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保持第7版逻辑性强、语言流畅、易于自学、与时俱进等特色的基础上,对各篇章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全书共分4篇13章,*篇水分和矿质营养,内容包括植物的水分生理和矿质营养;第二篇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内容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同化物运输和次生代谢产物;第三篇植物的信号转导,内容有细胞信号转导、植物生长物质、植物光形态建成;第四篇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内容有植物的生长生理、植物的生殖生理、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植物对胁迫的应答与适应。与书一体化设计的数字课程内容有:术语解释、重要事件、知识拓展、专题讲座、网上自测、主题讨论、参考文献等。
《植物生物学》(第4版)教材保持了前3版综合性植物学知识体系的特点,内容涵盖了植物科学的各主要领域,新版教材的编写分为纸质教材和数字课程两大部分,更加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以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自学。 纸质教材包括绪论和15章内容,绪论论述了植物生物学的基本含义和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简介了植物科学发展的主要历程,以及如何学习植物生物学的要求和方法,1~15章涉及的知识板块为植物细胞,组织,营养器官,水分代谢和矿质营养,光合作用,繁殖,生长发育及其调控,以及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界的各大类群及其系统发育和进化,考虑到我国植物学的教学情况,还对已经不属于植物界的真菌界进行了简要介绍,特别是在多个章节中配合教材正文的内容,又新撰写或修改了具有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20多个探索性的知识窗口。 数字课程(http: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一书是中央电视台即将播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同名图书(全彩),由该纪录片主创团队编写。这本书跨越科学、历史、地理、文化、哲学等各个领域,图文并茂地探访30余种从远古走来、改变人类命运乃至整个地球的中国植物,在介绍这些中国植物如何被世界发现的同时,着重描绘了中国植物如何改变世界,如何在世界扎根、生长的历史,探讨人类与植物的关系,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图景。在本书中,这些 的中国植物及其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将与读者穿越几千年的时间跨越五大洲的空间重逢,在美的享受中,一起思考与自然相处的 方式。
本书从 视角来看待18至19世纪中国药材知识在英国、朝鲜和日本的流转情况。作者强调对知识流转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引入“中心”和“边缘”的概念,在“多中心”的视角下把握知识的多样性和连接性。本书将“科学如何产生”的老问题调整为“自然知识如何变化”这一新问题,在 视野下重新审视人类知识活动的历史。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远比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来得密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能一日脱离植物,发现或探讨各种花草、蔬果、树木、蕈菇等的奥秘,不但可以增加生活情趣,还可以获得营养、健康乃至漂亮盆栽等实际的好处。 与植物相关的问题来自观察、实验和思考,从学龄前开始,孩子们就会发现有关豆子发芽、蔬果栽培、树皮剥落、植物生病、花开花谢的问题,老师及父母可以同他们一起观察,协助实验,从中找寻答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大人和小孩都能获得 解密 的快乐。 植物虽然不会跑不会跳,不会说话不会闹,但是它们种类浩繁,而且无论 种类、长相,无一不充满了生机和奥秘,即使只专注于对某一草木的观察, 也必定能在长期的用功之后,得到许多可贵的报偿。 这是一本与生活有关系的植物知识问答,内容涵盖植物型态、植物私生活的解析,
本教材是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技能训练方面编写的参考教材,涵盖了专业的基本技能、科研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师岗位技能、企业岗位见习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本教材内容分为7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训练,共计77个训练。整体布局本着从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与实际出发,沿着病虫害寄主的识别、病虫草害田间与室内诊断、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研究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研究报告的撰写、相关教师教学岗位的训练及毕业前企业岗位见习等方面训练的主线进行编写,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项目及训练内容。
植物生理学实验是植物生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掌握植物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书是《植物生理学》的配套教材,为全国高等院校生物、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水土保持、林学、草业、资源环境、生态等专业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本书所选编的实验具有代表性、多样性,覆盖面广、内容系统,适应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兼顾各院校植物生理学实验课开设的传统经典实验的实际需要。本书包括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概论;植物生理学基础性实验,含细胞生理与信号转导实验、代谢生理实验、植物生长发育实验和植物逆境生理实验;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另有主要参考文献及若干附录等。本书注重理论联系生产实践及考虑相关专业教学的特点,内容详实,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图文并茂,编排合理。
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博物学家们以间谍、殖民地官员、传教士等身份来到亚洲和美洲,探索、采集、研究当地的神奇植物,并把优良品种引进欧洲。 本书讲述了茶、草莓、牡丹、人参等10种植物的欧洲发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终将这些植物传播到欧洲的历险传奇,还原了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姿的风土人情,营造了身临其境般的阅读体验,并以小贴士的形式 插播 了关于主题植物的植物学小常识和趣味冷知识
植物会旅行?可是植物又没有汽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它们是如何长途跋涉的呢?难道它们有什么秘密手段? 《旅行的植物》一书将植物的百科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个爷孙俩探索菜市场的日常故事中,荣获2021年度“ 环境图书奖”。这是朱莉娅和植物们的一次聚会,也是一个关于植物发展演变的故事。植物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周遭的环境,其自身也在不断改变。 人类在驯化数千种植物的同时,也被它们所驯化。就这样,在布鲁诺爷爷的陪伴下,朱莉娅在大市场的每一个摊位上都收获了一次与植物的奇妙相遇。每一种蔬菜或者水果背后都有一个惊喜等待着大家去发现。植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香料、药物和原材料,还启发我们正确认识现在,勇敢面向未来!
