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海洋发展简述》从古代中国海洋发展的视角出发,以时间为轴,按先秦、秦汉、隋唐、宋朝、元朝和明清时期海洋发展的演化历程来表现整个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发展的关联性,展现了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程和内涵的大致轮廓;通过对海洋发展历史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总梳理来展示中国海洋发展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轨迹。 《中国古代海洋发展简述》适合海洋文化、海洋史和海洋强国建设等领域的各界人士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供相关涉海机构部门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力求全面反映近年来世界海洋科技发展动态;反映国外海洋高技术进展;反映我国海洋高技术研究的主要成就。 在《世界海洋科技动态》部分,章介绍了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海洋战略,包括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近几年制订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第二章介绍了国际组织的海洋科技计划。 在《国外海洋高技术进展》部分,结合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框架,将其分成了海洋环境观测/监测技术、海洋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潜水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及其他技术五个部分。其他技术包括了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和特种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 在《我国海洋高技术进展》部分,介绍了自实施国家“863”计划和其他相关计划以来,我国海洋高技术研究取得的
海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周边国家更加注重制定促进海洋发展战略,海上国家实力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海岛凭借其独特的区位、资源、环境等优势,逐渐成为陆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空间拓展方向。在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也在大力推动海岛发展,海岛逐渐成为我国“第二海洋经济带”,海岛所拥有的资源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渐与陆地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新路径。
本书是“蛟龙号”研发历程的发布,介绍了中国缺席世界载人深潜50年的情况下,在项目立项之初我国载人深潜纪录仅有几百米的基础上,蛟龙号如何实现了自主设计,集成创新、边试验、边改进、边应用的我国载人深潜跨越式发展,如何艰辛探索了一条深海战略性高技术的发展之路,使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本书围绕“蛟龙号”潜水器本体研发、水面支持系统研发、潜航员选拔培训、国家深海基地筹建等四个主线开展记述。在编排上,本书总体遵循设备研发时间序列,从项目缘起、立项论证与审查批准、组织机构、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联调、水池试验、再到1000米级海试、3000米级海试、5000米级海试和7000米级海试全面记录了中国载人深潜走过的艰难历程。全书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配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对地质研究的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是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建立科学合理、量化统一、操作简便的“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作者详细分析外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现状,深刻认识海洋沉积物组成与分布,深入研究深海沉积物的水深、平均粒径、黏土含量3项参数指标,通过分析涂片鉴定黏土、钙质生物、硅质生物这三者的含量与粒度、化学分析之间的差异,建立钙质生物、硅质生物与CaCol、生物SiO,的量化关系,完成沉降法和激光法粒度分析资料的对比和校正,分析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的兼容性和可比性。作者在贬述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总结和自主创新提出“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及其关键技术。深海沉积物类型简分法把深海沉积物分为深海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黏土一硅质一钙质软泥4类,它能满足一
《潮汐表(2017第4册 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包括三部分:部分是主港的每日逐时潮高和高(低)潮潮时、潮高预报,或只刊载每日高(低)潮潮时、潮高预报;第二部分是潮流预报站点的每日潮流预报;第三部分是附属港有关资料,主要内容是附属港同某一个主港之间的潮时差、潮差比和改正数。为了帮助用户了解港口的潮汐状况,还同时列出了每个港口的潮汐特征数据。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潮汐表结合使用的专用图表。
《丝路的延伸:亚洲海洋历史与文化》是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主编的关于“亚洲海洋历史与文化”的会议论文集,会议已于2015年8月20日至21日在上海顺利召开。会议集收录中外专家学者的相关论文约20篇,内容主要围绕古代亚洲的海洋历史与文化展开,包括“海洋亚洲与海上丝路”、“海疆遗产与丝路文化”、“海上网路与海商贸易”、“海外华人与丝路拓展”、“航海技术与丝路变迁”等,尤其关注古代亚洲的海上贸易与航海技术。
本书是一本较系统的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综合研究论著,内容包括海洋水文及水动力、海水化学、沉积物化学、灾害地质和海洋环境综合评价。全书共分五篇,采用区域海洋学方式编写,即绪论,黄东海及台湾以东海域,南海海域,灾害地质环境,海洋环境综合评价。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海洋管理人员,海洋企事业机构中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