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气象、天气和气候三篇,内容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以及5个实习。本书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了较多的图表、公式和权威数据来详细阐明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了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 ,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 要担忧,要非常担忧 。 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领导人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国家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 我们当然需要解决全球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唯一
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它对于人类有着巨大而显著的影响。什么是气候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必须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两位 知名专家简单明了地介绍了该领域知识的 情况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需投入大规模技术的“地球工程”来遏制甚至消除我们工业社会中有害的环境后果,并抓住这个重生的机会来塑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数字PCR以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微机电和光学检测技术,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核酸精确定量检测。数字PCR作为第三代PCR技术,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与现代微机电、微纳制造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数字PCR的核心是将核酸样品平行划分为大规模单分子水平的微反应单元,然后对众多微反应单元内的靶序列进行扩增和光学检测,实现绝对定量和痕量分析。 本书重点介绍了数字PCR的原理和技术特征、仪器系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典型应用及最新科研进展。拓展介绍了一些实验细节、微流控工程知识。
雷电是近年来大气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书介绍了近年来安徽省雷电监测数据的诊断分析、短时潜势预警、临近预报与应用、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是编著者近年有关雷电现象的分析、模式释用和预报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主要以雷电灾害性天气为研究对象,综合、系统地论述雷电监测、短时预报技术、临近预报技术、预报效果以及雷电风险评估情况。 本书适用于气象、电力、自然灾害领域的业务科技人员、师生以及防灾减灾管理人员。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7卷,收录1939 1940年的竺可桢日记。 1939年2月4日,面对敌机侵袭的险恶形势,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发表题为 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的演讲,阐述校训 求是 (Faith of Truth),须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翌日,宜山浙大校舍、学生宿舍等建筑即遭到轰炸而毁坏。竺可桢迅速向国内外通报有关情况,谴责日寇 灭绝人道,破坏文化 的罪恶行径。4月,成立迁校委员会,迁校问题成为本年工作的主题。11月,南宁失守后,浙大开始向贵州迁移。本年3月和9月,竺可桢两次赴重庆,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和处理
干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天文、历法、年代学范畴,最早应用于历法,接着应用于年代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绵延至今3000多年,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刘鸿玉、刘炳琳编著的《实用干支万年历》介绍了天干地支的由来及其在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中医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应用,附有2016—2050年通用干支历,历表项目包括公历、农历、星期、干支、日建、星宿、五行、八卦、五气、五脏、五汁、时辰、节气、生肖等,有助于人们了解干支文化的源流与应用等知识。
任超、吴恩融编著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是本全面详细介绍城市环境气候图的书,汇集了世界上*的都市环境气候图研究信息,注重介绍其城市规划应用和工程项目的有益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回顾了城市环境气候图近4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制作过程、信息录入、研究关注角度、相关气候规划政策和条例的制定;第二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案例,通过介绍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着重探寻局地气候环境的评估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成果;第三部分探讨了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适合职业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人员、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者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者使用与参考。同时它也可供专业研究机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气象业务,需要用“拾遗补缺”的方式来完备理论体系,也需要去梳理业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力图不断为学科发展和提升业务水平“添砖加瓦”。《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着重从对流云(系)物理学及其应用于防雹和增雨的角度,对12个部分的130个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试问答。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可供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云一降水物理学、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强对流性灾害天气预警的科学研究、业务、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概述了大气环流学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全球月(季)平均风、压、温场的基本观测事实及相互联系,它们随纬度、高度、季节的变化及北、南半球间的差异,初步分析了它们的物理成因。用动力诊断方法,从大气中的角动量平衡、热量与水分平衡、动能平衡与能量循环等方面讨论了大气环流维持机制。结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个大气环流模式,初步介绍了大气环流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还概要介绍了大气环流研究中的转盘试验方法。另外,本书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常用的大气环流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环流分解、谐波分析和球函数分析、平均经圈环流的质量流函数计算等方法,给出了简要介绍并编写了实习。
