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海域海洋地质考察图集》所涉及内容分为考察概况、沉积和悬浮体3部分。《图集》基于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提供的极地专项标准底图,根据各类要素数据点分布范围按A4幅面确定比例尺为1:2500万,投影方式采用North Pole Stereographic投影。图幅范围南起阿留申群岛,北至90°N,东至拉普捷夫海,西达加拿大北极群岛。《图集》的考察概况部分对我国历次北极科考海洋地质考察站点分布进行了展示。 沉积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物类型图、粒度组分和粒度参数分布图、矿物组成分布图、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分布图、微体古生物及其氧碳同位素组成分布图等。目前悬浮体部分要素比较单一,主要包括不同季节悬浮体浓度分布图、悬浮颗粒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组成分布图等。
本书面向海洋领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特殊需求,针对海洋地空动态、模糊和高维等特性,从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的基础理念、分析方法、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涉及MGIS的数据模型、逻辑计算和可视化等基本科学问题。本书所有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均基于一个核心概念,即时空过程。以此探讨了MGIS如何表达时空过程,进而设计了MGIS的时空数据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和集成方法;以此结合MaXplorer的研发,详细介绍了MGIS的研发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软件设计;以此结合海洋锋和涡旋的提取,阐述在MGIS支持下,如何从数据场获取海洋中尺度现象的形态特征,进而表达、存储和分析这些海洋现象;以此顺应“数字海洋”的发展,以辽东湾为例,进行了数字海洋的原型研究。 本书可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地理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在保持了版基础性、性、先进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的特点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反映外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的研究数据,并运用各种图示和表解使复杂的内容读起来更加清晰、条理简明和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处理了内容多、篇幅少、全面与简明、基础与前沿、历史与现状等种种矛盾,形成了本书的重要特色。全书以阐明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学规律为主线,从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讲清概念、阐述规律,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联系实际,力求达到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的收益。本书适合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生物类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套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自然环境基本要素捕述为主的系列专著。按专业分为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八个分册。洪华生主编的《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为“化学海洋学”分册,全书共分4篇24章,系统描述了中国海基本化学要素、主要生源要素和污染物的基本特征、分布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本书是灾害学领域以海洋生态系统为特色的专业教材。全书内容共分为10 章,沿着海洋生态灾害学概述(章和第二章)、海洋生态灾害学理论基础(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海洋生态灾害学技术方法(第六章、第七章)、海洋生态灾害学的应用管理(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 的主线编写而成。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学的内涵和定义、发展历史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的基本类型、特征属性、成灾标准和灾害等级划分; 第三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及各个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的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特征及环境驱动机制; 第五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风险的识别、评价、区划及控制; 第六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的监测技术及用; 第七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的预测、预报技术及预警
《海洋文化的信仰渊源探究》试图从原始水崇拜和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角度说起,分析海洋环境是如何影响了海洋信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分析了海洋信仰文化是如何在原始水崇拜的基础上继承、吸收、充实、扩展了原有的水神信仰,并新造了许多的海洋神灵和仪式,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