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在南极冰盖点(DOMEA)建立昆仑站。这是人类探索环境和自然征程上迈出的新一步,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政治意义,内陆队28名队员经过重重艰险,胜利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国家任务。内陆队随队医生毛一雷用录音笔,真实记录下了这段传奇经历……艰巨的一次南极科考行动的全过程,甚至生活细节;队员们在各种不可预测的艰险面前的勇敢顽强,以及喜怒哀乐。
本书包括上下两篇,计64万字。上篇是理论篇,系作者对全球矿产勘查形势、勘查战略与勘查策略的思考,系统论述了信息找矿战略;下篇是实例篇,系国外100个大型矿床的发现史例。勘查史例涉及的矿床类型包括:斑岩型铜一钼矿床、斑岩型金(铜-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Sedex型矿床和其他类型矿床。每类矿床的开篇,对该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每个矿床的发现史均包括地质背景、勘查与发现、小结三部分内容。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可供从事矿产勘查、成矿理论研究的人员和地质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封面为美华达州卡林金矿带戈尔兹特克(Goldstrike)金矿床,照片由陈永清提供。
《人文地理学导论》按人文地理学导论、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人文地理学进展的三层次教学体系设计,是专门为本科生编写用于人文地理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教材。全书围绕“空间”和“地方”这两个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包括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地缘政治和人地关系等内容,兼具可读性、趣味性和前沿性特点。全书按四条主线展开:①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②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③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④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联系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导论》适用于大学本科生宽口径知识教学,也可作为从事地理学
本书由52篇相关论文整合而成。全书分三部分:部分为环境,揭示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演变的过程;第二部分为资源,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全面评价,并对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两部分都是自然地理基本内容。第三部分是生态,它主要反映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自然灾害等几个方面,并从生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和措施。
本书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地热勘探开发及利用技术方面的需要,在写作中力求突出地热技术的“新”与“实”,很多章节为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及近年地热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是近年来较多突出地热开发及应用技术的一本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参考书。 全书共分7篇21章,内容涉及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地热资源勘察及评价方法、地热钻井工艺及技术、抽水试验工艺过程、回灌井口设备及技术、地热井口设备及系统选材、地热综合利用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地热工程计算软件、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网络化信息管理(GIS)及评价体系、地热开发的环境问题,几乎涵盖了地热开发与利用的所有内容。 可供地热资源勘察、开发、工程设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具有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科研、高校相关专业和本科生、研究
《运城盆地》以山西省中南部的运城市为中心,向读者展现晋西南一带由中条山、峨嵋台地、涑水河下游河谷及环绕而过的黄河等交错造就的自然地貌——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运动加上涑水河年深日久的冲刷,使该地区形成南北高、中部低的地势形态,盆地周边因雨水侵蚀而出现大量黄土深沟,的运城盐池坐落在盆地宽平低洼处。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在此地繁衍生存的各类型生物群落,也针对干旱少雨、蒸发量极大的气候状况,描述当地农林业和盐业的生产发展状态。作为三省交汇之处,运城的民间风俗与歌舞戏曲皆展现出一种大杂烩式的独特面貌,这片河东大地又因其悠久的人文历史而遗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运城盆地》将一一呈现。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有赖于国际社会的集体行动。作为国际气候协议的主要谈判平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至今已召开了16次。各国政府代表就减排义务、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密集磋商,但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平衡,谈判立场差距较大,国际气候治理协议一直未能达成。研究“集体行动的逻辑”,通过对制度重新设计,确定“选择性激励”,无疑是打破谈判僵局的关键。中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既维护国际公义,又赢得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需要采取正确的谈判策略和灵活的谈判立场。
本书系统总结了成矿区带划分的历史、划分的原则和我国成矿带划分的成果。全国划分出古亚洲、秦祁昆、特提斯、滨西太平洋、前寒武纪5个成矿域、16个成矿省、81个成矿带和厘定81个成矿区带范围内的矿床成矿系列。阐述了16个成矿省内的物质结构(地层、岩浆岩、产出的矿产、地球化学39个元素值等)特点与成矿作用演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矿床成矿作用异相定位”、矿床成矿系“缺位”;多元信息“类比一求同”和地质体“对等求异”等4项预测理论;对全国矿产资源进行预测评价,圈定214处预测远景区,经验证,已有45个预测远景区产生找矿效益;对全国矿产勘查工作提出部署建议。在新一轮矿产勘查工作中认为“地区集中”、“资金集中”和“科技含量集中”是当前矿勘查的指导原则;“点上突面”、“面上评价”、“已知矿床(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有赖于国际社会的集体行动。作为国际气候协议的主要谈判平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至今已召开了16次。各国政府代表就减排义务、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密集磋商,但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平衡,谈判立场差距较大,国际气候治理协议一直未能达成。研究“集体行动的逻辑”,通过对制度重新设计,确定“选择性激励”,无疑是打破谈判僵局的关键。中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既维护国际公义,又赢得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需要采取正确的谈判策略和灵活的谈判立场。
本书是在80年代以来全国各省(区、市)区域地质志和90年代初1:500万《中国地质图》及其说明书以及近年重要地区大量地质科研成果的编制、出版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概括提高,由集体编写完成的一部综合性地质专著。书中将全国划分为天山-兴安、塔里木-华北、昆仑-秦岭、川滇青藏和华南五个构造-地理区,前5章分述了各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后4章以全球构造及活动论观点对中国的沉积地层与沉积作用,岩浆岩与岩浆作用,变质岩系、变质带及变质作用演化,基本地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分别进行了专题论述和规律性总结。全书,前有绪论后有结语,并附有各种插图、插表及图版。它是一本内容丰富、集资料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大型区域地质专著。可供广大地质勘查人员、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有赖于国际社会的集体行动。作为国际气候协议的主要谈判平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至今已召开了16次。各国政府代表就减排义务、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密集磋商,但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平衡,谈判立场差距较大,国际气候治理协议一直未能达成。研究“集体行动的逻辑”,通过对制度重新设计,确定“选择性激励”,无疑是打破谈判僵局的关键。中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既维护国际公义,又赢得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需要采取正确的谈判策略和灵活的谈判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