真菌长什么样?有些形容猥琐,有些娇艳欲滴;有的出血,有的长毛,有的流墨,有的发光;像柠檬糖,像果冻,像舌头,像死人手指……真菌吃什么?钟乳石、核辐射物质、蟑螂触角、大便、麋鹿尿过的树叶……真菌怎么用?酿酒,做染料,保护法老古墓,修复土壤和水质,还能让你哈哈大笑(字面意思);有的致病,有的治病;有的每年都能吃,有的一生只能吃一次。 这本通俗有趣的小书告诉我们,真菌王国妙不可言,可食用性居然是真菌学中 无聊的一面! 小心,你可能会像许多真菌爱好者一样越陷越深。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与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操作技术与研究方法。全书分为绪论、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组培实践和附录5个部分,共22章。绪论部分阐述了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及应用;理论方法部分详细阐述了基本原理、相关技术操作、研究方法等内容;技术应用部分介绍了植物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培养、脱毒苗技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人工种子、遗传转化与品种改良等内容;组培实践部分选取了长江流域30余种重要的蔬菜、观赏植物、果树、药用植物、茶树和大田作物等,介绍了组织培养和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及产业化进展;附录为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培养基配方。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林业知识产权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植物新品种实施保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农林科技进步需要的产物,也是促进农林科技创新的重要法律保障。从国际层面来看,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已经成为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品种权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壁垒,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育种技术优势,大力推动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化进程,在当前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格局形成中扮演主导角色。跨国种业公司更是将生物技术专利和植物品种权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利器,利用育种技术优势抢占国际种子种苗市场。
走进你不知道的植物世界,思考生命真实的存在!捕蝇草是怎样知道何时该闭拢叶子?它们真的能感觉到昆虫微小而细长的腿吗?樱花树是怎样知道何时该开花的?它们真的能记住天气吗?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不断惊异于植物的多样性和形态。 生物学家丹尼尔?查莫维茨在《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一书中,对植物如何体验世界给以我们严谨而引人入胜的简介。 作者通过介绍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把植物的感觉和人类对比,展示了植物是如何分辨上下,如何知道邻近同类已遭饥饿甲虫的侵害;以及植物是否欣赏齐柏林飞艇乐队的音乐,或者巴赫旋律优美的连复段。 作者考察了植物的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视觉甚至记忆,难能可贵地对我们踏过的草丛、嗅过的花朵、爬过的树木给予高度关注,带领我们走进植物的内在世界。 新版《植物知道生命的答
?面对所爱之人逝去,我们该如何自愈??悲剧过后的明天,我们又该如何定义自己??人类学家龙?利特?伍恩在《寻径林间》中以一种既深刻又轻松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段关于旅程的故事,开始于作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爱人离世的崩溃时刻。 沉陷于悲痛中的伍恩无意间发现了树林间奇妙的蘑菇世界。她在独自寻找蘑菇的过程中重新感受到了快乐,与自然融为一体。她开始探索、学习,成为一名挪威认证蘑菇专家,同时逐渐走出悲伤,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伍恩对真菌和户外世界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洞察,书中包含关于蘑菇的多样性、饮食文化及现有误区等知识,也记录了人在亲人去世后自我疗伤时可能会经历的困难和挫折……