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针对海洋生物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所编写的参考书。本书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分析、海洋生物养殖调查和分析、海洋生物资源和养殖综合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等三部分,围绕海洋生物学的主要基础知识内容,注重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让学生到生产企业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观摩并参与生产实践。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海洋科学专业海洋生物方向野外实习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学科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为论文集,精选了海洋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知名研究学者,包括古小松、杨宝筠、曹云华、郑一省等的学术论文12篇,选编的论文对海洋文化开展了多侧面的研究,涉及“古代海上交通”“海洋历史文化”“海外交流合作”“海洋移民研究”“沿海地区疍民”5个方面,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角新颖,立论颇有见地,反映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显示了海洋文化的现状,对于进一步开展海洋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适合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工作者参考,也适合历史、经济、地理、华人华侨等研究方向的读者阅读。
本书是针对海洋地质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野外认识实习所编教程。全书共分为五章:*章介绍实习目地、意义、实习内容与要求;第二章介绍常见地质现象野外基本特征及其观察要点;第三章介绍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和技能及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第四章介绍实习基地(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基本地理与地质背景;第五章介绍13条野外地质认识实习路线的基本特征及其观察内容,涵盖了常见地质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等)、常见岩石类型(泥岩、砂岩、花岗岩、条带状混合岩等)、常见海岸类型(沙滩海岸、基岩海岸等)、常见海洋沉积地貌单元(沙滩、沙坝、潟湖等)、常见的海蚀作用方式(冲击、冲刷、溶蚀等)以及常见海蚀地貌形体(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槽等)。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也可供涉地质相关专业学生(诸如物理海洋学、近
《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南海故事》从南海的风土人情开始,将南海精彩的人文风貌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分别讲述了南海名士、南海传说与故事、南海民俗、南海历史等几个部分,以人 事 历史事件为情感主线,达到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的,从而从精神层次上唤醒读者热爱南海,保护南海的海洋意识。
《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东海印象》为 魅力中国海丛书 印象系列中的一本,分为初识东海、大美东海、霓彩东海三个部分。其中初识东海是从东海的概况、国土分布、气候等方面给读者一个东海的整体印象;大美东海介绍了东海及沿岸的美丽风光;霓彩东海则给读者展示了东海沿岸繁华的城市、纷忙的港口。从而使读者在整体上对东海有个立体的印象。
《海域空间层叠利用的用海兼容性研究/人民日报学术文库》首先阐述了我国海域空间利用的现状,然后从层叠用海立体功能区的划分出发,研究了基于主导功能的用海优序的确定方法,构建了基于叠置分析的海域空间层叠利用立体功能区划模型,研究利用空间叠置分析方法,完成层叠用海兼容方案。同时在做层叠用海兼容性的实证研究时选择青岛市胶州湾为实证分析对象。
海洋生态学实验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实验教材设置了基本技能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力求将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通过实验原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海洋生态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煤粮复合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粮食生产基地。煤炭开采引起的采煤沉陷会降低土壤的质量。本书介绍了采煤沉陷地(坡地、裂缝、积水)对土壤质量主要因子的影响,探讨了采煤沉陷地土壤质量环境因子、肥力因子、健康因子在不同微地形和不同土壤深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了采煤沉陷对作物根际微环境的影响特征,构建了采煤沉陷地土壤质量评价模型和土壤质量退化评价模型,分析了采煤沉陷地作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以期为煤粮复合区的土壤复垦、耕地报损和粮食的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图说海洋地理》是一本给青少年和对海洋感兴趣的成人看的海洋地理科普书,书稿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全面介绍海洋地理知识。本书通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直观的图表,将读者带入神秘而壮丽的海洋世界,探索海洋的奥秘和美丽。在本书中,读者将了解到海洋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海洋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海底地形与地貌的多样性(包括海山、海沟、珊瑚礁等奇特景观),以及海洋水文特征对 水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等。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本书还特别关注了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介绍海洋污染的现状与影响,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措施与政策,呼吁读者共同关注海洋生态健康,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对海洋感兴趣的成年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乐趣。
