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本书结合汉画像实物图片及历史资料,全面详尽地考察了汉画像中的胡人形象,辨析其出现的源流,考察不同地区汉画像中胡人形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了这些图像与佛教的关系,以图证史、图文互释,通过胡人图像这一切入点,展现了汉代艺术的开放性。
《秦汉简帛医书文字编》收录了自20世纪初以来至2016年年底中国境内各种从秦汉时代的墓葬和遗址出土的书写在竹、木简牍和丝帛上的医学文献文字字形。这些文献包括甘肃敦煌汉代医简、甘肃居延汉代医简、新疆巴音郭楞州罗布泊汉代医简、甘肃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代简帛医书、安徽阜阳双古堆汉代医简、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墓汉代医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汉代医简、湖北沙市周家台秦代医简、内蒙古额济纳汉代医简、湖南湘西里耶秦代医简、安徽天长纪庄汉代医简、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和秦代医简、湖南长沙尚德街汉代医简、四川成都老官山汉代医简等。 秦汉简帛医学文字不仅保留了同时代其他文献中常见和常用的字形,也保留了中医学的大量术语,如疾病、动植物、人体器官的名称以及治疗手段等,单独研究其字形,对于正确理解这
本书意图通过对这些小物件儿的寻根溯源,对组成元素的构造解析,勾画出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与时代风格互动的轨迹,最终体现古代生活礼俗的真实面貌。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
本书共八章。章为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第二、三、四章为织造篇,涉及中国古代的文字锦的分类,将其划分为汉晋时期的铭文锦和唐代以后的文字锦两大类,然后分别对这两类文字锦出现的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为缂丝作品中的文字,主要从缂丝工艺、缂丝文字的分类、缂丝中的印章、影响缂丝文字发展的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与研究。第四章为中国古代织款中的文字,涉及织款的概念,以及古代丝织物织款的机头织款和缂丝织款两大类别的界定与分析,着重介绍了两者的功用与形式和特征,阐明了织款的变化与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相关性。 第五章为刺绣篇,首先介绍了刺绣工具与材料、刺绣的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刺绣针法与刺绣文字
与卷一、卷二相同,本卷也是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金银器皿定名,以此揭示不同类型的器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与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并在造型与纹饰的细致分析中呈现饮酒习俗之演变,外来因素之化用以及一锤一錾之下的笔情墨韵。附论《晚唐金银酒器的名称与样式》、《罚觥与劝盏》、《荷叶杯与碧筩劝》、《辽代金银器中的汉风》,则是以不同角度的细节论述而对本卷主旨的丰富。
《河姆渡文化精粹》展示了近30年河姆渡文化考古新发现,内容涵盖了玉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陶器,木构遗迹等。另附有英文及繁体对照。《河姆渡文化精粹》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中华文明之旅系列·灵动飞扬:汉代玉器掠影》汇集了以安徽省巢湖汉墓、天长汉墓为主的出土玉器,另有北京地区和陕西省境内的汉代玉器加以补充,玉器的种类多样,精品众多,其中不少是首次在北京地区展出。在向观众展示汉代玉器概况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玉器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更希望能为玉器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希腊艺术与考古学》探索了横跨三千年的希腊艺术和文明的发展,从青铜时代那充满神秘色彩又无比美丽的基克拉泽斯人像和克里特陶罐,一直说到希腊化时期巴洛克风格的雕塑、马赛克镶嵌画和房屋,并将考古学上的发现纳入其中。书中颇具特色的论题式方框,也使读者得以看到希腊文化更生动的方方面面。通观全书,作者将他的叙述与极富洞察力的解说融为一体,配合大量精心选配的插图,以及清晰的平面图和图表,向初学者展现出希腊艺术中心最为辉煌的片段。
《曾侯乙编钟那些事》用翔实的史料,细心的研究,现场的考证,朴实细腻的笔触叙写了编钟从发现到出土的现代传奇故事。章写解放军发现古墓,文物工作者不怕挫折与失败,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发掘出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一万五千多件文物。第二章写作者从文献入手,写出了春秋时代风云变幻,解开了随国即曾国、曾随原是一国的历史谜团。第三章写曾侯乙编钟出土后引起的反响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三章结构紧凑,揭开了考古的神秘面纱,是一本大众普及性的文学读物。
从1901年尼雅、楼兰简的发现算起,简帛的发掘与研究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一百多年来,几代学者筚路蓝缕,终于形成了今天蔚为壮观的简帛研究队伍、机构与成果。简帛研究不仅在中国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国际汉学界也异军突起,备受瞩目。而随着简牍在韩国、日本等国的不断发现,简帛学的国际性特点目益显现。 简帛的发现并不始于近代,历史上的诸多时期都有简帛发现的记录。但是由于古代简帛的发现是偶然的、零星的,其研究也仅限于释文与年代考证,不仅简帛本身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研究范围也十分狭窄,其整理与研究也无持续性和规范性,因此,那时的简帛研究还不能说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
《秦岭碑刻经眼录》系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岭碑刻的田野调查与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利用近两年时间,走访秦岭南北麓及其延伸段,对所存藏碑刻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秦岭碑刻的分布情况、类型形制,大体了解了秦岭碑刻的内容与特点,最终形成此成果。《秦岭碑刻经眼录》著录的地理范围自西向东依次为西秦岭、太白山、终南山和华山四个区域内的秦岭及其延伸地区。在行政区划上,西秦岭区域包括甘肃天水市、成县、徽县和两当县;太白山区域包括陕西宝鸡市、凤县、太白县、岐山县、眉县和汉中市、略阳县、勉县、留坝县、城固县、洋县;终南山区域包括陕西周至县、户县、长安区、蓝田县、临潼区和西乡县、佛坪县、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柞水县、镇安县、旬阳县;华山区域包括陕西渭南市、华阴市、
《中国窑口》系列丛书意在以新的角度梳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端、演变与传承。不仅局限于陶瓷艺术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工艺技术、考古、鉴定、收藏等方面的总结,更是以历史文献、实物遗存为依据,从窑口的视角,采取实证分析与传承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窑口发端的社会、人文、习俗、制度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不同地域特色所形成的材料、工艺、成型、胎釉、烧成、造型、装饰等特征,以及经济、贸易与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标志,并着重强调了窑口产品与产地的关系,基本涵盖了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与传承的全貌。 本系列丛书在选择我国有名窑口作为研究对象外,同时还选择了一些不同地域、各具地方特色、不为人甚知的地方窑口,对这些窑口在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的关注,显然对完善中国陶瓷史以及人类文化遗产的整理和发掘是有益的补充。
