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阐述了龙门山构造带区域地质构造、构造地貌、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及其发展与演化;总结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的主要特点;首次提出了“同震断裂”与“非构造地表破裂”,“地震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区分与判别标志;重点叙述了地表同震断裂变形特征、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展布特征和变形构造样式,以及同震断裂对地震灾害程度的控制和影响。此外,对研究区进行了强震潜在危险性区划与预测,为限度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提出了建议意见。 本书可供从事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灾区重建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教育参考。
20世纪是科学技术成就辉煌的世纪,也是人类理性日益成熟的世纪。20世纪许多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仍然在不断迸发出对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地理学也不例外。 由地理资源所吴传钧院士任主编,杨勤业、鲁奇研究员为副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地理学》是一部条目形式的大型工具书,日前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它以学科体系为框架,分学科研究、专题研究、学术事件、学术人物、学术名著名篇、学术机构团体、学术刊物等7类条目,共计139条,约60万字。全面总结了百年来国人地理学学术成果,是一部独特的地理学学术“世纪鉴”。它虽然不是学术著作,但保持高尚的学术品味;它尊重历史,推进地理学发展,传播真知;为了避免门户之见,对涉及各流派的争论,只要有学术创新,均兼收并蓄。开篇《20世纪中国地理学研
《中国省市区地理:河北地理》以河北省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格局和过程研究为独特视角,强调人地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全书共分为部分,部分为总论,反映现代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内容,包括地理区位、各组成要素格局与过程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区划;第二部分为分论,反映河北省下辖地理区域在全省比较中的地理特征,也体现了地理学多尺度研究的独特视角,包括冀中南区、沿海区和冀北区;第三部分为专论,反映河北省在全国比较中特色的综合性地理问题,也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地理学应用研究特点,包括京津冀区域联系与一体化进程、水资源短缺与节水社会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省市区地理:河北地理》可作为省内有关高校地理学各专业及相邻学科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教材,也是省内外各界人士了解河北省情的重要读物。
本书全面阐述了龙门山构造带区域地质构造、构造地貌、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及其发展与演化;总结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的主要特点;首次提出了“同震断裂”与“非构造地表破裂”,“地震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区分与判别标志;重点叙述了地表同震断裂变形特征、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展布特征和变形构造样式,以及同震断裂对地震灾害程度的控制和影响。此外,对研究区进行了强震潜在危险性区划与预测,为限度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提出了建议意见。 本书可供从事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灾区重建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教育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南山经》原文;疾病篇;地质篇;矿物篇;植物篇;动物篇;山河篇。
黄海辐射沙脊群是河南交互作用形成的。这些沙质堆积体个体巨大,长期处于陆海相互作用的环境,沙体中储存着海岸演变、河口环境、海面变化、气候变化以及海洋环境的各种环境信息,是研究陆海相互作用,区域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理想载体。 本专莉由王颖院士主编,并由南京大学、河南大学从事海洋研究的专家,教授总结30多年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重点介绍黄河辐射沙脊群自环境,动力环境,潮流动力机制,地貌与沉积研究,海岸海洋“4S”技术系统与可视化研究,结论与展望等。本书也是多学科长期合作的结晶。对21世纪海洋开发研究,指导油气勘探,未来的巨大土地资源开发,开辟深水航道,建设深水港和发展海洋渔业提供宝贵的科学资料,具较高的参考价值。
洞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个充满神秘的区域。人类的祖先有很长时间在洞穴中居住,人类对洞穴有着特殊情结。洞穴里不断发现的人文遗迹,北京周口店发现了猿人,长江三峡的峭壁洞穴中发现了悬棺,欧洲各地发现的洞穴壁画,各地洞穴都吸引着人类的好奇心。
本书是在半个多世纪试验研究与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成果所进行的较为系统、深人地总结。本书共分10章,资料丰富。 首先论述了黄土高原的形成、空间分布与分区、开发的历史进程与成就、现代开发与治理的丰硕成果等。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变过程、土壤侵蚀机理以及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加剧的原因。其次论述了黄土高原草地资源及利用现状、黄土高原草地建设及草业发展途径、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与潜力等。此外还论述了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经济功能响应。最后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滞后及其形成原因、黄土高原的未来与分析预测进行了系统深入论述,提出了重要建议。 本书可供黄土高原研究、水土保持
挑战——应对——进步……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不断成长、进步。成功的喜悦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失败的苦涩为我们指出成功的方向。太空望远镜的出现记录了人类不懈追求的足迹,也呵护着人类探索宇宙的希望,同时也推动着人类更好地迈向未来世界。希望这本《图说太空望远镜》(作者左玉河、李书源)能带给大家新的发现,《图说太空望远镜》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太空望远镜。
本书全面阐述了龙门山构造带区域地质构造、构造地貌、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及其发展与演化;总结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的主要特点;首次提出了“同震断裂”与“非构造地表破裂”,“地震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区分与判别标志;重点叙述了地表同震断裂变形特征、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展布特征和变形构造样式,以及同震断裂对地震灾害程度的控制和影响。此外,对研究区进行了强震潜在危险性区划与预测,为限度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提出了建议意见。 本书可供从事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灾区重建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教育参考。
《混凝土结构设计/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类课程规划教材》主要包括绪论、混凝土梁板结构、单层厂房结构、多层框架结构等,内容侧重于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设计,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一书配套使用。《混凝土结构设计/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类课程规划教材》既可供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使用,又可供从事实际工作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参考使用。在编写《混凝土结构设计/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类课程规划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工程概念和理论分析方法的讲解,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混凝土梁板结构、单层厂房结构、多层框架结构都附有完整的工程设计实例,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设计方法的掌握。各章均有提要、小结、思考题和习题,供学生巩固和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新世纪普通高等教
本书全面阐述了龙门山构造带区域地质构造、构造地貌、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及其发展与演化;总结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的主要特点;首次提出了“同震断裂”与“非构造地表破裂”,“地震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区分与判别标志;重点叙述了地表同震断裂变形特征、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展布特征和变形构造样式,以及同震断裂对地震灾害程度的控制和影响。此外,对研究区进行了强震潜在危险性区划与预测,为限度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提出了建议意见。 本书可供从事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灾区重建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教育参考。
本书以近地边界层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陆地生态系统CO2、H20、热量和动量通量的观测原理与方法,为从事全球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以及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提供了野外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分析、生态学知识与数学模型的提炼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可作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基础教材。 全书共15章,至第6章系统地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与热量通量、地球大气圈的垂直构造与大气成分、大气圈的辐射传输与地表辐射平衡、近地边界层特征与空气运动基本方程、近地边界层湍流运动特征与扩散通量等有关近地边界层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第7至0章详细讨论了基于和热平衡的通量观测、涡度相关技术原理及其通量观测、涡
《青海气象史》是为满足读者学习、了解、研究青海气象工作和本部门有关单位因工作需要摘编、上报某些数据而撰写的。本书共14章,18万多字。其时限上起远古神话传说时下代,下迄2000年,内容涉及与青海气象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14个方面。主要包括:与气象有关的神话传说、气象与青海社会、青海民间气象谚语、青海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青海气象工作的萌芽与形成、青海气象机构设置沿革青海气候、青海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青海气象科研、气象教育、外事往来、气象后勤保障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