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天才?不苟言笑?不是在认真地做研究就是在严谨地做实验? 这些对科学家的想象或许都没错,但除此之外呢?每一位科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快乐的童年,悲惨的童年;顺遂的求学,坎坷的求学;受同侪推崇,与同行结仇 他们怎么成长、怎么恋爱、怎么发现那些改变人类世界的知识、怎么实践他们生命中的热情、怎么面对研究之路的毁誉和孤寂 本书将呈现每位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独特的样貌,并以他们为榫卯,连接起人类不断探索的故事。
《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本书主要介绍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模型辨识与确定,基于位错模式的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方法,基于粘弹体的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方法以及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地壳应变应力场方法。体现了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特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从事相关领域及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论述了工程水文和水利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全书共分十七章,包括水循环、水文测验、水文统计、设计年径流与设计洪水、水文预报、水文模型、水质评价、水库兴利调节和防洪计算,以及水电站水能计算等内容。 本书为高等学校农田水利工程专业通用教材,也可供其他水利类专业师生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中所有的机器人都是以PVC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是“低成本、易实现”的一项机器人DIY活动。这本教程适用于初学的小创客,书中详细介绍了制作PVC机器人的基本过程,还有各类机器人独特的原理解释与分析。教程采用图文并茂甚至是以图片为主的“看图说话”方式,力求更清晰明了和通俗易懂,使小创客们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并能够完成机器人的制作。
《沉积盆地地热学》从盆地热传递出发,系统介绍了盆地内岩石热物理性质和沉积盆地地温测量与大地热流研究方法,以及沉积盆地热体制和热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介绍了我国主要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史及地热与油气资源的关系;同时,针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介绍了沉积盆地地热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沉积盆地地热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反映了沉积盆地地热学的近期新进展。《沉积盆地地热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以及其他地质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地热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生产及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是四川巴蜀书社和朋友资助出版的一部冰川学研究专著,其内容既反映了张文敬同志几十年来专注冰川与环境研究的心路历程,又不失为供冰川研究后来者有益的参考书,尤其是在普通冰川学研究实践中一部好的参考文献。更为难得的是,书中还附有两百余幅精美的冰川与环境照片,这又为专门研究者之外的广大读者增添了了解冰川、认识冰川的诸多魅力。
地球与其他已知星球显著不同,是一个有丰富流体的天体。因为有了流体,整个地球就有了生命和生机。地球上的流体,特别是地壳中的流体,不仅涉及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和健康,而且也关系到地球的演化。传统的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固体部分,即岩石和矿物等,而对形成这些岩石和矿物的流体则关注不够。 地球中的流体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地球中各种流体的分类、分布、组成和性质,隶属的热力学相图,阐述了流体的来源、迁移以及在地球演化方面特别是在成矿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地球中流体研究的结果,同时也收集了世界上有关地球中流体研究的*成果。本书可供从事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的科研、生产和教学人员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李群分析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英文版)》是本将李群分析应用于深海内波的传播,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描述深海非线性波的相互作用的著作。《李群分析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英文版)》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李群分析来探究深海波动问题,书中提供了非常灵活易懂的内容,涵盖多个研究方向,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利用李群的对称性分析研究非线性物理问题。 《李群分析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英文版)》可供对利用李群分析研究物理、工程和自然科学感兴趣的专家及教授参考,也可作为应用数学、物理及工程学专业的研究生关于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对称性应用课程的教材。
