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玩猫狂人”薛定谔写给每个人的科学通识书。这本轻松而有趣的小书不到10万字,却是影响了整个世纪的“科学圣经”:·首提“生命以负熵为食”的观点·开启“生命即信息”的认知革命·推动“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直接启发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薛定谔的兴趣从纯粹的物理学,转向了对生命与心灵问题的思索。为此,他进行了两场跨界演讲,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系列演讲——“生命是什么”,以及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演讲——“心灵与物质”。这两场演讲后来被整理出版成《生命是什么》一书。薛定谔的演讲震撼了学术界,号召并激励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投入生物学研究,包括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这
常常不知道空气突然安静的时候要如何打破死寂吗? 教社恐一招利器! 那天我看一本星座漫画很有意思,你知道……吗? ◎十二星座的诞生都是万神之王宙斯一手造成的。 ◎每个星座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每个星座的命名都十分搞笑,很难想象,科学家真的很随意! ◎我们在户外的时候比较容易看到猎户座、仙后座…… ◎推荐给你,真的很有趣。 …… 本书结合古希腊神话故事将夜空中的那些事儿娓娓道来,1分钟了解一个星座。 二十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要保持持续不断的好奇心。 这科普书,帮助大家开拓眼界,充满好奇心,抵达更远更美的世界。
认识宇宙万物的不错入门导览,让天文学变得易懂、可用!美国天文学家西蒙·纽康的经典天文学巨著,风靡全球的科普知识读本。本书从宇宙结构讲起,介绍了天体的运行情况,包括太阳系、如何确定天体的位置、地球的周年运动等,进而讲述了观察天体的工具——望远镜——的发展变化,从最初的折射望远镜到反射望远镜,再到折反射望远镜,并新增了当下的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太空望远镜等内容。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耳熟能详的恒星、行星、星团、星系,以及彗星、流星、小行星等各种天体,并在最后新增了宇宙星系、探索地外生命章节,包括UFO、地球的起源、探索太阳系和银河系等,全面呈现了赖以生存的宇宙的主要构成形态以及各自的特点、宇宙的过去未来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
两万五千年前,人类就开始用颜色明亮的石头、贝壳和骨头来装饰自己了。到了公元前4000年,在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圆筒图章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几千年后,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约公元前1341-前1323年)的木乃伊上有143件珠宝护身符装饰品,上面镶嵌了红玉髓、青金石和绿松石等许多珍贵宝石。几个世纪以来,无论是作为品质品,还是具有魔法和药用功效的护身符、亦或是品质的装饰品,宝石与晶体都一直被尊崇与珍视。如今,宝石和宝石晶体仍然因为其悠久的历史、稀有性以及毫无争议的美丽而令人们着迷。有谁能抵抗红宝石诱人而强烈的色彩、钻石的透明无暇、拉长石中的虹彩呢? 这本书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25年前出版的《宝石与晶体》升级版,内容更丰富、装帧设计更美丽。书中收录了将近150张由世界很好宝石摄影师艾瑞(Erica)卡和哈罗尔德·范·佩
本书系统阐述了灾害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全书共分为十章,章对灾害概念、特征、分类进行了分析与阐述;第二章详细阐述与分析了灾害成因;第三章至第八章详细论述了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天文灾害和人为灾害等各类灾害的特征、主要类型、形成机理、危害方式与防治措施;第九章介绍了灾害的区域分异和区划方面的知识;第十章对防灾与减灾方面内容进行了介绍。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晴天大气过程、云雾降水电过程和云雾中的起电机制,重点介绍了雷暴云闪电、雷电的物理效应、雷电的监测原理和方法、雷电的气候特征和全球大气电输送。全书共分十章,章讲述静电学基础知识;第二至四章主要叙述晴天大气带电粒子(离子)、大气电场、大气电流、大气电导率等大气的基本电特性知识;第五、六章讲述云雾粒子的带电特征,各类云、特别是雷暴云荷电结构和雷暴云起电的理论;第七章为闪电的结构、类型、闪电的电场、电流参数和形成机制,闪电与雷暴云等;第八章为雷电的物理效应,主要讲述闪电的电磁辐射理论,雷闪的光谱;第九章是雷电的监测方法,介绍大气电场、磁场和电流的观测方法,特别是雷电的定位方法,卫星监测雷电的介绍;第十章为雷电的气候特征,着重介绍我国雷电的分布规律,全球雷电分布和全球
