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
全世界每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是高敏感族,当这个人是孩子时,就是“高敏感孩子”。高敏感孩子因为心思细腻又敏感,但是通常被认为难教、难搞、难相处。在本书中,儿童精神科医生、HSC 临床医生长沼睦雄为高敏感孩子及其家人专门剖析高敏感孩子的特征、他们会遇到的种种问题、父母因此会遇到的问题、父母应该如何对待高敏感孩子、如何将高敏感转化为优点。 高敏感是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孩子们无法精准地用语言表达感受,痛苦程度恐怕远超于成人,它究竟会成为孩子的弱点或是优点,父母的教养方式 重要。本书就是要帮助父母们学会如何面对、照顾、支持这种敏感的孩子。
本书是作者20多年来在中小学写作教学领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的总结。本书旨在帮助语文教师初步掌握写作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一些优秀教师在写作教学上的探索,思考“思维与写作”“阅读与写作”“写作技巧与全语言学习”等基本问题。 本书可作为师范院校写作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写作教学实效的参考用书。
本书致力于让更多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使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基础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书分为8章,通过回到学习的本质,研究从学习输入到学习输出过程中的各分支要素,提升学习基础能力(学习力、专注力、行动力、内驱力、应试力);以学习环节(预习、课堂、课后)为逻辑顺序,搭建适合每个人的自学系统,解决各种普适性及个性化学习问题。
本书分13章,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前两章述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为提纲讨论。后11章用具体的事实来解释各项建议之涵义。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小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
在课堂上,当孩子们领悟了繁杂的学科内容背后的重大概念时,当他们形成了看待事物与现象的学科观念时,他们的情感与智力都会被激发起来,老师也会为此激动不已。本书阐述了如何让课堂成为一个充满思考的地方,而不仅仅是记忆和训练的地方;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如何保障学生低层次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形成深度的学科素养;如何在区域、学校推进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性格类型指标(MBTI )理论源自心理学家荣格的《心理类型》,现已发展成一套简易、细致、科学的性格评估工具,用以了解不同性格的人在思考方式、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MBTI 理论将性格分为4个维度(8种倾向),进而归纳出16种性格类型。 将这套理论运用于家庭教育领域,能够帮助父母、老师发现自己与孩子的优势性格与性格盲点,看清孩子各种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适用于不同性格孩子的沟通和教养方法,并通过自我觉察和同理他人,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提升孩子的竞争力,轻轻松松培养出的孩子。
思辨力不光是一个孩子能思考、会思考的象征,更是他乐于发现、善于发现的开始。作者首先从怎样创造一个让孩子敢于思考,并且愿意思考的家庭环境入手,然后逐步讲解能够提升孩子思辨力的亲子互动技巧:共情关注、巧妙提问、正确夸奖和批评等。既讨论了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适性的“道”,又给出操作性很强的培养孩子的“术”;既有充满人生百味的亲子成长故事,又有帮助父母进行评估分析亲子清单。旨在帮助孩子快速提升思辨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在这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成为一个主动思考、擅于分辨、理性客观的人
在本书中,陶行知主要阐述了“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生活教育的观点,其中有对办学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对八股及会考制度的抨击,有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小先生制”的阐述,有对中国教育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编写者通过导读使读者更能联系今天的实际情况理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引起读者对教育现状的思考。
本书围绕统编教材一二年级语文教学,分靠前辑“识字写字”、第二辑“阅读”、第三辑“口语交际”、第四辑“写话”、第五辑“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曹老师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人员,经历了统编教材的试用和正式使用,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案例,能更准确地把握编写意图。本书内容上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对统编教材的文本教学解读准确性、合理性方面,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的适切性、有效性方面,为一线低年级语文老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父母离婚,亲人离世、酗酒或成瘾,家庭暴力,冷暴力,校园欺凌,各种程度的虐待,等等,数据显示,有75%的人曾经历过童年创伤。这些经历对于经历者的影响是持续的,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社交以及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除了少数人有条件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大多数人即便长大成人,依然将童年遭受的黑暗当作自己秘不可宣的隐私,不能与人言说,甚至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们只能在别人无法看到的地方,悄悄与之搏斗。而这些人当中,有些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这本书将他们称作“超级常人”。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的作者梅格?杰伊博士,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结合自己经手的案例故事,剖析了这些“超级常人”是如何应对童年创伤对自己的影响的。梅格博士在书中指出,战胜创伤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也是近年来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是作者近十年在幼儿园课程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包括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立场、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幼儿园课程资源、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托幼一体化课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幼儿园课程现象透视等几个方面,对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少年不惧岁月长》由朱成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