吴健生、王家林、赵永辉、于鹏编*的《地球物 理学入门》在固体地球物理学框架下,系统阐述地球 的物理性质、物理结构和总体物理特征,地球物理学 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的研究。以地球物理性质为引线, 粗线条地介绍应用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原理和应用, 近年来地球物理学典型研究案例及应用成果。为便于 组织教学和学生自学,全书共分20章,每章按一周4 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来组织题材以尽量保持其相对独立 性。 本书可作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亦可作 为相近或有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对于从事相近专 业或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意了解地球 物理基础知识的有关人员,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同济大学先后数十次派出震害考察调研组,在地震灾区深入调查研究,并编写出版了《汶川地震震害》一书,为今后工程抗震研究提供了初始宝贵的震害资料。之后三年,同济大学师生们并未停止对汶川地震震害的分析和思考,不断地收集相关资料,从汶川地震的地震动特性、桥梁结构的震害分析和抗震策略、各种房屋和校舍的震害和结构抗震修复等方面,展开了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将这些研究成果集结出版,期望能为我国今后的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一门先行的基础课,讲授的是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行星地球整体性的基础知识。《BR》本书首先引入天体和天体系统、天球和天球坐标的概念,并简单介绍获取天体信息的主要手段以及时间历法;其次重点介绍天体的主体—恒星世界以及与地球有关的天体系统(如银河系、太阳系和地月系等),再次讨论了日月地、日地关系以及近地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叙述了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昀后对地球整体性知识、地球的演化以及数字地球做了介绍。课程实验指导和常用的数据安排在附录中。
每一颗石头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都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本书精心挑选了25种动摇地质学根基、改写地球演化史的岩石、露头或地质现象,从经典露头到月岩再到 改变我们对地球运作方式认知的板块漂移,讲述了科学家如何化身“侦探”,透过这些石头,寻找关于地球历史的蛛丝马迹,拨开重重迷雾,侦破“地质谜案”。25个地质发现如同25块拼图,拼凑出地质史的全貌,串起地球的演化历程。 每个地质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作者无疑是讲故事的好手,他还为我们述说了老普林尼为了考察火山而不幸身亡,威廉·史密斯坐过牢,魏格纳为了证明“大陆偏移”葬身北极……他们倾其一生,执着如一,被质疑、遭诽谤,历经各种困难,才终于真相大白。 全书以先提出谜题后进行分析的问答形式,带领读者追随科学家的脚步,破解地质学上
《地球系统(第3版)》与传统的地球科学教科书相比,不仅对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固体地球、大气、海洋)进行了介绍,还讲述了各圈层之间以及它们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学课本的内容)。《地球系统(第3版)》的第1章,全球变化,是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概述——观测数据让我们确信全球环境问题的存在,而地球历史上的事件反映出地球系统如何对压力作出响应。《地球系统(第3版)》其余的篇幅由三个部分构成。第2-9章主要探讨地球是如何“运转”的。这部分讲述了气候、海洋、大气环流以及元素再循环是活跃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所有这些过程中,生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10-14章带领读者重温地球的历史,重点强调了对未来具有警示作用的地球事件。第15-19章关注的是地球系统的未来,提出了现代全球变化的问题,并结合前面
地球黏性流体力学主要介绍黏性流体力学的理论及其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全书共有9章,第1~5章分别介绍黏性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黏性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牛顿黏性流体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及黏性流体力学问題的建立、黏性流体运动的一般性质及其相似性原理。第6~9章介绍运用黏性流体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求解地球科学中的问题. 本书的特点是介绍黏性流体力学理论时尽量做到:概念清晰准确,公式推导详尽.将该理论应用于地球科学问题时,从一维到三维、四维问题,方法包括解析法、球谐分析法、有限元方法,工具从普通计算机到并行计算机,力求介绍得清楚明了,解法多样,结果明确. 本书可供地球学科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的教师、大学生、研究生阅读,还可供地震地质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为了从惨痛的地震灾害中较为系统地了解地震破坏的规律和总结经验教训,世界各国相关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普遍重视和加强了对破坏性地震震害的考察和总结。以抗震救灾工作中所积累的震害资料为基础,同济大学科技处组织学校多学科的震害考察工作,由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联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道路与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岩土及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等,派遣师生分批赴地震灾区进行了灾害实地考察。本书是同济大学师生在抗震救灾工作和震害考察中所积累的部分震害资料的初步总结,以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和亲自拍摄的照片,从不同侧面反映震害的严重性,并从各自的专业出发提出自己的思考。
本书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中扬子地区晚侏罗世-新近纪开展盆地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对比、古流及物源区分析等研究,分析了古地理演化特征并编制了古地理图,建立了中扬子区盆地的沉积充填序列及盆地各时期充填演化模式,探讨了中扬子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构造运动对沉积盆地充填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