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CEL语料库光盘的总体结构包含三个部分:口译语料库、笔译语料库以及检索工具。口译语料库包含语音文件和文本文件,文本文件包含学生的完整英汉、汉英译作和经过句级对齐的平行语料,平行语料又进一步分为生文本和经过词性赋码的文本。笔译语料只包含文本语料,其分级格式与口译部分相同,同时笔译平行语料也包含生文本和词性赋码文本。本手册共四章,章为绪论部分,对PACCEL进行了总体介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PACCEL的口译语料库;第三章详细介绍PACCEL的笔译语料库;一章对PACCEL检索工具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标志翻译1000例:方法篇》是一套学术与应用并举的翻译教科书。原汁原味的英文图标实例,标准地道的英文译写规范。收录词条1600余条、国标照片800余幅。注重双语标志误译案例的解析。练习编排,“读写译”三结合,实用有趣,配有参考答案。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做了全面的论述,梳理其主要发展脉络和流派,列举各个学派代表性的人物和主要翻译观点。以展现西方翻译活动及翻译理论的全貌。本书描述了漫长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翻译理论家的生平、勾勒其理论的显著特点,并且将其归属到不同的翻译学派。本书还阐发了各种翻译理论产生的语言、文学、文化或哲学的背景,剖析各种翻译理论观的异同,清晰地界定了各个学派所使用的关键概念、范畴、术语。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是一部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演变史,它揭示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规律,采用描述性历史叙述手法与理论论说相结合,力图做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以时间跨度为经,上起远古,从中西语言文字的起源开始,探索翻译与文字、翻译与文化的渊源,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叙述和解释翻译
本书是一部研究我国“译学”的专题著作,根据我国译学历史发展的轨迹,分“中国古代的译事及论说”、“晚清时期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四个部分,论述了中国译学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展现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我国译学理论发展的明晰脉络,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传统译学理论、建设与时俱进的现代译学理论都是一份很宝贵的资料。
本书分交替传译篇、同声传译篇、译员职业发展篇及译员职业发展个案部分。作者从资深译员和高校口译教师的双重视角,分别从口译实战技能和口译员职业发展两大方向入手,通过丰富生动的亲身实战案例,深入简出地为读者展现了口译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方法,指出译员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容易遇到的困惑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作者作为口译教师的独特教学观也始终贯穿全书,并在各个实例中得以体现。 本书的目标读者为口译学习者、口译教师、口译译员及所有对口译行业感兴趣的人士。
本书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中国译学的特殊意义,是刘宓庆教授十五年来对译学研究的成果。他以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透视了翻译的运作机制,并建构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书中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及对策,对翻译实践深具指导价值。这部新作是我国第三部翻译美学专著,比起前两部来,又有很大的突破,作者不再简单地罗列评价一些文学翻译作品的美学因素,也不大量阐述美学理论。而是“力求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立足于本国古今文论、诗论、曲论、画论中的美学原理,力求将此书写成一部论述文学翻译比较美学而不是评述翻译优劣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