本书是地名研究不可多得的工作性总结资料,反映了北京市地名方面的现状。详细介绍了地名、地址、关注点等概念,研究了地名从产生到消亡的一般过程,深刻分析了地名在城市规划、测绘、管理中的应用,讨论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应用的流程,列举了北京市的地名审批及数字地名建设情况,分了当前地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地名工作及地名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对作者及其课题组从事温室气体研究二十余年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系统阐述了陆地及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含碳温室气体(CO2和CH4)及含氮温室气体(N2O)的排放观测方法和排放规律。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生态系统碳交换观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可比性;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生态系统碳交换观测实验设计、仪器组装、样品采集和定量分析、数据质量控制及误差来源;不同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及影响因子。 本书可供从事全球变化、大气化学、生态学和化学仪器分析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对国家科学技术部973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详细介绍了项目获得的库车盆地一天山中一新生代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叠合盆地碳酸盐岩烃源岩分级评价及优质烃源岩分布预测模式、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研究、塔里木盆地多期混源油气判识与分布预测、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与隐蔽油气藏分布预测等5项重大研究成果,并阐述了项目所建立的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分析评价技术、多期成藏流体历史分析技术、叠合盆地混合油气源油源对比技术、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年代学分析方法、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散定量评价技术、地震资料叠前高精度成像技术、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波场正演模拟技术和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等一系列方法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石油地质学院系教师和研究生,石油天然气勘探
全书首先系统地对表面形貌测量仪器的发展进行了综述,然后从原理、结构、信号处理、软件设计等方面论述了基于微恒力位移传感器的表面形貌测量系统、基于激光聚焦伺服式传感器的轮廓仪、基于激光干涉测量的轮廓仪等三种表面形貌测量仪器,最后论述了表面形貌测量仪器的关键部件——运动工作台。全书力求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生、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及教师的参考书,亦可供工矿企业从事仪器开发、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国外稀有稀土矿床》对世界各地的典型稀有稀土金属矿床进行了介绍,包括世界第壹大花岗伟晶岩型钽铯矿床——加拿大伯尼克湖、世界第壹大凝灰岩型铍矿——美国斯波山、世界第二大碳酸岩型轻稀土矿床——美国芒廷帕斯、世界超大型花岗岩型钽矿——埃及阿布达巴,世界很大的含锂伟晶岩之一的津巴布韦比基塔伟晶岩,铌一稀土矿床——西伯利亚托姆托尔、世界超大型稀有金属综合性矿床——西伯利亚卡图金,欧洲的锂矿床——威尼本,也对近年来对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稀土资源的调查情况作了简单介绍。
本书以黄土的水敏性和水致滑坡机理为主线,介绍了中国黄土高原甘肃省黑方台地区,由于长期大量引水灌溉而引起的地下水流系统演化过程和黄土工程地质性质变化,论述了灌溉诱发滑坡发生的机理。通过野外监测数据,刻画了季节性冻结滞水效应,揭示了冻融作用引起斜坡失稳的机理。采用多期地形图、深基础构筑物、遥感及定量计算的方法,揭示灌溉引起的黄土湿陷灾害空间分布及非饱和黄土湿陷机理。介绍了基于水的滑坡风险控制技术。
珠穆朗玛峰,巍然挺拔,矗立在白雪皑皑的群峰之上,成为横亘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地段。人们时常将它和北级、南级相提并论,称为地球上的“第三级”,吸引了许多探险家、登山家和科学家。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外国的文献记载对珠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凤毛麟角的一些粗浅了解。 由于珠穆朗玛峰地处边陲,能够有机会走进喜马拉雅,亲睹“第三女神”芳姿的人并不是很多。为了满足我国广大青年渴望了解珠峰地区及其所在喜马拉雅山脉特殊自然环境的需求,曾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参加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的郑度院士主编了《眺望地球之巅——走近喜马拉雅》这本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我希望广大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对珠峰与喜马拉雅山脉的自然景观以及登山科考活动有一初步的了解,更祝愿大家能亲自走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