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鲁纳的所有著作中,有两本特别重要:一是早年的《教育过程》(1960),一是晚年的《教育文化》(1996)。它们代表了布鲁纳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认知主义与文化主义。因此,要认识到布鲁纳思想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认识从“认知主义”向“文化主义”转折的关键。《布鲁纳教育文化观:教育过程和教育文化》收集了布鲁纳这两部重要的作品——《教育过程》(TheProcess of Education)和《教育文化》(The Culture ofEducation)。《教育过程》是布鲁纳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布鲁纳早期“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是布鲁纳文化心理学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布鲁纳晚期“文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概念是文化、心灵和教育,三者共同构成了布鲁纳教育文化观的基本框架。
本书研究成果实用性强,实践价值高,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具有的纠偏功能、解释功能和高效功能,对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纠正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诸多不当做法,具有意义。本书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高师院校语文教育专业本专科生、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和语文教育研究者阅读。针对汉语言文字规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以及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亟须有与语文课程改革相应的操作手段的现实需要,本书结合生动的案例,探讨了语境教学原理,创造性地阐述了语境教学特点、教学原则、教学途径、操作程序、语境教学方法、语境学习法、语境备课法和语境评价法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手段,并对语文教育领域中的一系列基本概念作出了富有新意的阐释。
本书是高等学校教育类专业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教材。全书清晰阐述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理念,探讨如何精准掌握教学目标,并详细介绍多种评价工具及其应用实例,包括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口语评价、系列表现性评价等。另外,本书还呈现了教师安排学期教学评价的实例、教学评估结果通知的方式等,并提供了日本、澳洲、美国、英国等不同教学评估通知单的范例。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是本书的基础,也是学生用以实践其所学的课程设计的基础。它呈现了基本术语的定义、核心概念、课程文本的基本要素和课程分析的总体参数。这一部分还可以帮助学生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并且呈现了5种对比的课程理论视角。第二部分涉及课程的目的、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它包含了对于教育目的、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讨论,并且比较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它还讨论了课程的组织,介绍了其中基本的概念,比较了其中三种相互冲突的视角——课程组织中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以及项目中心的模式。第三部分涉及实际应用中的课程。其中前半部分把课程实施作为课程变化的过程,它描述了在任何课程中都必然具有的多种的物质上的、组织上的、政治一法律上的、个人的、文化上的和经济上的资源和限制。然
《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第二版)一书共分四个部分:理解课程、理解自己、理解课程的影响因素和理解自己的叙事。其中,“理解课程”阐述课程理念的经验基础;“理解自己”讨论个人知识和经验叙事的发展、叙事课堂、教师个人如何叙述自己的经验等:“理解课程的影响因素”从个体出发,论述如何根据个人情况进行经验叙事的可能性;“理解自己的叙事”包含了大量的案例分析。 本书以大量真实而生动的教师生活案例讨论了教师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书尤其适合中小学教师以及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阅读。
这是王晓春老师作品中思想“含金量”的一本著作,作者说它“有些教育哲学的性质”。 作者在教育网站上指导过成千上万的教师网友,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师职业和教育现状缺乏清醒的认识,对教育教学中的诸多概念和常用语存在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的理解。这很容易使教师进入教育误区,阻碍其专业成长,催生其职业倦怠。 在本书中,作者精心挑选了教师常用的100个教育专业词语和说法,仔细评说了其含义,并告诉教师该怎样做好相关的工作。厘清这些教师常用语,对于引导教师走出误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书中的某些观点可能会刺痛一线教师的神经,但痛过之后,您会发现在观点背后是作者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殷殷关怀和对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切期望。
这是王晓春老师作品中思想“含金量”的一本著作,作者说它“有些教育哲学的性质”。 作者在教育网站上指导过成千上万的教师网友,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师职业和教育现状缺乏清醒的认识,对教育教学中的诸多概念和常用语存在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的理解。这很容易使教师进入教育误区,阻碍其专业成长,催生其职业倦怠。 在本书中,作者精心挑选了教师常用的100个教育专业词语和说法,仔细评说了其含义,并告诉教师该怎样做好相关的工作。厘清这些教师常用语,对于引导教师走出误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书中的某些观点可能会刺痛一线教师的神经,但痛过之后,您会发现在观点背后是作者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殷殷关怀和对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切期望。
《选择改变:怎样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立足中小学教师是怎样走向研究道路的,作者刘历红访谈了不同城市的16位中小学教师,分析了他们走向研究道路的故事,深入探寻了中小学教师走上研究道路的契机和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