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社精编德汉汉德词典(新正字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收词新颖、时代感强。在词典的编纂过程中,我们注意收录了一些近年来新出现的已经广泛使用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新词汇,如 绿色食品 、 磁悬浮列车 、 克隆 、 纳米技术 等,力求反映当代社会的新发展。 2、选词精当、释义准确。编写者在多方参考国外同类词典的基础上,兼顾国内读者的习惯与需要,特别注重选词、释义、例证的规范、准确和实用,充分体现 精编 的特点。 3、双向查阅、使用方便。本词典分外汉、汉外两部分两部分,既可以外语查汉语,又可以从汉语查外语,满足读者不同的需求。另外汉外部分的词条加注了汉语拼音,可供外国人学习汉语查阅。
本词典于1972年开始由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三个单位合作编写,1975年列入国家语文词典出版计划,并明确由上海外国语学院统一领导。1977年至1979年四川外国语学院也派员参加了编写工作。本词是一部中型的综合性语文工具忆,释义与用法并重,收词85000多个。鉴于德语在科学技术领域内应用较广,本词典选收的科技词较多,约计18000个。
本词典列举了德语中难以掌握故而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借用生动的、可转载的例句对错误进行详细分析,给出语法规则提示,并对德语词汇与语法的多样性作出提示。 阅读本词典会使您对德语常见错误具有免疫力。
本词典共收词条约15000个,其中约有5300个词条在其释义后面附有例句或短语。词典选词精当,词义解释尽量做到全面、浅显易懂、有针对性,以例于初学者,尤其是大学生使用。所选例句符合初学者及提高者学习之要求,简洁明了,具有代表性。读者在使用本词典时,不妨一试,以诵读默记的形式学会例句短语。这将极大地增强读者在德语口语和写作等方面的表达能力。此外,本词典还收有语法简要、缩略词表,常用因定搭配等内容,这也是专门为德语学习以及应对各类考试而设计的。 本词典的编写人员大多是各个高校的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写作经验。
杜登编辑部的词典一直以来在词典编纂方面具有 性。引进的这本《杜登德语语法》在德国使用 广泛,再版多次,是一本纯正的德语语法中文版,各个语法点配有各种德语讲法,即使读者留学德国,也不会因德语和中文讲解形式不同而产生困扰。词典内容详尽,全面解释了德语的基本词、词组知识、口语和书面语、词的种类、词法、构词法和句子构造等基础知识,内容 偏重实际应用、日常交际,而不是条条框框的语法点,摒弃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书中 指出德语中经常会出现的语法错误和知识难点,突出重点,让人一目了然。例句也简单易懂且生活实用。 此书采用独特体例格式,以知识点形式使得语法点间的相互关系贯穿起来,并利用索引方便检索。该版本保留“德文词条索引”,新增“中文词条索引”,不仅可用于系统性的自学,同时也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作
本词典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外汉-汉上系列袖珍词典之一种,共收词六万五千条左右,德汉部分收词约三万条,汉德部分收词约三万五千条。本词典德汉部分采用德语文字拼写法,按德语字母顺序排列。汉德部分按汉语拼字母顺序排列。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外出版的德汉或汉德方面的多种词典,学习和吸收了它们的长处。除基本日常用语外,本词典比较测重收录经济、旅游、计算机、汽车用语和外来语,力求实用,以适应当今中德关系日益发展的实际需要。本词典可供德语学习者使用,也可供对外贸易工作者、翻译工作者和专业科研人员使用。
德语成语(包括惯用语、俗语、谚语性成语、谚语等)是德语中不易理解和掌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书收德语成语约13 000条,每条成语后除附有中文释义外,还挑选了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句,以便读者理解。本书还对谚语性成语提供典故出处,帮助读者增长文化、历史、国情知识。这也无形中会使读者拓宽知识面,对德语也会理解得更深、更全面。
在科技和经济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在我国,尤其是发达地区,学生早在小学就开始了英 语学习。不少学习者在英语达到水平后,开展第二或第三外语学习。为了满足我国双语种 或多语种学习者的需要,我社引进了“柯林斯袖珍双语词典系列”。 本系列词典体积轻巧、携带方便,均为英语和其他语种相互对照,包括法英一英法、德英 一英德、希英一英希、意英一英意、葡英一英葡、俄英一英俄、西英一英西等,查找便捷。基 于庞大的柯林斯语料库,本系列词典主要收录了来自各语种国家文化和生活的常用词条。部分 词典中还设计了关键词和填字游戏,帮助使用者掌握并扩大词汇量。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座丰碑。不过,就文学性而言,这篇纲领也堪称佳作。仅看“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样的开头,我们可能很难想像,它引出的是一篇战斗檄文。其实,非灵气在腕,曷能臻此。马克思还是语言艺术家。在1865年给恩格斯的信中,他就自己的作品这样说:“不管它们会有怎样的不足,我文章的优点都是艺术性的整体。”长期以来,《共产党宣言》的政治因素往往遮盖了它的艺术色彩。而其犀利的笔锋、形象的比喻及晓畅的文字,不读原文,又是很难真正领略的。本书选篇能给中国的德语学习者,提供欣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笔墨之美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