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莫道敦煌石窟美,壁画佳作在榆林。榆林窟俗称万佛峡,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窟内彩塑精美、壁画斑斓,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同敦煌莫高窟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本书属于《丝路物语》书系第五辑,本书从榆林窟的历史营建、历史背景、雕塑艺术、经典洞窟、壁上丹青等多个角度讲述榆林窟的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片精美、结构合理、叙述严谨,加入 的敦煌学研究成果,使全书血肉丰满,可读性强,为读者打造至真至诚的民族智慧典范,激发读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珍爱,增强文化自信。
黄永武著的《敦煌文献与文学丛考》共30余篇文章,内容有敦煌文学研究、有关敦煌文献的丛考,披览断简残篇、无名缺题之敦煌写卷,一一辨识考定。黄氏治学,从经学、考据入手,而后旁通义理,再落实到文学研究及散文创作上。分析缜密,语必有据,是他的特色;用专家的材料,写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是他的总体风格与特色。
丛书介绍: 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流散而兴起的 敦煌学 ,成为 世界学术之新潮流 。浙江的罗振玉与王国维 导夫先路 ,几代浙江学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奋随其后,薪火相传,从赵万里、姜亮夫、夏鼐、张其昀、常书鸿等前辈大家,到王仲荦、潘絜兹、蒋礼鸿、王伯敏、常沙娜、樊锦诗、郭在贻、项楚、黄时鉴、施萍婷、齐陈骏、黄永武、朱雷等著名专家,再到徐文堪、柴剑虹、卢向前、吴丽娱、张涌泉、王勇、黄征、刘进宝、赵丰、王惠民、许建平以及冯培红、余欣、窦怀永等一批更年轻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学术追求,也有各自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园地辛勤耕耘,为国际 显学 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者,成为国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领域举世瞩目
郝春文主编的《2011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以收集2010年国际敦煌学学术信息为主,刊发的文章的文种包括中文(规范繁体字)、日文和英文,每年出版一期,主要栏目有:每年的各国敦煌学研究综述、新书讯、各国召开敦煌学学术会议的有关信息、书评或新书出版信息、项目动态及热点问题争鸣、对国际敦煌学发展的建议、重要的学术论文提要等,在专业领域较有影响力。
敦煌学、域外汉文献研究是近百年来新产生的两个人文学科。其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敦煌文学诸文体的分类和起因,特别是变文、讲经文两种文体的区别与关联;二是越南、韩国、日本的古代汉文书写,其形态特点和文献学意义;三是敦煌俗文学品种在海外流传的情况,它所表现的文学空间(域内、域外)与社会属性(雅、俗)之间的对应关系。《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献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立体考察的方法,重点讨论了这三个问题。书中18篇论文的顺序,大致反映了认识上的逐步深化。 《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献研究》的作者是王小盾。
本书是作者35年研究成果的精选集,主要研究领域为天文学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在已出版的三种学术作品《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敦煌吐鲁番出土历书》、《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中,作者曾经揭示出《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历日》有两次准确的月食预报,也曾从俄藏敦煌文献中考出公元834年的印本历日小残片,进而将从我国发现的雕版印刷品实物的*年代提前了34年(原为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此外从敦煌、吐鲁番、黑城等地发现的10余件残历的年代亦经他考证而明晰。本书的另外一项内容是关于敦煌禅宗南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重点对《敦煌本“邈真赞”校诠》一书进行研究,并正确地解决了《坛经》中的方音替代字问题。除上述几项内容之外,隋唐史、归义军历史、均田制、谱牒、语言文学、简牍学等
林悟殊所著的《林悟殊敦煌文书与夷教研究》收入了林悟殊教授关于敦煌文书与夷教研究方面的26篇论文并附有著译目录,内容主要有二:其一专门以敦煌夷教写本为考察对象者,探讨写本之真伪、内容或其产生之背景原因等;其二则以夷教为研究对象,但文章之立论或论证离不开敦煌文书者,旨在彰显敦煌文书之发现与当代夷教研究之密切关系。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读懂敦煌壁画,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敦煌壁画融汇中外艺术的伟大意义,就不能通过敦煌壁画(包括绢画)去复原南北朝至唐宋的绘画史,就不可能以敦煌壁画为依据来鉴定现代某些画作的真伪。 本书共收十篇文章,主要是作者根据读画所得而对一些问题的探时。内容涵盏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及误读、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特别是与一些唐代画家绘画的比较问题、罗寄梅所摄敦煌石窟照片的意义、敦煌版画及相关问题、依据敦煌壁画来鉴定某些绘画真伪等诸多方面。
本书为作者数年论文结集,选收作者所写与敦煌学密切相关的人和书的文章,还有几篇与敦煌学学术背景有关联的思考文章,附录的"敦煌书简""台湾讲学日记摘抄",亦可以为研治敦煌学史的学者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材料。相信通过本书的出版,敦煌学研究以及敦煌学史的相关研究能够向前推进一步。
本书按照公文的三种运行方向(下行、上行、平行) , 将唐宋时期的敦煌公文分成”牒文”“帖文与榜文” ”致书和咨文” ”状文和启文”“别纸” 、\"委曲” 九种文体大类,重点论述各类文体在唐宋敦煌地方社会政治生活中实际的应用,通过对一一些公文内容的解读,对此种公文文体所承担的政治功能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实证性分析。同时对判文、批答和公文上的标识符,以及公文上的印章、传递与保存,结合唐宋政治制度予以解读,将公文文体与社会政治制度紧密联系,考察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是本书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