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的化石研究,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较短时间内便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初发现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认为是20世纪古人类学研究中价值的贡献,至 今仍然是目前全球发现最完整、最丰富、有说服力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澄江生物群化石,栩栩如生地展示了距今5.3亿年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震撼世界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带毛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全球有关鸟类起源研究大大向前推进;发现迄今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一辽宁古果等等。中国的化石分布地域之广,蕴藏量之丰富,门类之齐全,使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大国。
内容推荐 Insect fossil treasures from the dinosaur era (165 to 130 Ma) in northeastern China are showcased in this book with their silent stories. Not only their taxonomy and morphology, but also their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n natural sciences are presented here. Besides academic science, we highlight popular science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extant insects and insect_related stories. Elegant and beautiful photos of fossil and extant insects are shown to illustrate our stories while serving as visual arts. In addition to the 18 insect orders (Chapters 5 to 22), the book also covers fossil sites (1 and 4), palaeogeology (2), co_existing animals and plants (3), palaeo_ecosystems (23), pollination and "flower" visits (24) and insect mimicry (25). Judging by the high diversity and the large population of the fossil insects, insects have certainly played critical roles in the evolution and eco_systems over eons, which in turn have made Insecta a hig
本书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删除、合并、调整和增补了一些内容,简明、系统地介绍了人体形态(如骨骼、牙齿和活体等)的观察与测量方法,以及一些人体功能与体成分的测量方法。书中所列举的测点和测量项目都是外通用的,并均在我国试用过,切实可行。本书不仅对人类学、考古学、法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工作者有参考价值,还适合于医学、儿少卫生、国防、体育、艺术、工商业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使用。
本书为《中国植物志》79卷125册(不包括第一卷)中所有植物类群的中名和拉丁名的总索引,包括中名约65000条,拉丁名约120000条。本书可供植物学、农学、林学、药学和生态学工作者参考。
《植物逆境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植物,特别是薯类作物在各种逆境条件下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5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植物受到病虫伤害的反应,如呼吸活性途径的变化、贮藏蛋白质的结构及变动、细胞器及其酶蛋白诱导形成及分子机制;多酚类、香豆素、木质素、乙烯、水杨酸、茉莉酸、活性氧、植保素、植物物质等的合成及其相关基因研究;植物细胞内、细胞间物质运输的机制;喜温性薯类的低温逆境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植物对逆境的感应与信息传递途径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木薯、芋头收获后的特慢性质;甘薯的杂产育种、分子育种、抗病、抗虫、抗活性氧的原理与利用;介绍了国际薯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该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技术先进。《植物逆境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适合于农林院校师生,以及
美国知名学者和艺术家保罗在本书中描述了735个恐龙物种。全书分成两个部分。起始部分包括了恐龙演化、生物学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的讨论。主体部分“恐龙类群”分成三个类群:“兽脚类”、“蜥脚形类”和“鸟臀类”。每一个物种的介绍都很简明,主要包括结构特征、时代、分布和栖息地方面的信息。整本书还包括了超多600幅彩色和黑白的复原图,其中有130幅生态彩图(一些是精美的场景);将近450幅骨架、头骨、头和肌肉的绘图,还有8幅古地图。《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比其他任何恐龙书在语言和表达上更科学,它的复原图是的,它将带给恐龙爱好者一场视觉盛宴。
《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在较系统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尤其是古方志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原文献摘编的形式,对古文献中记载的野生动物资料深入发掘,认真进行鉴别、确认与梳理,较全面、系统与客观地反映古人对野生动物的分类、命名以及形态特征描述、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等相关信息的记载。一方面,以现代动物分类系统为基础,对古文献中所记载并已鉴定出的动物,涉及原生、刺胞、线形、环节、星虫、蜢虫、软体、节肢(甲壳、肢口、唇足、倍足、蛛形)、腕足、昆虫、棘皮、头索、鱼、两栖、爬行、鸟、哺乳等门(纲)的物种进行归类。另一方面,按照历史动物地理学原理,系统展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各地的野生动物分布状况,既涉及各省级行政区,还涉及大部分地(市)级行政区,甚至一些县级行政区的野生动物分布状况。不仅可以应用于动
孙革等所著的《30亿年来的辽宁古生物》是首次对辽宁古生物化石及其地质地理背景的系统、全面的总结,是一部带着科普色彩的学术专著。本书报道的辽宁古生物化石囊括近30个门类,涉及近万件标本,概要地记述了它们的系统分类特征以及地质地理分布等。凭借着数十年在辽宁开展地质古生物工作的学术积累,并结合近年来一系列新的发现,本书作者们以崭新的科学视角,系统地回顾了辽宁30亿年来的生命演化历程和地质地理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