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win基因X(中文版)》对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内容涵盖了基因的结构、序列、组织和表达。21位科学家编写和修正了其各自领域的相关内容,使得本书成为相关领域当今颖、全面的参考书。其中大部分修订和重新编排是基于Lewin的《基因精要》第二版,并在内容上额外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结构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使得全书各个主题在排列上更加富有逻辑性。许多章节也重新命名,以便更好地体现它们包含的内容。 本书是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最经典的名著之一,是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师生和研究人员的教科书和参考读物。
《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一书是由著名皮肤科学及医学真菌学专家王端礼教授、李若瑜、王爱平教授及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十余位专家教授、专业研究生们共同协作编写而成的医学专业高级参考书。 全书共分二十章,约100万字。主要内容有:真菌的分类与命名、真菌的形态学、医学真菌实验室检查法、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真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真菌的分子生物学、菌种保藏法、电镜技术在医学真菌学中的应用、抗真菌药物简介、抗真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皮肤癣菌病及皮肤癣菌、酵母菌感染及致病酵母、曲霉病及曲霉、接合菌病和接合菌、暗色真菌病和暗色真菌、双相真菌感染及双相真菌、其他真菌病及其致病真菌、少见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真菌类似微生物感染及其致病菌、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附录中详细介绍各种治疗药物、培养基、
《中国热带真菌》是一部反映中国热带真菌资源、分类、分布及其用途的专著。 ????中国热带地区包括海南的和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台湾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地理条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被类型、植物资源和充足的水资源,哺育着多姿多彩、多种多样的真菌种类,是中国真菌资源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 ????中国热带真菌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室内测定、宏观与微观特征相结合,重点调查与一般调查相结合,详细记录不同季节、不同生态类群与植被特征、物种数量与海拔高度等原始科学数据,依据相关文献资料与标本实物,对中国热带真菌物种资源多样性、区系地理成分进行研究与评价,探讨热带森林与真菌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是以作者吴兴亮、戴玉成、李泰辉、杨祝良、宋斌于野外考察所
国内乳酸茵研究领域专家与应用领域资深技术人员携手打造的精心力作。乳酸菌基础研究的理论宝典与技术手册,乳酸菌制品研发的实用指南首次提出乳酸茵的分类和命名系统(43个属,373个种和亚种),科学梳理种系脉络。首次列入乳酸菌保健功效鉴定技术,为研发乳酸菌保健品提供科学指导。并收录17个录,全面提供乳酸菌研究各项实用资料。
该书介绍素的作用原理、细菌耐药外排的机制、减少耐药性的素的开发。该书适合医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师生参考。该书介绍素的作用原理、细菌耐药外排的机制、减少耐药性的素的开发。该书适合医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师生参考。
本书的章介绍了工业微生物学实验常用玻璃器皿和常用仪器设备的用途、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附有大量图片。第二章至第八章为本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工业微生物学七大实验技术:工业微生物的显微技术,工业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制片及染色技术,工业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工业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工业微生物生理与发酵试验技术,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工业微生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本书共设置了44个实验,主要为工业微生物学基本技能训练实验,还有部分为大型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本书可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的《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教程》(杨汝德主编)的配套实验用书,颇具理工科特色,适合于理工科大学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使用,也适合于高等