在本书中,杜齐先生对几十年来在西藏考古以及西藏文化起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由于作者本人在20世纪40年化曾多次到西藏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和拍摄了大量的实物和遗址。因此,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得出的某些结论对我们当前从事的西藏考古、西藏文化及其起源的研究都具有的学术和参考价值。
淮阴高庄战国墓发掘于1978年。是年3月26日,在今淮安市的前身,原淮阴地区的清江市城南乡高庄发现了这座古墓,清江市博物馆随即进行了抢救发掘。经发掘,该墓共出土各类文物291件,其中有青铜器176件,陶瓷器37件,玉石器9件,骨角器59件,铅纺轮4件,木陀罗器6件,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出土青铜器丰富的先秦大墓。这些随葬品既是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亦是研究先秦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宝贵资料。为了发掘该墓之丰富内涵,进行考古发掘之总结,1988年发表了发掘简报,并随即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淮阴高庄墓的出土是淮安考古的重大发现,是淮安考古工作者发掘的一个先秦大墓,其中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是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辛苦劳动的结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在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文物局、淮安市文物管理部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某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又有两处兵马俑坑出现在世人面前。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考古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记》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兵马俑发现、发掘的详细经过,并以兵马俑军阵所展现的线索,全景式地探寻了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皇帝秦始皇及臣僚妃嫔的不同命运,再现了秦始皇本人及他亲手创造的帝国盖世绝伦的风采。
《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中国音乐考古丛书》以音乐考古的视角,对中国音乐史上一次重大的音乐转型——周汉音乐转型进行了由微观至宏观的考察。本文考察分析了从周代到汉代各种乐器的演变,发现金、石、丝、竹等主要乐器种类都在这个时段发生了重要变革。接而在周汉的乐队演变方面,从钟磬乐的衰落、丝竹乐的兴盛和鼓吹乐队的兴起这三方面做了对比和转型观察,并对其发生过程有了基本认识。《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中国音乐考古丛书》首次对战国中期到汉代的音乐考古资料做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以实证、微观的方法对音乐转型和分期依据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对历史分期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成果。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大量明清铜炉精品,汇集成册,并举办相关的展览。收录铜炉以造型、款识、用途等多个角度展现出明清两代铜炉发展的整体脉络,将明清铜炉文化体系做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了此次参展的所有明清铜炉佳作,并将其特点、演变、用途等特征进行具体介绍,也涵盖了对特殊皮色、工艺、款识等知识点的普及,具有很強的实用价值。
《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的碑记为近几年来收录的河北乡土碑刻文献,所涉时代大体从明清到民国,地域上以河北地域为主。内容大体可分为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由于碑刻可以视为“石刻档案”,是研究社会历史、地方经济建设、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史料,且不像史书文献等容易传抄脱漏,所以为研究者所看重。《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收录的碑记涉及水利、司法、民政、农业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河北地域的历史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所说的敦煌图像研究,含两层意思:一是敦煌石窟中绘塑些什么题材?二是为什么要绘塑这些题材? 本书、二章本可以合二为一,但考虑到北凉石窟的性,最终还是决定分开写。这两章的节都是写窟产生的历史背景,但在写法上不是从泛论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着手,而是通过摘录河西走廊大量禅僧习禅的文献记载,对照现存禅窟贵例,来证明“凿仙窟以居禅”,或“入定窟以澄神”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以大量的文字论述“入塔观像”。“塔”即窟内的中心塔柱,“像”指中心塔柱龛内的造像。第三章许千佛图像,研究对象由中心塔柱转向四壁。千佛图像系中国僧人的新,现存实物景最见于靖炳灵寺69窟,西秦绘,然后向东见于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向西见于武威天梯山、张掖金塔寺、酒泉文殊山、族煌莫高窟以及新疆地区诸石窟,
强调陶瓷器物的功能效用与形式美感融合为一体,使一件陶瓷器物既是实用的,又是美观的,这种创造思想在日本古代陶瓷发展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具体表现。实用和美观是存在着矛盾的,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融合的,可以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在我们大量接触和分析陶瓷制品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完全符合实用要求的造型,在形式结构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美的因素。可以这样讲,实用功能的合理是构成陶瓷器物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再经过陶艺家在这一基础上的整合,突出风格特点,赋予不同个性。 日本陶瓷艺术保持自己的特点,在现代陶瓷创作设计中,仍然坚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没有随着西方现代陶艺的发展亦步亦趋,而是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理念,并加以发展和丰富,对我们应该是有所启示的。我们在吸取和借鉴西方陶瓷艺术的同时,也不应忘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