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高昌故城;高昌故城遗址平面图;高昌故城内遗址分布图;菩萨像;儒童子;佛头像等。
本书收录了7篇论文,分别从纺织品、金银器、木雕、彩陶、陶俑、墓室壁画等方面,对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作者既有赵丰、齐东方、李文瑛等专家学者,也有几位青年学者。该书不但具有较强的资料性,还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
“文物考古学美学”是涉及文物学、考古学、历史学、神话学、艺术形态学、审美心理学以及陶瓷史、绘画史、青铜器史、工艺史、服饰史、民俗史等领域的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考古学发现中所透露的人们的审美意识以及凝结、负载在传世文物上的各种艺术形式、审美规律等等。“文物考古学美学”的建立,将拓宽文物学、考古学以及美学本身的研究界域,更好地总结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的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发展进程,为中国美学史的编撰与研究提供更详实的资料。这里我们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物质文化遗存的与“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以及“文物考古学美学”研究的具体路径两个方面,作初步探讨。本书选择我国战国前考古学文化谱系与类型中的艺术美学业问题作探究对象,正是从实践的角度为它理论系统的构建提供一种具体内涵的积累及
画像石是汉代丧葬礼仪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门类。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艺术盛行于东汉中晚期,这一时期正是早期自然宗教方兴未艾,而佛教、道教信仰及其他文化因素逐步发展传播的重要时期。作为造型艺术的汉画像石,其“形式美”由其“质料”、“造型及构图模式”、“色彩”以及“技法”几方面构成。它既遵循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又是由社会思想文化因素发展演变所支撑起的“有意味的形式”。王娟编著的《汉代画像石审美研究(以陕北晋西北地区为中心)》对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内容、题材等进行了详尽分析,深入探讨了其所涉及的宗教及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美术考古与文化资产:以台湾地区学者的论述为中心》分为总论、台湾地区的文化资产与考古美术以及内地考古美术的调查、收藏与研究等三部分,分别选录16篇论文。值得注意的除大家较为熟知的美术与考古之外,《美术考古与文化资产:以台湾地区学者的论述为中心》往往涉及文化资产乃至文化资源的用语以及美术考古的展示部分。
该书为北京鲁迅博物馆新入藏精品汉画拓本汇编。全书共分四编:象之大者、神飙灵飞、与石永年、万福之门,展示了汉画的博大沉雄和灿烂瑰丽之美。这些汉画分别来自河南省南阳市、平顶山市,湖北省襄阳市,山东省济宁市、临沂市,分布地域较为广泛,反映了各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审美价值。本书还对相关汉画的内容做出考释解读,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汉画。该书为北京鲁迅博物馆新入藏精品汉画拓本汇编。全书共分四编:象之大者、神飙灵飞、与石永年、万福之门,展示了汉画的博大沉雄和灿烂瑰丽之美。这些汉画分别来自河南省南阳市、平顶山市,湖北省襄阳市,山东省济宁市、临沂市,分布地域较为广泛,反映了各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审美价值。本书还对相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报告丛书:馆藏西汉四神云气图壁画修复报告》通过对壁画材料、构造、损坏类型、保存环境和修复历史的调查,探索壁画损坏原因,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和试验手段研究保护修复此类壁画的技术、材料和方法,实施对该壁画的保护修复工程。主要保护修复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壁画历史背景、保护修复史、保存现状和环境、揭取工艺进行系统调查。2.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对壁画材料、构造、损坏和原修复材料进行分析研究。3.建立壁画层材料和支撑系统力学结构模型,首次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壁画弯曲变形进行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原用修复材料力学性能差异过大是壁画变形开裂的主要原因,环境相对湿度波动过大促进变形发生。该结论为新支撑体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4.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首次对壁画的弯曲、开裂、起翘和孔洞等损坏进行了
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而产生的融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艺术。在我国众多的石窟中,代表性的要数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本书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石窟和石窟艺术的发展历史,书中的图画表现形式带有现场感和强烈吸引力。
辽代绘画是继承唐、五代而发展起来的,但其本民族特点却十分明显。大体上讲:辽代绘画以描绘契丹民族生活题村居多,画人物为次,鞍马等多是伴随人物出现;花卉、禽鸟往往带有浓厚的装饰味道,构图讲求对称,技法则有独到之处;山水画还处在发展时期,尚未完全成熟,然在用色方面,有自己特点。辽代的绘画艺术,还反映在壁画方面。辽代壁画成就突出,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区风格和民族特点,尤其是墓室壁画,不亚于中原。职业画家民间工匠,契丹族画家与汉族画家共同携手,创造了辽墓壁画新篇章,为辽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岩画始于史前,是人类造型艺术的滥觞,开创了原始艺术的先河。岩画反映了远古以来的经历和成长,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真实记录和连续性的历史篇章。宁夏有着丰富的岩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国岩画发祥地之一,在世界岩画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说起宁夏岩画就不能不提到李祥石。李祥石是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自20世纪60年代末个发现贺兰口岩画至今,在岩画的世界里,李祥石留下了一串串真实而执著的足印,从岩画爱好者成为专家,凭着对岩画的挚爱,默默奉献,锲而不舍,在探索中他找到了人生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