《大气物理学》在传统大气物理理论和基本自然现象讨论基础上,吸收外经典教材和全新研究成果,对重点内容提出深入浅出、理论完整的编写框架。全书共分5章。从大气物理学的研究内容、近期发展、大气基础知识开始。重点介绍如何应用热力学原理研究大气热力学过程,水的热力学属性,大气中主要热力学过程,热力学图解应用,大气静力稳定度分析等,辐射的基本概念、大气吸收和大气散射、辐射传输方程和地球?大气辐射过程等。针对大气科学领域内普遍关注的云降水物理过程和大气气溶胶机理,着重介绍了云雾形成的宏?微观特征和机制,云粒子的核化理论,水滴冰晶的增长机理,典型降水理论,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来源估计,气溶胶的观测与测量,对流层气溶胶的气候学特征等。 本书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应用气象学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应用的观测设备为背景,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业务要求和技术特点编写而成。本手册共两篇八章,篇为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基础知识,第二篇为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实用技术。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新型自动气象站和气象辐射观测系统等设备的组成结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安装要求、检测维护和日常维护等技术内容。
《卫星气象学(第3版)》结合了近年来卫星气象学的新成果,对多年用于教学的第二版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修订,并增加了思考习题。 《卫星气象学(第3版)》共11章。章介绍卫星气象学的概貌。第2章介绍气象卫星轨道和卫星轨道的基本知识。第3章介绍卫星观测基本原理。第4章是卫星资料的获取原理。第5章介绍卫星云图分析基础。第6章介绍卫星云图大尺度云系的特征与天气物理机制间的关系分析,和局地天气云系的分析。第7章介绍高空、地面和急流天气系统的云系分布特征分析。第8章介绍中纬度锋面、气旋天气系统云图分析。第9章是冰雹、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0章介绍热带天气系统和台风的云图分析。1章介绍卫星估计降水、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云参数、水汽、臭氧等。 《卫星气象学(第3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大气科学领域高年级本科学生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为基础,结合我国业务中不同站类、不同观测方式实际情况编写而成。全书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观测业务要求、观测与记录、气象报告、应急加密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本手册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编,通过举例、补充注释等方式对业务技术规定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旨在为综合观测业务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供参考。
《气象业务丛书:天气雷达及其应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及观测方法,详细阐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定量估测降水、强对流天气等方面的业务应用,并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介绍。《气象业务丛书:天气雷达及其应用》共九章,以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应用为基础,首先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功能、技术指标和观测模式;其次是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质量控制,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与算法,典型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特征个例的综合分析,其中天气系统的雷达基本图像识别、天气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天气雷达探测和临近预报、典型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特征个例的综合分析是本书的重点;最后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的发展方向做了阐述。每章后都附有参考文献,以便于查阅和进一步探究
云一直是令人愉悦和迷恋的对象,它们可以于瞬间变化无穷,激发了科学家们和白日梦者的灵感。云彩被阿里斯托芬描述为“无所事事的守护 ”,苏格拉底又称云为“滋润整个诡辩家圈子头脑的春风雨露”,云象征着大自然的不可预测性,它们引发的降雨是生命的圆圈,在人类的历史与文化中,云引发了人们关于它的 不息的讨论。 本书中首先展示了神话和隐喻中的云,早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在纸莎草或泥板上的古埃及与古巴比伦文字中,就有了以观察云来预示天气的记载。在中国商代,已经有了关于彩虹与光晕的气候记录,而在几个世纪后兴起的道教思想中,有专门管理雨云的推云童子。由于云的缥缈优雅、来去自如、高悬于九天的特质,古代的神话中常将其想象为神佛、仙人们的坐骑或是天上的居所。云的变化又和天气的变化息息相关,所以以观察云来预测
陈晓光、张存杰主编的《西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 报告》对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变化事实及原因、气候变化已 经产生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及可能影响、西北 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整 理,较全面地反映和展示了西北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的 *进展和成果。《西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分 为科学基础和影响与适应两篇,共14章,并给出了决 策者摘要,可供西北区域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决策部 门在制订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措施时参考使用,也可 供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 参考。
本书以多角度偏振遥感技术探测大气气溶胶为出发点,从气溶胶多角度偏振遥感探测的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多角度偏振遥感探测气溶胶的关键问题,分析了不同地表偏振模型对反演气溶胶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角度偏振遥感反演气溶胶参数模型,特别是介绍了我国多角度偏振载荷(DPC)的*研究成果。本书对于相关领域学者研究大气气溶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气溶胶偏振遥感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球形和非球形气溶胶散射特性、偏振特性分析及实例?典型地表偏振模型、地表偏振贡献对气溶胶遥感反演影响的分析及实例?天基、机载、地基多角度偏振气溶胶参数反演方法、实例及应用?水云和卷云的多角度辐射特性、云参数反演方法与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