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水库地震统计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主要收录了典型水库地震重新定位及波速结构反演、典型水库地震震源及介质参数研究、典型水库地震时空分布与水库加卸载及渗透过程关系的初步研究、水库诱发(触发)地震活动强度检测及可能机理研究等内容。
2013年是中国碳市场元年,以“五市二省”为试点的中国碳市场迅速地搭建起来。2014年近1700家控排企业完成了次履约,企业碳资产形成并开始流通,碳金融创新产品也开始出现。在此背景下,梳理碳资产及碳资产管理相关内容,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现实性和必要性。 基于碳交易的近十年经验,编者以碳资产、碳金融及碳资产管理为主线,详细阐述了碳资产管理的理论及模式,是行业内部系统阐述企业碳资产管理的科普书、工具书。
《沉积盆地地热学》从盆地热传递出发,系统介绍了盆地内岩石热物理性质和沉积盆地地温测量与大地热流研究方法,以及沉积盆地热体制和热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介绍了我国主要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史及地热与油气资源的关系;同时,针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介绍了沉积盆地地热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沉积盆地地热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反映了沉积盆地地热学的近期新进展。《沉积盆地地热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以及其他地质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地热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生产及科研人员参考。
在太空中,宇肮员能用绝大多数人无法体验的全新视角,来观察自己所熟悉的地球。在俯瞰之后,许多人都会改变认知,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人类原来如此渺小,人类世界的各种纷争放在宇宙中都显得无足轻重,地球既美且脆弱,并萌生出想要保护地球生态的强烈意愿。这种转变被称为“总观效应”(Overview Effect)。 来自纽约的本杰明·格兰特从俯瞰效应中得到灵感,搜集卫星图像资料,创立了一个名为“每日俯瞰”(Daily Overview)的网站,让人可以从空中角度看一看熟悉的城市和未曾见过的自然。 在地平线上,人们不可能接近欣赏到人类建设的美和精细,无法纯粹地体会人类所创造的系统的复杂性,也感受不到我们对自己的星球产生的毁灭性的影响《俯瞰地球(观察世界的全新思维)(精)》聚焦人类活动对地理景观的改变,包括农业、采矿、能源、居住、交通和城市等
《气象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主要介绍了近代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及其在各类气象分析中的应用,并加入了许多21世纪以来国际上在气象应用统计领域的一些成果。此外,还将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编写在附录中,希望有助于气象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图册》是作者钟嘉猷多年来为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及其生成动力学机制所进行的诸多泥巴和其他种类实验材料的部分实验结果,这些实验照片反映了在构造模拟相似条件允许下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和实验模型形变过程。 构造模拟实验对研究油田构造、矿田构造、大型构造、小型构造、地震构造、工程稳定性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外都在重点开展这一学科的研究工作。地质构造模拟实验不管在宏观及全球和区域构造上,还是在局部构造以及微观构造上,尤其在数学模拟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总之地质构造相似模拟实验工作将会对地质构造成因理论的提高和实际应用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图册》可供相关专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以及学生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生动记录了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穿越东北航道和北冰洋高纬度海域的经历,同时介绍了我国第三次和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成果,以及北极地理、环境、生态、人文和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全书以穿越航道的时间为序,按“冰情概况”、“队上活动”和“今日主题”三部分,对沿途冰情、考察队的工作与生活及相关基础科学知识进行介绍,希望能使广大读者对北冰洋气候环境、我国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的工作与生活、北冰洋经济潜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强地震孕育的动力学环境是地震预测研究十分关注的问题,本书基于实际观测资料应用的研究工作,给出了川滇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特征、物性条件和动力作甩特点,以分析该地区强震孕育的深部介质条件和应力应变条件,并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我国地震多发的川滇地区的地震动力学环境。 本书可供数字地震学帮区域地球动力学等相关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地震、国土等部门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为“修复我们的地球”丛书之一。 “修复我们的地球”丛书为一套讲述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科普图书,主要面向广大青少年读者以及对生态修复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 《走进热带森林》一册列举了世界各地热带森林的现状,尤其是大家熟知的亚马孙雨林。介绍了热带森林所面临的困境及这种困境形成的原因。作者着重介绍了人们为修复热带森林生态所作出的各种努力,他们为抵抗入侵物种、恢复受损地区以及为了子孙后代而保护热带森林的种种举措。
《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震学(精)》包含中文和英文两部分,作者安艺敬一教授是国际的地震学家。《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震学(精)》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凝结着他毕生研究地震和火山的心血,尤其是在地震和火山预测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及支持这些新思路和新方法的观测结果和理论基础。《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震学(精)》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和火山前兆的新观点和地震预测的地震学方法两大部分,尤其是尾波Q值、M的概念及其观测为地震预测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和途经。《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震学(精)》可供地震学和相关领域内的研究人员、工程人员和教师阅读,也可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教科书。
本书是作者对我国境内天山山脉中段冰冻圈地貌进行长期研究的总结,是一部研究天山冰缘、冰川地貌发育过程与沉积相特征的科学专著。冰缘方面包括从寒冻风化到块体运动等地貌和沉积全过程,重点是对石冰川的研究(第四章);冰川方面包括从基本特性、侵蚀地貌到沉积全过程,重点是对冰蚀地貌动力机制(第七章)、冰碛沉积宏观和微观特征(第八、九章)的研究;最后是对山地自然灾害发生、发展与防治的全面评说(第十章)。本书可供地貌、地质、自然地理、沉积学等专业人员以及区域规划、铁路、公路、旅游、水利、防灾等建设部门参考。
2013年是中国碳市场元年,以“五市二省”为试点的中国碳市场迅速地搭建起来。2014年近1700家控排企业完成了次履约,企业碳资产形成并开始流通,碳金融创新产品也开始出现。在此背景下,梳理碳资产及碳资产管理相关内容,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现实性和必要性。 基于碳交易的近十年经验,编者以碳资产、碳金融及碳资产管理为主线,详细阐述了碳资产管理的理论及模式,是行业内部系统阐述企业碳资产管理的科普书、工具书。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根据地理学发展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需要,阐述了地理建模中的主要模型和方法,覆盖了模型构建中的主要部分。内容包括概念模型、物理模型、统计相关模型、模糊数学模型、动态数据分析模型、空间数据分析模型、分布式机理过程模型、模型的构建和检验。同时,重点讨论了模型构建和模型的应用。《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可作为环境、遥感、地理、测绘、土地、海洋、农业、地矿、水利、经济、管理、信息等学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资源环境、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等领域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和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LREIS)联合资助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与共享技术丛书》之一。 本书在简要介绍地球系统、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按照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重点阐述地球系统科学的数据资源体系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获取、处理加工、质量评价、分类、管理、共享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资源体系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实用性强,可供从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信息分类、管理与共享的广大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以连续介质力学为基础系统导出弹性动力学方程及地震波方程。以局部近似原理导出射线理论的走时及振幅表达形式以及界面的反-投射特征,利用走时反演地球内部结构及震源参数的基本原理,进而讲述影响地震波的振幅、相位的因素。以平面波的形式讲述面波的基本特征,注重面波的频散和偏振及利用频散反演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以平面波的形式介绍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导出求解地球内部各向异性的方法。从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导出Green函数的概念,进而阐述地震矩张量与力偶系的关系以及地震位错与力偶系的等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