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了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技术,重点介绍了有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涉及植物开花、传粉、受精、胚胎发育及植株形成等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和分子机理。该书可供高校有关专业作教材,也可供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这本书采用对比手法,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林奈与班克斯的故事。二者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大博物学家,既有着相似的理想和抱负,如为自然建立秩序,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实现国家经济自足等,也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发展博物学的方式。法拉将著作分为七章,按主题描述了他们的异同。 正像作者自己所承认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从其尾注的数量和类型可以明显反映出来:参考书目较少,且主要依赖二手文献。但作者确是一位材料驾驭和逻辑论证的高手,特别是她对视觉材料的分析,令读者印象尤其深刻。这本著作的另一个特色是,强调了博物学与海外探险、帝国扩张的关系,作者详细描述了两位博物学家,特别是班克斯,如何利用自己与权力机构的关系,来实现博物学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
本书在研究者目前的探索与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围绕羊栖菜生物学研究、人工育苗、养殖技术与收获加工,羊栖菜养殖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及产业发展等主要内容展开,为藻类王作者和藻类学专业学生提供具有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的参考资料和学习教材。
山西省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蜜源 植物资源,为我国提 供了大量优质的蜂产品。蜜源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能 为蜂蜜中花粉类型的 准确鉴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蜂蜜孢粉学是孢粉学 的一门重要分支学 科,广泛应用于鉴定蜂蜜的产地、植物来源、种类和 品质。《山西省蜜源植物花粉形态与蜂蜜孢粉学研究 》详细介绍了 山西省部分常见蜜源植物的花粉形态,并首次开展了 山西省蜂蜜孢粉学的 研究,以期为广大蜂农、养蜂企业和蜂蜜消费者提供 科学的理论指导。 《山西省蜜源植物花粉形态与蜂蜜孢粉学研究》 由宋晓彦编著。
《植物抗氧化剂及其应用》(作者闵九康)共12章,主要论述了植物抗氧化剂和活性氧的发生及代谢过程;植物抗氧化剂和活性氧的种类及功能;植物抗氧化剂对人类健康的有益作用;植物抗氧化剂和活性氧对胁迫的防卫作用;酚类化合物在环境中的重要功能;植物活性氧在发送信息中的作用以及活性氧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植物抗氧化剂及其应用》可供大专院校师生、科学研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有关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等阅读和参考。
20世纪30年代发现生长素以后,陆续发现了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人们通称它们为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微,难以提取,价格高昂,所以只能用于科学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合成和筛选出许多结构和生理特性与植物激素功能相似或相对抗的活性物质,被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原理与应用》与《植物生理学》中的植物激素相互呼应,突出植物生长调节剂,故名《植物生长调节剂:原理与应用》,是植物生长物质一章的补充教材。
《植物细胞工程》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细胞和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人工种子、超低温保存、生殖细胞培养、药用植物细胞的大量培养、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等。《植物细胞工程》共分十三章,七个实验指导,并附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制和浓度的换算法等。《植物细胞工程》系统性强,文句通顺,简单扼要,适合生物科学各专业作教材使用。
江西植物资源丰富,在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位置中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东植物地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本名录共记录江西种子植物4452种(含栽培植物及种以下等级),隶属于1160属200科,其中裸子植物83种35属9科,被子植物4369种1125属191科;栽培植物312种71属6科,野生植物4057种1054属185科。栽培植物前面用“*”标明。裸子植物按中国植物志第七卷系统排列,被子植物按哈钦松系统排列。栽培植物品种的拉丁名称按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书写。
本书对稻作多样性产出的组成、经济特征和生产方式进行了分析,对稻作的多种非市场产出开展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分析了建立稻作绿色补贴激励机制的必要性,量化了绿色补贴标准,并构建了绿色补贴机制。提出了 机会生态系统 这一新概念;将非市场产出纳入能值分析框架,拓展了能值分析的范畴;创新了生态补偿理论,为人们深入认识稻作农业提供了新知识。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新疆全新世孢粉数据库、设计植物功能型、设计生物群区、利用Biomisation方法重建表土植被和千年尺度的全新世植被、探讨新疆全新世中晚期植被和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等。利用表土孢粉样品在垂直尺度上进行重建的生物群区与现代自然植被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在水平样带分布上也获得了理想结果,证明该模型可用于重建新疆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古生物群区,并进行动态定量分析。利用地层孢粉样品重建了全新世14个时段的生物群区,反映了新疆全新世以来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山地草甸和森林等主要生物群区的动态演替过程,反映了生物群区在平原和山地不同的空间分布演替过程。
本书包括4篇共16章。第1篇是植物基因组结构。内容有高等植物核、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和基因结构、功能及基因表达调控,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转座的遗传分析。第2篇是根癌农杆菌Ti质粒的遗传结构、毒性基因的表达调控、T-DNA转移的分子基础、植物转化体系的建立、转基因表达的优化以及转基因植物在植物基因研究中的应用。第3篇是植物分子生物学。包括共生固氮生物学、种子贮藏蛋白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光敏色素的分子生物学、光形态建成相关基因及其表达调控、花发育相关基因及其表达调控、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遗传学、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乙烯反应途径和脱落酸调控网络及热激反应、植物病虫害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第4篇是扭物生物技术导论。内容有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与作物品质改良基因工程、分子农业、植物生物技术的
本书为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工程实验室及作者20多年来从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的学术成果。 全书分别介绍了54"植物品种的组织培养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产业化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均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对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教师、大中专学生、工程技术人员和农民阅读参考。
开展中药资源的现代研究,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是一部研究专著,系统介绍了现代生物学技术与传统中药资源研究思路相结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建立传统中药附子(乌头)种质资源圃(库)的基础上。对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基本生物学特性、生物化学、栽培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种质资源评价等方面研究的成果。该研究思路系统、方法先进,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取得了系列新的研究结果,建立了一种中药材资源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中药资源、种植与鉴定、瓤品种选育研究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中药材种植与经营工作者阅读参考。
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博物学家们以间谍、殖民地官员、传教士等身份来到亚洲和美洲,探索、采集、研究当地的神奇植物,并把优良品种引进欧洲。 本书讲述了茶、草莓、牡丹、人参等10种植物的欧洲发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终将这些植物传播到欧洲的历险传奇,还原了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姿的风土人情,营造了身临其境般的阅读体验,并以小贴士的形式 插播 了关于主题植物的植物学小常识和趣味冷知识
陆自强主编的《植物学实验教程》内容包括植物学验证性实验、植物学综合性实验、植物学基本实验技术、附录四大部分,其中验证性实验设21个实验,综合性实验设12个实验。验证性实验主要涉及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征、植物界的系统发育与进化、不同植物类群以及典型而有代表性科的识别特征与分类。综合性实验强调植物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一致性、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植物形态结构与环境的相关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此外,基本实验技术及附录介绍了研究和学习植物学相关知识所必需的实验技术与方法等内容。《植物学实验教程》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大农学类各专业、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生物学等专业植物学实验教材,亦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