌美,1600年敦煌佛经与诗词美的历程。这里讲述敦煌国宝的前世今身:你知道心经跟敦煌什么关系吗,心经的流传有怎样的故事与曲折历程?流失海外的敦煌国宝们又有怎样的前世今身?《长恨歌》《琵琶行》《秦妇吟》《连昌宫词》原始出处在哪里,原始本与流传本又有什么不同?……这一切都需要你打开这本书,自己去发现。这里有1908年 美敦煌 初的样子,这里也有狩野山雪《长恨歌图》高清版。傅斯年、梁启超、吴宓、朱自清、严耕望、季羡林推崇备至的史学+国学双料大师,心归之处,陈寅恪守望敦煌。
《20世纪外国国别文学史丛书:20世纪美国文学史》是一部美国名作家和名作品的历史。按照惯例,它包括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论四个方面,时间跨度从1890年至1995年100多年。它展示着美国百年来文学的发展和变化。作家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他们的作品与时代的思潮、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兴衰息息相关。
收入刘少奇1936-1962年论述党的建设的重要著作47篇。
《谭正璧学术著作集:中国小说发达史》是仿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写成,而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特别是在作家的介绍,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等方面均更为详尽,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是研究通俗文学的部专著。
本书所收文章,大部分曾经发表过,此次结集时,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或调整。从内容来说,这些文章可分为三组。组三篇。《敦煌》一文,是我为《敦煌学大辞典》撰写的被置于卷首的词条。该条简要介绍了敦煌自古至今的历史。《试论古代敦煌兴衰之因》,对古代敦煌兴起、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做了初步分析,可作为《敦煌》一文的补充。《古代敦煌文化的特点》,简要介绍了我对敦煌文化特性的认识。希望通过这三篇文章,可使读者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即可概括了解敦煌的历史概况、兴衰之因及其文化特征。
“左手盘货点钱,右手著书立说。”这是一种说法和主张。但我想世上即便有此高人,毕竟不是一般规律。治学贵在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真要攀登科学高峰,惟能做到“三不”者方有希望。何谓“三不”?不急于求成,不心猿意马,不哗众取宠是也……
本书是作者退休之后写的文章,是他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主要介绍了莫高窟壁画保护的若干问题、榆林窟的病害及保护、莫高窟石窟加固工程的回顾、回忆敦煌石窟保护工作、我经历的敦煌石窟保护工作、甘肃渭源灞凌桥、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敦煌壁画中塔的形象、敦煌建筑画中的古代建筑局部表现、石窟造型的民族形式等内容。
《中国礼文学史(先秦两汉卷)》是《中国礼文学史》著作系列卷,凡三章。章为《中国礼文学史(先秦两汉卷)》绪论,旨在为“礼文学”正名和祛惑。此后逐章叙述礼义之邦各个历史阶段礼文学的大致面貌,阐发礼文学和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以及礼文学在整个社会生活和整个文学领域、意识形态领域所处的地位;第二章旨在描述先秦礼文学的萌芽、雏形及其大体成熟与礼义之邦初期礼文学的大致面貌;第三章阐发礼文学在秦朝两汉取得发展的基本情形与意义。依礼义之邦礼的本质、本来面目解说礼文学,是《中国礼文学史:先秦两汉卷》的宗旨、特点和总体要求。《中国礼文学史(先秦两汉卷)》及其余各卷都坚持一个原则:求真务实,古为今用,否定以往思想文化的糟粕,不赞成对礼义之邦礼与礼文学的形而上学的蔑视、否定与误会。
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本书作者将当时的文学分为二类:一为古文学,以王闿运、章太炎、刘师培、陈衍、王国维、吴梅村等为代表;一为新文学,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张士钊、胡适为代表。断代文学史以这一时期文学作为内容的,本书是的一部名著。作者对于这些代表人物的时代背景、思想根源等有深层次的挖掘。此书《编首》叙述上古、中古、近古、近代,下接现代文学,这正是为了通古今之变。书中所谈的,“起于王闿运,终于胡适之”,主要还是近代文学,及进入二十世纪后的所谓“旧文学”。但此书仍有极可观之处:一是谈近代作家的创作时,十分注重他们与古典文学的传承关系,如谈王闿运,归在“魏晋文”的名目下;二是在艺术分析上,注重一己之感受,多有画龙点睛之笔;三是作者的文言,
《敦煌文献与中古教育》是《敦煌讲座书系》其中一本,这一套敦煌学各个分支领域的通论性著作,体现百年来外敦煌学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代表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这套数的作者队伍以中青年敦煌学研究者为主,希望新人写新书,把相关领域的敦煌学研究水平系统地呈现出来。《敦煌文献与中古教育》既是作者屈直敏对文献与中古教育领域研究的代表作,又是能够让敦煌学领域外的人阅读、参考的读物,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敦煌学的文献与中古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