《海岸动力学(第4版)》共分10章,内容包括海岸动力因素和海岸泥沙运动及岸滩演变两大部分。前者包括海岸波浪、近岸波生流和海岸潮流运动;后者包括沙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的泥沙起动、输沙率和海岸变形等。对海岸地貌特征和海岸防护措施也做了简要介绍。
《2002中国海洋年鉴》主要是2001年度中国海洋各行各业的进展情况,少数资料由于事件的连续性而在时间上有所跨越,分为十个部分:综合篇、产业篇;地方海底篇;海洋管理篇;海洋公益事业篇;海洋科技篇等。
2005年4月2日至2006年1月22日,我国进行了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历时297天,航程43230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两圈,出色地完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洋考察任务,成为中国人探索人类未知科学领域的一大壮举。 大洋科学考察是以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的一项具有探险性的人类探索海洋未知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随着世界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正在形成高技术群,有望成为与航天技术、核能利用技术和海洋技术发展的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船长以日记的形式全面、翔实地记录了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特别是对航行与科考过程的细节均有详尽的描述,是一份完整的现场记录,具有较珍贵的史料价值,同时对于介绍我国大洋科学考察和普及大洋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21世纪我国海洋安全面临多元安全威胁,维护海洋安全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社会、海洋军事、海洋生态、海洋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需要综合协调运用国家各种手段来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国家的海洋安全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和科技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中国海洋安全体系研究》就制定长期的、综合的海洋安全战略进行了全面的解析,来统筹和指导我国海洋安全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海洋安全体系研究》特点:《中国海洋安全体系研究》共分九章。全方位地介绍了海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对象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论述全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适用范围:可适用于各大海洋类院校,也可供相关领域研究者阅读。
煤粮复合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粮食生产基地。煤炭开采引起的采煤沉陷会降低土壤的质量。本书介绍了采煤沉陷地(坡地、裂缝、积水)对土壤质量主要因子的影响,探讨了采煤沉陷地土壤质量环境因子、肥力因子、健康因子在不同微地形和不同土壤深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了采煤沉陷对作物根际微环境的影响特征,构建了采煤沉陷地土壤质量评价模型和土壤质量退化评价模型,分析了采煤沉陷地作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以期为煤粮复合区的土壤复垦、耕地报损和粮食的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将前苏联学者提出并发展的声学中的“矢量一相位方法”用于研究海洋中环境噪声,取得了创新性科研成果。读者会对矢量一相位法的基本理论,该方法与传统的仅仅以声压测量为基础的标量法相比较的优越性,以及矢量一相位法的实质等一目了然。 《海洋矢量声学》中阐述了作者倾注了20佘年心血研制的坐底式和自Eh漂浮式声学测量系统及其使用技术;作者借助这些测量系统,对世界不同海域、不同海况条件下的6Hz~1000Hz频率范围的海洋环境噪声场矢量特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获取了大量的独有数据。这些是本书的最难能可贵之处。
本书的编写是以适应海水淡化行业对从事一线岗位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为培养目标进行编写的。全书共七章,包括绪论、海水前处理技术、蒸馏法海水淡化、反渗透法海水淡化、电渗析法海水淡化、其他海水淡化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 本书适合海水淡化行业,特别是一线岗位生产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海洋化工等相关专业的教材。
本书是大学海洋气象学专业的教材,全书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先理清海洋气象学中的有关定义、概念,再论述它们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全书共分为九章,分别是大气与海洋,海洋水文要素及海气相互作用,海陆风环流,热带气旋,海上爆发性气旋,日本海极地低压,海雾,风暴潮,渤海和黄海海上大风。读者对象是学习海洋气象学的学生,海洋气象科研人员,及对海洋气象学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