本书首先介绍了微生物的性状和分类、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后介绍了水处理工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好氧生物处理的原理与应用,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应用,水体富营养化和脱氮除磷技术,水生植物 微生物的水质净化作用及其应用,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去除,以及生物修复技术。本书在版的基础上,在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结合前沿技术,编入更多的案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内容实用性更强。本书可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水处理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全书包括绪论共七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然后分别从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和培养、纯化及鉴定,微生物絮凝剂的产出和主要影响因素,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以及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特性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还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发酵动力学,最后又从实际出发,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对多种实际废水的絮凝试验研究,并重点介绍了微生物絮凝促进厌氧污泥颗粒化的作用和过程机制。书中大量的数据来自著者的一些实际科研资料,突出其应用陸和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参考,也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生命科学名著:微生物基因组》是由微生物基因组学开创者们撰写,重点介绍了10年来微生物学转向全基因组序列研究的进展,包括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历史、作为基因组学工具的生物信息学、核心功能、微生物基因组的进化、微生物基因组的调查和基因组数据库的应用共6个部分。所有内容均涉及本学科前沿,作者们现身说法,深入浅出,既能使初涉微生物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生们感兴趣,又能使在微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们参考,是微生物学专著中的精品。《生命科学名著:微生物基因组》可供从事微生物学、基因组学、病理学、生态学、酶学、蛋白质组学、植物病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生、教师和研究人员阅读。
该书主要介绍了超嗜热微生物的系统分类及其生境,总结了所有超嗜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条件,并提出了从多种嗜热环境中发现、分离、鉴定超嗜热菌的基本程序;从细胞膜、核酸、蛋白质等分子结构上分析了超嗜热微生物的高温适应机制,并归纳了超嗜热酶的生化特征和催化功能,并探讨了超嗜热酶工程制备的方法及应用前景;此外,该书还重点介绍了超嗜热微生物在生物能源制备、超高温堆肥、环境污染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和相关案例,为超嗜热微生物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基本思路。
噬菌体展示技术已成为发展新特性多肽和改造已有多肽性质的强大工具。虽然此项技术已被广泛使用,但其仍然存在技术上的挑战,同时其新的应用和步骤也层出不穷。本书是一本与时俱进、通俗易懂且兼容并包的噬菌体实验设计和操作指南,对于那些在生物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使用该项技术的读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书的目的是为了使研究工作者能够设计和完成噬菌体课题中所涵盖的各方面工作从实验策略的设计、噬茵体库的构建到筛选的实施和结果的分析。本书提供了如下内容:·如何计划一个成功的噬菌体展示实验?·实验设备和试剂列表·实验步骤构建噬菌体库、进行亲和筛选、分析所筛选克隆亲和性·噬菌体展示常规应用包括从肽库中筛选配体、构建和使用噬菌体抗体库以及使用NA库展示进行表达克隆本书的一大特色:·在各章节中进行广泛的交叉引
本书是反映河南省菌物区系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书中记述了在河南省已发现的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菌物765种,隶属于7纲26目87科246属。对每种菌物的记述包括学名、异名、发表学名或异名的文献、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经济意义以及在河南省的分布。书中采用于基于分子生物学和超微结构等研究成果的担子菌分类系统,与过去的分类系统相比具有很明显的差异,绝大多数能产生大型子实体的担子菌被归在伞菌纲(Agariycetes),少数被归在花耳纲(Dacrymycetes)和银耳纲(Tremellomycetes),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担子菌分别被归在柄锈菌纲(Pu~omycetes)、外担菌纲(Exobasidiomycetes)、微球黑粉菌纲(Microbotryomyoetes)和黑粉菌纲(Ustilaginomycetes)。本书对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及保护和可持续地利用菌物资源、控制菌物危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发行、主要内容分为概述和分述2部分。概述部分综述了猛禽的类群和形态特征、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迁徒、演化历史、野外识别,以及猛禽与人类文化、人类对猛禽的影响、猛禽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分述中对我国所产的92种猛禽分别进行了论述,每种包括形态特点、亚种分化、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生态习性、繁殖资料、生存现状等内容。书后还有我国濒危和受保护的猛禽名录、我国猛禽分布总表,以及参考文献及索引。本书采用了100多幅我国猛禽的精美照片,充分展现了它们雄健优美的体态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习性。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大多是从图片中得到的。好的照片能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野生动物,从而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爱心。本书采用的照片都是我国的鸟类学工作者、摄影家和爱好者拍摄的,许多都是我国猛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